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影
(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陜西西安710049)
基于Web of ScienceTM新平臺的查收查引技巧分析
李桂影
(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陜西西安710049)
基于Web of ScienceTM新平臺的最新功能,介紹查收查引服務中收錄、被引用及影響因子等科研指標的經(jīng)典案例,總結(jié)未能查到文獻的常見原因,以期為提高該項服務的質(zhì)量提供參考。
查收查引引證檢索服務檢索技巧經(jīng)典案例Web of ScienceTM
Web of ScienceTM,即原ISI Web of Knowledge,是Thomson Reuters公司開發(fā)的信息檢索平臺,整合了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SCISSCIA&HCI、CPCI-SCPCI-SSH)、INSPEC、MED?LINE、DII、CSCD、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JCR等多個國內(nèi)外權威數(shù)據(jù)庫,成為科研評價時提供查收查引證明的重要信息源,其中SCISSCIA&HCI收錄論文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衡量某地區(qū)或機構(gòu)的科研產(chǎn)出和影響力,已被全國乃至全世界廣泛接受和認可。
多年來,我國科技查新機構(gòu)在查收查引(又稱引證檢索)服務中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但隨著引證報告要求的不斷提高,查證數(shù)據(jù)庫及其檢索功能的增加,工作中會出現(xiàn)檢索不到結(jié)果的現(xiàn)象,而能否查全、查準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和用戶滿意度。筆者基于Web of ScienceTM平臺的最新功能,總結(jié)了查收查引服務中的檢索技巧,以期為提高該項服務質(zhì)量提供參考。
Web of ScienceTM平臺用于查證收錄的數(shù)據(jù)庫有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CSCD、INSPEC、MEDLINE、DII,其中Web ofScienceTM核心合集是查證文獻被收錄和引用的最常用數(shù)據(jù)庫。
1.1機構(gòu)論文收錄的檢索
某機構(gòu)科研人員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和被引頻次等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科研產(chǎn)出和影響力,所以會有查證機構(gòu)論文的需求。基于查全某機構(gòu)論文比較困難,2012年Thomson Reuters公司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中提供了增強機構(gòu)信息列表,通過該列表可按字順或關鍵詞查找機構(gòu)的規(guī)范名稱,如輸入jiaotong可調(diào)出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等交通大學的規(guī)范機構(gòu)名稱,選擇任何一個即可檢索到該高校的全部論文,該列表的增設為機構(gòu)論文的檢索提供了極大方便,但列表中對于中國機構(gòu)只給出了“211高校”的規(guī)范名稱,并未包含所有機構(gòu)。
對于INSPEC、MEDLINE等沒有機構(gòu)規(guī)范名稱索引的外文庫,以及增強機構(gòu)信息列表中沒有的其他科研院校,機構(gòu)檢索詞的設計要考慮其官網(wǎng)名稱、歷史沿革及其附屬機構(gòu)等情況。歷史沿革主要考慮學校名稱可能存在的變化,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用名Beijing University Aeronaut Astronaut,現(xiàn)用名Beihang University。附屬機構(gòu)在醫(yī)科類院校中尤其要注意,有的醫(yī)院工作人員發(fā)表文章時,極有可能以醫(yī)院而不是以學校作為署名單位[1]。此外還要考慮機構(gòu)的多種表達方法,如全稱、縮寫或獨享郵編,可用邏輯“OR”組配或利用截詞符表達各種可能的機構(gòu)名寫法。如,在MEDLINE中,用檢索式“xian jiao*tong univ*OR xi an jiao*tong univ*OR 710049 OR‘Xian Red Cross Hosp’OR‘Xian Honghui Hosp’OR‘Xian Cent Hosp’OR‘Xian 4 Hosp’OR‘Shaanxi Prov Peoples Hosp’OR‘Childrens Hosp SAME xian’OR‘Shaanxi Prov Canc Hosp’OR‘Shanxi Canc Hosp’OR‘GaoXin Hosp SAME Xian’OR‘Xian Hosp 9’”在Address字段檢索西安交通大學的論文,其中710049是該校的獨享郵編,“*”是代表零或無限多個字符的截詞符。
1.2個人論文收錄的檢索
個人論文被權威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檢索是論文收錄檢索中最常見的需求。設計個人檢索式時,通常將作者姓名和工作單位都要考慮進來,同時也要考慮曾經(jīng)在不同單位工作和教育的經(jīng)歷,當重名情況比較嚴重時,還要考慮學科、出版年等其他因素[2]。考慮到中外人名的不同書寫習慣,外文庫中一般直接采用“姓全稱+名縮寫OR名縮寫+姓全稱”在Author字段合并機構(gòu)檢索即可;但名字是兩個字時還要考慮中間有空格或短橫的可能,應充分利用截詞符“?”“*”表達各種形式。例如,采用檢索式“作者:(zheng N*N*OR N*N*zheng)AND地址:(xian jiao*tong univ*OR xi an jiao*tong univ*OR 710049)”在INSPEC中可查全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院士的文獻,但因采用人名縮寫檢索,對于檢索結(jié)果尚需從單位、學科方向等角度再次確認從而去除重名文獻。
