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玉林(綏化學院圖書館 黑龍江綏化 152061)
智慧圖書館發展策略研究*
郎玉林
(綏化學院圖書館 黑龍江綏化152061)
〔摘要〕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新熱點也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新方向。研究智慧圖書館需要注重三個緊密結合:一是要與社會發展規律的階段性特征緊密結合;二是要與行業價值認同的發展目的緊密結合;三是要與自身服務本質的責任屬性緊密結合。文章對近年來智慧圖書館的相關文獻進行分類評述,闡釋智慧圖書館的基本內涵、特征及生成要素,揭示當前智慧圖書館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提出智慧圖書館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發展策略現實挑戰
2013年8月國際圖聯(IFLA)發布的《國際圖聯趨勢報告》圍繞“未來圖書館:無限可能”主題聚焦,提出圖書館發展趨勢要運用新科技、集結新力量,推動圖書館新發展。[1]智慧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新模式[2],其服務能力、服務模式以及服務水平決定圖書館在未來社會的最終價值。因此,構建智慧圖書館本身既是發展的戰略考量又是理性規劃,最終影響圖書館未來的發展。文章首先以智慧圖書館基本內涵為切入點,闡釋當前熱議,揭示現實問題,從多個研究視角探討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路徑,提出自己的建議。
1.1智慧圖書館的基本內涵
目前,對智慧圖書館的內涵研究有技術維度、服務維度、模式維度以及綜合維度多個視角,從技術維度上看,嚴棟[3]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一種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用戶和圖書館系統信息資源相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從服務維度上看,董曉霞等[4]學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應該是感知智慧化和數字圖書館服務智慧化的綜合。從模式維度上看,烏恩[5]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一種建立在物聯網和數字圖書館基礎上的新型圖書館,具有物聯網和數字圖書館的雙重特征,是將智能技術運用在圖書館建設中而形成的一種現代化建筑,是智能化建筑與高度自動化管理的數字圖書館的有機結合和創新。從綜合維度上看,王世偉[6]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高效、便利為主要特征,以綠色發展和數字惠民為本質追求,是現代圖書館科學發展的理念與實踐。也就是說,智慧圖書館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形態基礎上,受物質條件和環境制約的智能服務集合。從以上學者研究文獻中可以看出,基本內涵是揭示智慧圖書館的構成實質和內在邏輯,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的基礎和思路。
1.2智慧圖書館的基本特征
智慧圖書館是較為復雜的動態系統,正確把握智慧圖書館的基本特征,是智慧圖書館發揮作用和未來發展的理論基礎。劉麗斌[7]認為,智慧圖書館具有全面感知、互聯互通、綠色發展、智慧服務與管理 四 個主要特征。其中,智慧服務與管理是智慧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征;綠色發展是智慧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感知與互聯互通是智慧圖書館服務與管理的技術基礎。王世偉[8]認為,數字化是智慧圖書館的技術前提,數字資源將逐漸成為主要的知識資源載體;網絡化是智慧圖書館的信息基礎,承載著未來圖書館服務的整體和空間;集群化是智慧圖書館的管理特征,通過整合為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注入活力。還有學者結合信息技術的特點闡述智慧圖書館的特征,認為智慧圖書館應表現出互聯性、高效性和便捷性等特征。[9]這些研究對我們理性審視智慧圖書館的承載基礎和發展策略,具有現實意義。
1.3智慧圖書館的生成要素
理性審視智慧圖書館的生成要素是決定其功能定位的重要體現,也是其未來發展的本質基礎。歸其分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技術應用:陳嘉懿[10]認為,射頻識別(RFID)技術以其巨大的應用潛力與高科技含量,成為構建智慧型圖書館服務的基石。謝蓉等[11]認為,社會化本地移動應用(SoLoMo)正在成為“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使得圖書館的服務具有很強的
2.1智慧圖書館面臨著館員素養能力的挑戰
館員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圖書館的全面提升發展。[14]智慧圖書館的出現,使圖書館正在經歷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最為顯著的特點和變化在于館員對知識的智能管理和用戶對知識的有效運用。有不少學者從這個視角出發,分析智慧圖書館對館員素養能力的挑戰。一是認識智慧圖書館員的深刻作用。正如英國學者伊安·約翰遜[15]指出,任何“智慧圖書館”都需要“智慧的圖書館員”的存在,智慧館員不但應具備高水平的技能素養和職業信念,還需要證明并促使用戶能充分認識和理解到圖書館確實發揮出了與眾不同的積極作用。二是多元結合的智慧圖書館員的紐帶作用。正如王世偉[16]所言,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是書書相聯的圖書館、書人相聯的圖書館、人人相聯的圖書館、任何時間可用的圖書館、任何地點可用的圖書館、任何方式可用的圖書館。知識密集性和技術復雜性的智慧圖書館給館員提出了實質性的挑戰。主要表現:對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目標有待明確;對智慧圖書館的集群協作有待認識;對智慧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有待評測;對智慧圖書館的創新發展有待實效。可見,館員的素質能力決定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水平,值得我們重視。
