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 裴瑩權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公共文化/信息服務權利(Rights of Accessing Public Cultural & Information Services,以下簡稱 RAPCIS)” 這一研究的核心概念涉及面頗為繁雜。首先,以公民權類型學視之,公民權利中屬于法律權利范疇的個人隱私權、個人層次上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屬于政治權利范疇的信息自由權、免費獲取政府信息、弱小群體的保護權、文化權利,屬于社會權利范疇的各種形式的教育的機會權利等,均與RAPCIS相關。[1]其次,從字面出發,RAPCIS必與信息權利和文化權利相交叉。RAPCIS關涉信息權利、文化權利乃至更多的公民權利,但它并非是可以涵蓋這些概念的上位概念,在“公共(P)”和“服務(S)”的限定下,它可以說是上述概念的交叉下位概念。再者,公共服務是從另一角度與RAPCIS相關的概念。RAPCIS所指涉的公共信息服務和公共文化服務均是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從公共服務的范圍角度來考察,這一點將更為明確。中國公共服務的范圍可以概括為十個方面[2]: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環境保護、公共信息、文體休閑和科學技術。其中的公共信息所包括的公共信息資料的提供、政府部門的開放和參觀兩類基本內容,文體休閑所包括的大眾傳媒、公共文化設施、文化遺產保護三類基本內容,均為RAPCIS所關注。而公共教育所包括的終身教育,基礎設施所包括的ICT,科學技術所包括的科學知識普及、先進技術推廣等內容,同樣進入RAPCIS的視野。此外,如果將信息對于當今社會方方面面的滲透和掌控考慮進去,則界線將更不可能劃出。因此,相關研究的有效開展,需要找到以簡馭繁之道。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的學科背景使筆者轉向了包括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在內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機構,并隨著研究的進展,擴大至中國各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實際承擔公共文化/信息服務職能的機構或項目。這些機構或項目主要包括:縣級及以上具有公共性質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信息機構;縣級以下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等公共文化/信息項目;以及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公共數字文化/信息化建設項目。由此,筆者將公共文化/信息服務界定為上述公共文化/信息服務機構為滿足所有社會成員(包括個人和團體)在教育、信息、文化和個人發展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以公共、平等、博愛、免費為原則所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文化/信息資源和服務。進而,RAPCIS指社會成員(包括個人和團體)利用公共文化/信息服務機構或項目獲得資源和服務的平等和自由。因之平等,RAPCIS應為所有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弱勢群體所享有;作為通向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入口,公共文化/信息服務機構應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終身學習、獨立決策和文化發展的基本支持。
由于RAPCIS本身是在中國公共文化/信息服務獲取領域出現的對于包容與歸屬的新需求,是一類新興的權利訴求,因此,已有的研究和實踐所關注的權利主體更多時候在公民或民眾這一整體,未及對于整體下的特殊群體的關懷。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社會弱勢群體的文化權利保障問題首次進入國家戰略視野,政府明確提出了面向社會弱勢群體的“文化低保”政策,“切實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3]此后,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4]、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5]、農民工信息權益保護[6]、弱勢群體知識援助[7]、信息無障礙[8]、公共圖書館弱勢群體服務[9]等與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的研究便伴隨著實踐逐步展開。然而, 在缺少國家層面的專門性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對于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的研究往往訴諸人權,但人權的模糊性和不能強制執行性往往帶來研究結論的弱應用性。因此,筆者認為,對社會弱勢群體RAPCIS作公民權視域的觀察、研究乃至實踐是必要和有益的。
現代公民權概念源自民族-國家:在民族-國家中,特定的權利和義務被賦予處在它的權威之下的個體。[10]自馬歇爾始,學者們便對那些獲自民族-國家的公民權利的范圍進行分類研究。馬歇爾認為公民身份主要由三大要素組成,即公民的要素、政治的要素和社會的要素;三大要素分別對應于三種不同的權利,即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11]公民權利是多維的,霍菲爾德的權利分類在很大程度上解析了公民權利的復雜性。霍菲爾德將權利劃分為四個類型,并且能夠與馬歇爾的公民權利分類彼此應和:(1)自由權,涉及宗教自由、言論自由、合法訴訟程序、以及利用法律體系保護其他權利等法律權利;(2)要求權,涉及教育、醫療服務,支持福利和社會保障的現金支付等社會權利;(3)支配權,是合作控制他人或財產的權利,涉及政治權利和參與權利;(4)豁免權,是免受支配或要求的權利,是法律對過去發生的權利侵害的補償。[12]21世紀初,雅諾斯基和格蘭歸納了公民權利的理論范圍:(1)法律權利,涉及人身安全權利、司法和程序性權利、良知和選擇自由的權利;(2)政治權利,涉及個人政治權利、組織權利、成員資格權利;(3)社會權利,涉及促進能力的權利、機會權利、再分配和補償權利;(4)參與權利,涉及勞動力市場干預權利、建議/決定權利、資本監控權利。[13]