個人論文的檢索還要注意人名的特殊寫法。如:檢索長安大學蔡宜長論文的SCI收錄情況。采用檢索式“作者:(cai y*c*OR y*c*cai)AND機構(gòu)擴展:(Changan Universi?ty)”檢索結(jié)果為零;用標題調(diào)出部分文獻,發(fā)現(xiàn)作者名字采用威氏拼法,也有的加上外國名James,并有空格或短橫不規(guī)律穿插于名字中間,如Tsai,Yichang、Tsai,Yi-Chang、Tsai, Yichang(James)、Tsai,Yi-Chang James等,查看著者單位字段,有的標著長安大學,有的標著美國大學Georgia Inst Tech?nol。像這種特殊情況,需考慮威氏拼寫的姓名合并各機構(gòu)檢索。具體做法:采用檢索式“作者:(Tsai Y*C*OR Y*C* Tsai)AND地址:Georgia Inst Technol OR Changan Univ”即可得到41篇長安大學蔡宜長老師的論文。威氏拼音在大陸名稱中應用不多,較常用于兩個方面,一是歷史悠久的大學名稱,如Tsinghua(清華大學)、Peking(北京大學)等;一是老科學家的名字,如Tsien Hsue-shen(錢學森);另外香港、臺灣人現(xiàn)在還用威氏拼音。
1.3收錄文獻不能檢出的可能原因
查證論文收錄時,即使考慮周全也難免會有文獻查不出來的情況,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其一,數(shù)據(jù)庫是動態(tài)的。不論是SCI、INSPEC等外文庫還是CSCD中文庫,都有自己嚴格的選刊標準,每年都會對其收錄期刊進行甄選并實施剔除和增補,如期刊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1年之前為SCI源期刊,2012年被剔除。
其二,文獻入庫與發(fā)表時間相比有滯后。每一篇文獻錄入數(shù)據(jù)庫之前要經(jīng)過標引、分類等加工過程,不同期刊滯后時間也不盡相同,一般為1~2個月。
其三,數(shù)據(jù)庫中記錄會有錯誤信息。錯誤可能出現(xiàn)在題名、作者或著者單位字段,檢索時建議選擇標題中拼寫正規(guī)的實詞組配檢索,而不采用分子式等特殊字符;對于作者名錯誤或通訊作者誤標等問題,建議讀者通過“反饋”鏈接聯(lián)系數(shù)據(jù)庫商更正。
其四,數(shù)據(jù)庫建庫時漏掉單篇或某一期文獻。SCI系列數(shù)據(jù)庫中期刊均是整刊收錄,可通過瀏覽某刊卷期或頁碼查證,如確定是遺漏了文獻,建議讀者反饋給數(shù)據(jù)庫商,等論文補充入庫后再開收錄證明。此外,中文庫CSCD不收錄核心期刊的增刊。
Web of ScienceTM平臺用于查證被引用情況的數(shù)據(jù)庫主要有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BIOSIS和CSCD。該平臺關于被引用檢索增加了新功能[3]:在“所有數(shù)據(jù)庫”下進行“被引參考文獻檢索”,可實現(xiàn)合并后的引文索引中檢索,給出各數(shù)據(jù)庫的施引文獻。
查證論文被引用情況時,既要考慮到論文被正確引用的情況,也要考慮到某些作者在引用論文時會出現(xiàn)參考文獻年卷期頁標著錯誤,甚至作者姓名寫錯的情況[4],因此合理使用引文檢索是很重要的。長期的檢索實踐證明:采用“第一被引作者+被引著作+被引年份”是最有效的提高引用查全率的檢索方式,其中作者名采用“姓全稱名縮寫”形式。例如,檢索2010年西安交通大學余倩發(fā)表在Nature上一篇文章的被引用情況。采用檢索式“被引作者:Yu Q AND被引著作:Na?ture AND被引年份:2010”在被引檢索功能下檢索,可得到4條引文記錄,其中第一條為重名論文,勾選第二至第四條引文,再點擊“完成檢索”即可獲取158條引文記錄。
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發(fā)表在有影響力的期刊上比較容易引起同行的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未投遞到SCI收錄期刊的論文就不會被同行引用[5]。例如,查找袁隆平院士1997年發(fā)表在中國期刊《雜交水稻》(Hybrid Rice)的論文被引用情況。同樣方法采用檢索式“被引作者:Yuan LP AND被引著作:Hybrid Rice AND被引年份:1997”檢索到80篇施引文獻。事實上,通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提供的獨特的引文檢索,可以檢索到一篇文章、一位作者、一本期刊、一篇會議文獻或者一本書在該平臺上被引用的情況。
查證被引用情況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區(qū)分自引和他引。目前,查新機構(gòu)排除自引的方式多是依賴人工“牢記”課題組或被引文獻作者名單一一甄別,逐條排查,復雜性和操作難度很大[6]。如果沒有查收查引報告自動生成系統(tǒng),建議利用該平臺提供的精練檢索功能幫去除自引。具體操作方法:施引文獻顯示界面,在“精練檢索結(jié)果”下方點擊“作者”,可獲取施引文獻中涉及的作者及文獻篇數(shù),再點擊“更多選項/分類”獲取所有相關作者信息,從中逐一選擇課題組或被引文獻作者,點擊“排除”按鈕即可獲取他引文獻。用該方法區(qū)分自引他引,可以大大節(jié)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Web of ScienceTM平臺中,可通過檢索JCR、ESI數(shù)據(jù)庫查證影響因子、高被引論文及熱點論文等科研指標,其中查證影響因子需求較多。