2.2智慧圖書館面臨著發展目標認同的挑戰
作為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已經和正在成為圖書館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17]對此學者展開許多討論,熱議焦點集中在:其一,技術核心的構建模式。主要集中在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SoLoMo、無線射頻識別(RFID)等技術為圖書館提供智慧服務。北大圖書館已著手建設智慧圖書館,加入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等大數據元素,整合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體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文數字技術、語義檢索技術和數字挖掘等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智慧圖書館。[18]其二,非技術集成的服務模式。整合是智慧圖書館的顯著特性,建立起用戶與館員多維的交互模式、館際資源多元整合模式、資源與用戶的智能提取模式。兩種熱議并不矛盾,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仍需注意:技術核心的相關標準;非技術集成的服務方法。如何權衡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模式,值得我們關注。2.3智慧圖書館面臨著服務效能發展的挑戰
解決和選擇發展策略既是戰略考量又是理性規劃。在對智慧圖書館發展策略問題討論中,重點主要表現在:一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思考。圖書館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現實發展相適應、相關聯,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才能發揮其應有的重要價值。信息環境的變化對圖書館而言,是一種挑戰,給圖書館帶來不斷的變革與創新的壓力,但更是一種機遇,促使圖書館走向更廣闊、更有活力的空間。[19]二是符合行業規范標準的需要。圖書館的發展是圖書館行業整體的發展,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行業整體的智能演進。因此,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要加強圖書館之間的聯合、共享與協作,才能發揮智慧圖書館的真實作用。三是結合自身發展規律的研究。智慧圖書館構建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滿足外部環境的發展要求,又要結合自身內部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等與之相適應的服務條件。如何協調解決發展策略三個層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3.1建立以智慧圖書館集群屬性為基礎的保障機制
建立智慧圖書館發展的保障機制既是合理規劃、科學發展的必要基礎,也是其系統構建、功能實現的前提條件。匹茲堡大學圖書館館長Rush G. Miller[20]指出,圖書館生存的變革需要圖書館內部創新合作并且為圖書館未來的發展建立專業基礎。圖書館通過集結內部資源優勢提升服務能力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關鍵,也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基礎。
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首次使用“集群”一詞描述“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21]其主旨在于以合作為核心求發展與創新。具有集群屬性的智慧圖書館保障機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信任機制。信任本身是嵌入在社會結構和制度之中的一種社會機制,滲透在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圖書館館際之間乃至與外在相關群體之間形成著眼于長期互助發展的交往行為,從人際信任向社會信任發展,以此增進相互認同、激發館員潛能、拓寬影響范圍、建立知識轉移新模式和增強競爭優勢。②合作機制。主要是通過智慧圖書館的技術生成要素和人本要素的有效整合,建立智能合作服務平臺,建立多種類型的圖書館合作關系,以信息整合和智能合作為基礎提高服務質量。智慧圖書館的出現會使圖書館形成新的集合為用戶服務,合作機制對于館際界線是模糊的,但對未來發展是不可或缺的。③融入機制。智慧圖書館的發展不是單指圖書館智能的發展,而是其智慧作用的顯現。如,由于傳統服務模式與中央和國家領導機關的信息需求不相適應,國家圖書館于2008年12月推出面向中央和國家領導機關的“國家圖書館立法決策服務平臺”,運用智慧對信息精確判斷,譽為“國家智庫”。[22]因此,運用智慧的力量推動圖書館服務融入到社會并得到社會認同才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實質。
3.2建立以智慧圖書館目標認同為核心的戰略規劃