“公民權利發生于某個特定群體提出某種權利要求之時,但只有當國家將這種權利載入法律并付諸實施之后,它們才獲得確認而生效。”[14]公民權建基在一種對法律和政治保護的擔保之中,從根本上講,所有的公民權利都是由法律所規定并具備政治屬性的,或是由政府決策機構制定、由行政命令頒布,或是由法律裁決制定頒布并進而強制執行。因此,從法律法規和學術研究兩個視角對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的公民權利范圍歸屬進行的比較性觀察,有益于我們理解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的進程與方向。
筆者從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的信息權利、文化權利和弱勢群體權利出發,通過對法律法規文本條款和學術研究觀點的梳理,展開對于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的公民權利范圍歸屬的分析。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擬定關鍵詞表(見表1),用于法律法規文本以及學術研究著述的收集和整理。
法律法規文本的收集主要通過三種途徑。第一,瀏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15]上“法律法規”欄目;第二,檢索中國法律知識資源總庫法律法規庫[16];第三,筆者所掌握的與各類公共信息服務(及機構)、公共文化服務(及機構)有關的法律法規。根據表1經過題名分析,共確定相關法律法規文本26份,其中“法律”7份、“行政法規”3份、“部門規章”7份、“地方性規章”9份。相關條款的梳理主要通過關鍵詞自動查找輔以人工閱讀的方式進行。共梳理相關條款35條。
學術研究著述限定在期刊論文的范圍內,并選用中國知網(CNKI)作為檢索工具。將學科領域限定為“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以及“檔案及博物館”,刊物來源限定為CSSCI,采用檢索式“主題=權利OR權益”,輔以題名和摘要分析,共確定相關論文65篇。進而根據表1,人工梳理相關觀點。
經梳理,筆者認為當前中國法律法規文本中所界定的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主要包括以下7種:
(1)言論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知情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六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第十三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
(3)公共圖書館讀者權利。《深圳經濟特區公共圖書館條例(試行)》第二十二條規定讀者在公共圖書館內享有下列權利:(一)免費進行書目檢索;(二)免費借閱文獻;(三)獲得工作人員提供關于利用館藏的指導;(四)獲得工作人員解答有關閱讀方面的詢問或進行定題服務;(五)參加各種讀者活動;(六)向主管部門或公共圖書館提出建議和意見。《湖北省公共圖書館條例》、《北京市圖書館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烏魯木齊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等均有相似表述。《河南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公共圖書館對圖書、報刊借閱實行免費服務,優先照顧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山東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實行公共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免費借閱制度。
(4)受教育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規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5)文化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
(6)參與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十條規定:婦女有權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和公共政策,對涉及婦女權益的重大問題,應當聽取婦女聯合會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六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保障殘疾人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和公共政策,對涉及殘疾人權益和殘疾人事業的重大問題,應當聽取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的意見。
(7)受保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三條規定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基于殘疾的歧視。第四條規定:國家采取輔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對殘疾人給予特別扶助,減輕或者消除殘疾影響和外界障礙,保障殘疾人權利的實現。
