王興文(中共定西市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用法治思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王興文(中共定西市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我們必須深入理解法治。法具有定紛止爭,治國安邦的功能,我們將法治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我們黨執政六十多年的歷史經驗總結;法治是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善治的價值追求;法治為中國夢的實現保駕護航;我們一定要踐行和弘揚法治,早日實現法治中國夢,公平正義夢。
法治思維;公平;正義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聚焦法治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問題。
(一)法具有定紛止爭,治國安邦的功能
正是基于我們對法的基本功能的認識,我們將法治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直的價值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深厚的。從法的產生一直綿延發展到現代,正直始終是中國立法、執法、司法官員及其活動的價值指引,始終是中國民眾用以判斷法、法律官員、司法和執法狀況的價值準則。因此,法是公平正義的守護神;是社會安定的定海針;是人民權利的保護套;是權力行使的標準器。
(二)法治是我們黨執政六十多年的歷史經驗總結
1949年通過《共同綱領》,1954年制定《五四憲法》,當時就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打下了法治基礎。毛澤東指出“不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現在是無法無天。要制定法律,還要編寫案例”。鑒于十年“文革”踐踏法治的現象,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種種歷史原因,又使我們沒有能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雖然制定了法律,卻沒有應有的權威。正是因為痛定思痛反思“文革”的歷史教訓,執政黨高度重視民主法治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視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十六大第一次提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十八大將法治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要求積極培育與踐行。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將法治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法治而不是人治,才能推動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安定有序和人民安居樂業。
(三)法治是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善治的價值追求
法治最為基本的兩重內涵是: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所服從的法律是制定的良好的
法律。良法應當體現社會公平正義,體現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普遍的服從就是法律具有尊嚴和權威。法治是飽含人類政治智慧的重要文明成果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踐行法治,推進治理現代化,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以涉法涉訴信訪為例,我們過去一段時間內,存在信訪不信法的問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靠法治,建立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全面深化改革,要趟深水區,要涉險灘,要破除利益藩籬,必須協調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也就是說找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穩定不是一成不變,不是社會的超組織化,而是承認矛盾糾紛和沖突,充分解放生產力和釋放社會活力,是一種動態的韌性的穩定;發展是“五位一體”的統籌發展,是尊重經濟規律,尊重自然規律,有質量有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把握這個平衡點,如何協調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呢?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度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保改革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沒有法治要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要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踐行自由、平等、公正,都是一句空話,無異于沙上建塔,水中撈月,可以說,法治在哪里缺失,公正就在哪里失落,秩序就在哪里斷裂,自由平等就在哪里消失,更何談國家的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
(四)法治為中國夢的實現保駕護航
中國夢實現之時,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的應當是一個強盛的中國,一個文明的中國,一個和諧的中國,一個美麗的中國,一個法治的中國,是一個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強大的中國。
十八大首次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把法治建設成效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這就意味著,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擯棄陳舊過時的思想觀念,不僅要有領導思維、管理思維,還要強化法治思維,這是對提升領導干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中國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區、進入攻堅期。矛盾凸顯如何妥善處理?利益多元如何實現公平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維認識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處理各項工作時,必須首先自問:法律對此是如何規定的這樣做合不合法?怎樣做才合法?因為我們的各項工作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開展。不管是土地征收、房屋拆遷,還是資源開發、勞動關系調處,領導干部都要學會用法治思維思考問題,以法治方式定分止爭,斷事評案。把解決各種利益矛盾納入法治的框架內,是達到“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最佳選擇,更是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切實保障。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這是合法性思維的起點。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求領導干部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用法治思維的標尺規范各項行政行為。尤其是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更加需要堅持依法行政。事實證明,用法治思維化解糾紛,更有利于妥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更有利于增進社會諒解,促進社會和諧。
樹立法治思維,也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廣大群眾應逐步養成遵守法規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維護法律,尤其在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時,要學會依法辦事。近年來,在一些勞動糾紛中,很多勞動者以法律為后盾,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多種方式依法維權,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訴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多人懂得,運用法治思維,采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維護每個人的權利,讓普通群眾“不怕事也不惹事”。
(一)要敬畏法治
敬畏法治,必須要樹立規則意識。憲法和法律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最有力的規則。社會主義法治發展到今天,我們的工作目標,更多地轉移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上來。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加強憲法法律實施,必須知所當為,知所不當為,自覺接受法律的制約和監督決不能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權壓法,更不能徇私枉法。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意思是說,要用制度來規范、制約和監督權力,把權力運行納入制度軌道,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中,曾經提到,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就是說要樹立一種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追責,違法要追究的法治意識。要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法治制約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
(二)要信仰法治
敬畏法治是根本,人們要從內心根植法治的信仰,自覺按照法律生活。人民有信仰,法治有保障,國家有力量。
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必須充分發揮社會正能量,有效遏制社會負能量。法治信仰的確立,還需要提升法治的公信力。我們都知道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史記》記載,商鞅想要變法圖強,他制定了法律,但還沒公布,他在國都市場的南門懸賞并當即獎賞把木桿從南門搬到北門的人。商鞅的做法無非是讓他即將頒布的改革法令提前注入公信力。
法治公信力的提升必須通過加強憲法法律的實施,樹立憲法法律的尊嚴和權威。要讓人民群眾習慣于找法律而不是找關系,習慣于靠制度而不是靠熟人,信的過法治,打得起官司,有理有處講,有冤有處伸,真真切切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公平正義就在身邊。信仰法治意味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法外之地,沒有法外之人。我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成為特殊公民,觸犯法律,要平等的接受法律的制裁。
信仰法治還意味著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所在,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取向。
(三)全社會一定要知法、守法、護法。要領悟法治,踐行法治,弘揚法治,一定要在全社會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主動糾正違法的法治氛圍,要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我們的周圍,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這個法律體系之中目前有效的法律有242部,行政法規700余部地方性法規8600多部。我們并不是要求每一個公民,如同法律專業人士一樣熟悉法律體系中每一部法律,每一個條文,而是需要的每一個公民領悟法治的原則,法治的精神,法治的理念,不至于不懂法,不知法而犯法,做好事卻違法了。
如2013年初河南蘭考的一場大火,讓七個已經極其不幸的生命離開了我們,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愛心媽媽——袁厲害。袁厲害她沒讀過書她不識字,她靠體力活為生,但讓人敬佩的是二十多年里,她收養過一百多個孤兒,其中絕大多數部分患有先天性疾病,河南蘭考當地沒有福利院,袁厲害的家就是當地的民間福利院,她被當地人譽為“民間愛心媽媽”,當然,她的家作為福利院基本條件不具備。正是因為這些基本條件不太具備,她某天早上出去以后,這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兒童玩火,導致了家里失火。當地政府在這件事發生之后,關閉了愛心媽媽的民間福利院依據就是非法收養。所以做好事也一定要依法每個公民都必須自覺地去知法守法,并且在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主動糾正違法,捍衛實現法律尊嚴。
這些年我們見證到法治觀念在進步,法治素質在提高,守法意識在普及,法治信仰在確立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敬畏法治,信仰法治,踐行法治。勤于學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才能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早日實現法治中國夢,公平正義夢。·
DF08
A
1009-6566(2015)04-0020-03
2015-07-07
王興文(1983—),女,甘肅定西人,中共定西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領導學和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