準確定位智慧圖書館階段發展的戰略規劃,既是對發展目標的審視,又是科學發展的定位。研究智慧圖書館需要注重三個緊密結合:一是要與社會發展規律的階段性特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必然促進圖書館模式發生變化,圖書館演進又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二是要與行業價值認同的發展目的緊密結合。圖書館變化形式的價值認同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動力。三是要與自身服務本質的責任屬性緊密結合。[23]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和本質屬性沒有改變,而且其理論定位沒有脫離圖書館學范疇。合作仍是圖書館服務的天然基礎,但如何在合理框架下形成目標認同便成為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重點內容。
目標認同是通過形成價值共識來完成價值整合,以增強凝聚力和創造力。目標是方向,認同是動力。以目標認同為核心的智慧圖書館戰略規劃應當包括:①確定發展目標。雖然圖書館整體發展目標沒有變化,但構建智慧圖書館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必須明確。發展目標本身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未來行動指向。智慧圖書館追求的不是社會地位而是職業價值,由此確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體現的社會價值上。②提升外部合作。圖書館工作的核心是服務,而服務的重點是質量。美國圖書館協會在《2011-2015年戰略規劃》將圖書館職業社會認同以及多樣性服務列在重點行動領域。[24]目前,我國圖書館職業社會認同以及服務能力還很薄弱,如,圖書館與商業、服務企業的合作比例僅為17.4% ,主要原因是部分機構認為合作流于形式。[25]可見,圖書館增強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進行戰略整合與合作規劃是必要的。③加強人才培養。智慧圖書館是人的智慧在圖書館中的運用或者智慧在圖書館中發揮作用,人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關鍵因素。建立異質圖書館館員學習共同體。可以促進館員在學習或工作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又可以共同推進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3.3推動以智慧圖書館效能服務為重點的發展策略
正確選擇智慧圖書館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既是圖書館面向未來發展的重點,也是現階段過渡發展的難點。從智慧圖書館發展的整體過程來看,智慧圖書館需要經過自我發展、合作拓展和全面結合三個階段才能推動圖書館從局部智能向整體智慧演變。如果將其按維度劃分:其一,自我能力維度:圖書館的構建過程及服務本質。其二,集群輻射維度:圖書館的集群能力及影響范圍。其三,行業價值維度: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及發展能力。三個維度不僅體現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空間,更突出反映智慧圖書館的作用范圍。可見,圖書館整體效能的發揮是智慧圖書館構建的目標。
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在于服務能力,服務能力根植于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26]推動智慧圖書館以效能服務為重點的發展策略就是挖掘自身優勢、集群優勢并且在社會形成行業優勢。具體要把握好:①自身優勢——自我能力維度的定位。自身優勢的定位不在于單純對自身優勢的開發,而在于服務過程如何適應環境的變化、如何挖掘內在的效能服務的能力,以此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新集群基礎。②集群優勢——集群輻射維度的思考。即圖書館群體利用結構上的協同互動關系,推動知識溢出、創新發展,從而形成群體競爭優勢。針對圖書館館藏資源與智能技術結合對外部環境產生的新優勢和新影響,利用集群優勢加深作用范圍,為行業優勢做好準備。③行業優勢——行業價值維度的體現。即利用資源優勢為社會特色價值鏈尋求深刻發展的服務能力。即在行業領域內通過價值目標趨同而激發潛在發展并形成深度合作的優勢,形成社會的認可和發展空間的拓展。因此,運用智慧的力量推動圖書館服務融入到社會并得到社會認可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實質。智慧圖書館的合理發展在于優勢要素的分析更在于策略的選擇。
智慧圖書館發展是圖書館從技術智能到行業智慧的變革,本質是圖書館服務的深刻變化。智慧圖書館的發展不同于以往圖書館的發展模式,它具有更便利、更高效,更易于融入外部信息環境并產生新影響和發揮新作用的優勢。為了扎實推進智慧圖書館建設,智慧圖書館應當著手以集群屬性為基礎保障、以目標認同為戰略重點、以效能服務為發展方向,為智慧圖書館發展注入活力。
(來稿時間:2014年11月)
參考文獻:
1. 李儉英,張素梅,李風梅.未來圖書館:無限可能——第79屆國際圖聯大會觀感.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4(1):39
2,6,8,16. 王世偉.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圖書館建設,2011(12):2
3. 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圖書館學刊,2010 (7):8–10
4. 董曉霞,龔向陽,張若林等.智慧圖書館的定義、設計以及實現.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2):76–80