3.1影響因子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是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SI)推出的對SCI/SSCI收錄期刊進行綜合評價的數(shù)據(jù)庫,查收查引服務中經(jīng)常用到該庫查證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進而評價論文的學術水平[7]。
JCR中查不到期刊影響因子時有發(fā)生,主要原因有:
第一,期刊有副題名、分題名的,不同數(shù)據(jù)庫采用的題名不一。如期刊“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用刊名查不到IF值,用該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475-9217)即可查到IF值為3.206,而JCR中的刊名為帶副題名的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帶有分題名或副題名的期刊建議用ISSN號檢索影響因子,因為ISSN號具有唯一性。
第二,SCI新收錄的期刊或者期刊變更名稱,不滿足影響因子計算公式要求的(必須兩年以上)不會有影響因子。如檢索“BIOMED RES INT”,JCR中可查到該刊,但IF值空缺,通過“title changes”鏈接可了解到“BIOMED RES INT changed from J BIOMED BIOTECHNOL 2013”,再檢索期刊“J BIOMED BIOTECHNOL”可得到IF值為2.706。這種情況可以出具影響因子證明,但要附上JCR中關于期刊名變化信息。
第三,期刊自引率太高或期刊被引頻次大幅下降,處于被SCI淘汰的邊緣,也會查不出影響因子。如日本醫(yī)學期刊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ISSN:1341-2051),2012版JCR中IF值為0.087,該刊2010年起被引頻次逐年下降,2012年自引率很高,2013版JCR中查不到該刊,已經(jīng)被SCI剔除。
3.2高被引論文及熱點論文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一個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fā)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8],其中給出的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均是全球范圍內(nèi)各學科領域被高度關注的高質(zhì)量和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論文,可用于評價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影響力。采用“姓全稱名縮寫”在作者字段可檢索其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但需要從單位或?qū)W科等角度去除重名文獻。
查收查引是高校圖書館信息檢索(咨詢)工作的一項重要服務,也是科研院所進行科研評估、職稱評定、基金資助、博士畢業(yè)等活動中獲取評價指標證明時必需的一項工作。作為查收查引檢索者,圖書館員必須熟悉和掌握對科研評價起支撐作用的國內(nèi)外知名數(shù)據(jù)庫及其檢索技巧,對每一次查收查引服務盡量做到查全、查準,減少人為操作失誤,以便更好地為高校科研評估、人才評定等工作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1]如何設計機構(gòu)檢索式并隨時掌握學校SCI論文情況[EB/OL]. [2015-04-09].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media/ PT/WOS_Tips_504.pdf.
[2]如何了解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情況?[EB/OL].[2015-04-09].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media/PT/WOS_Tips_501.pdf.
[3]Web of ScienceTM所有數(shù)據(jù)庫-當前版本中的新特性[EB/ OL].[2015-03-23].http://images.webofknowledge.com/WOKRS5161B5_fast5k/help/zh_CN/WOK/_whatsnew_wok.htmhtml.
[4]怎樣準確查找某篇論文的被引用情況?[EB/OL].[2015-04-09].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media/PT/WOS_Tips _506.pdf.
[5]我的論文沒有被SCI收錄,如何了解它的被引用情況?[EB/OL].[2015-04-09].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 cn/media/PT/WOS_Tips_503.pdf.
[6]王學勤,等.“查收查引報告自動生成系統(tǒng)”應用實踐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16):131-137.
[7]王長華.Web JCR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與評價功能的實現(xiàn)[J].圖書情報工作,2005(7):101-104.
[8]吳顯強.基于ESI的“985工程”高校科技競爭力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9.
李桂影女,1974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檢索及科技情報。
G250.73
(2015-06-29;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