5,13. 烏恩.智慧圖書館及其服務模式的構建.情報資料工作,2012(5):102–104
7,12. 劉麗斌.智慧圖書館探析.圖書館建設,2013(3):88
9. 梁轉琴.智慧圖書館實現的條件探析.圖書館學研究,2013(7):7
10. 陳嘉懿.智慧圖書館的構建之道.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1):54
11. 謝蓉,劉煒.SoLoMo與智慧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5):3
14. 柯平,陳信,宋家梅等.2013 年國外圖書館學研究前沿與熱點分析.圖書情報知識,2014(5):22
15. (英)伊安·約翰遜.智慧城市、智慧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員.陳旭炎,譯.圖書館雜志,2013(1):4
17. 王世偉.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11):22
18. 祝森生.大數據時代關于智慧圖書館的幾個研究問題探討.圖書與情報,2014(7):128
19,20. 初景利,吳冬曼.圖書館發展趨勢調研報告(一):環境分析與主要戰略.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1):3
21. 王立軍.創新集聚與區域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41
22. 屈菡.隱身圖書館的“國家智庫”.中國文化報,2013-09-27(3)
23. 郎玉林.圖書館社會責任沖突的權衡:正當與正義——從契約責任到正義價值之思辨. 圖書館建設,2014(4):25-27
24. 馬海群.發達國家圖書檔案事業結盟與合作戰略規劃綜述.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7):25
25. 柯平,洪秋蘭,孫情情.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館與社會合作實證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09(17):8-11
26. 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心理學動態,1999(1):39
〔分類號〕G250.7
*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面向高校學科需求的智慧圖書館應用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2542349)的成果之一。時空性,且更具有個性化、人性化和社交化的特點。二是注重人本屬性:劉麗斌[12]認為,智慧圖書館由人、資源、空間三要素構成,技術是智慧圖書館得以實現的基礎,服務貫穿于智慧圖書館的要素與基礎中,與人這個核心要素緊密關聯。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用戶需求為主導。三是基于多元構建:烏恩[13]認為,智慧圖書館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聯網技術、智能設施、智慧化服務三個層面。物質層面是基礎,技術層面是手段,服務層面是關鍵。這些研究思路,對我們正確認識和選擇智慧圖書館的功能定位,具有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郎玉林(1972–),男,圖書館學碩士,綏化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副館長,主持參加省廳級項目4項,發表論文10余篇,研究方向: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數字圖書館。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rt Library
Lang Yulin( Suihua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Smart library is the new hot spot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library science, also i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Research on Smart library need to focus on three closely: first it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econd is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industry value recognition, third is the responsibility propertie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service. This paper reviewed and classified recent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Smart library, explain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generating elements of Smart library, revealed the major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mart library, proposed an effective path to smart library development.
〔Key words〕Smart libraryDevelopment strategyActual challe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