經梳理,筆者認為當前中國學術研究著述中所界定的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主要包括以下5種。
(1)讀者權利。讀者權利是指作為讀者的公民依法可以自由地使用圖書情報機構提供的各種服務,以獲取文獻信息的權利。[17]學界認為制定中的《公共圖書館法》應保障以下幾個方面的讀者權利:平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權利;免費接受基本服務的權利;獲知相關服務信息的權利;參與、批評、建議和監督服務的權利;自主選擇讀物而不受干預的權利;個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的權利;特殊群體享受特別圖書館服務的權利。[18]有關讀者權利的法律規定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雖然讀者權利有憲法的依據,但憲法的規定沒有在法律中具體化。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圖書館法來調整和規范圖書館工作,只有一些法律效力層次較低的條例、法規和規定。第二,條例、法規、規定效力層次低,適用范圍窄,而且呈分散狀態。第三,條例、法規、規定大多是保障圖書館藏書、經費等方面的規定,對讀者權利的規定很少。[19]
(2)圖書館權利。圖書館權利是指民眾利用圖書館的自由和平等。[20]圖書館權利作為受教育權的一種,具有天然的積極性質,是第二代人權理論的重要承諾內容,它既包括“免于被國家控制”的自由,也包括要求國家積極作為的合理請求。[21]
(3)文化權利。公民文化權益是指公民在社會文化生活中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各種自由和利益,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進行文化創造的權利和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22]文化權利與公民權利、政治權利不同,它的實現需要強有力的國家干預,需要通過經濟增長來創造條件而逐漸實現。[23]
(4)政府信息獲取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獲取政府信息的權利,它包括獲取信息的權利、獲得幫助的權利、更正信息的權利、獲得救濟的權利,它是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主要表現為公民獲取政府電子文件信息的權利。[24]政府信息公開立法消除了普通公民的獲取困難,從而起到保障公民信息權利的目的。[25]
(5)讀者隱私權。讀者隱私權是指讀者享有的對其個人信息資料、信息需求資料及其在圖書館的活動資料進行控制和支配的權利。其權利范疇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讀者對其個人信息資料和信息需求資料享有的知情、使用以及不受非法知悉、搜集、公開和利用的權利;二是讀者對其在圖書館的個人活動空間(包括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不受非法監視、檢查和干預的權利。[26]
前述雅諾斯基和格蘭所歸納的公民權利的理論范圍是當前國際學界對于公民權利范圍的最為權威的劃定。筆者擬以之為框架,分析法律法規文本和學術研究著述所梳理的中國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在其中的歸屬。與此同時,鑒于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的公共服務國家政策頗具關聯,且中國的公民權研究有其特色之處,筆者另外選取了馬峻峰主編的《中國公民權利手冊》的公民權利范圍劃分[27]這一當前中國學界較為權威的劃定,以補充分析框架。由此,分析框架及分析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的公民權利范圍(雅諾斯基和格蘭)歸屬分析
表2和表3中所示中國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在公民權利范圍的歸屬情況主要反映了以下問題。
首先,雖然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的公共服務國家政策頗具關聯,但要在中國框架(表3)中將通過法律法規文本和學術研究著述所梳理的中國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分類歸屬,比在國際框架(表2)中完成這一任務更加困難。除法律法規文本中的言論自由和學術研究著述中的讀者隱私權能夠較為清晰地分別歸入民主權利和人身權利外,其他中國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基本上只能勉強歸入民主權利和勞動權利的“其他”中。筆者認為,這說明不論是中國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的實踐(以法律法規為反映)還是其研究,都沒有能夠與中國的公民權利實踐和研究相結合或者說相配合。而正如前文所述,這并不利于其發展,貼近中國的公民權實踐和研究,對社會弱勢群體RAPCIS作公民權視域的觀察、研究乃至實踐,是必要和有益的。

表3 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的公民權利范圍(馬峻峰)歸屬分析
第二,在能夠較為清晰地對中國社會弱勢群體RAPCIS相關權利進行分類歸屬的國際框架中,法律法規文本中的相關權利落入了所有四個一級類目中,而學術研究著述中的相關權利主要落在社會權利中,兼及法律權利和政治權利。對于社會權利(或者稱為公民權的社會維度)的研究起源于馬歇爾,他所區分的三個維度的公民權利分別對應了現代社會為了處理和維護這些權利而發展形成的三套制度——法律體系、民主政府體系和福利體系,社會權利通常通過福利體系和社會政策來促進。[30]學術研究者常常從RAPCIS相關權利對于公民整體以及其中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其他受法律法規保障的權利的支撐為論述點,自然而然地便與社會公民權中的促進能力、提供機會以及再分配和補償相契合。再者,從消極的角度說,現代社會權利的發展就是為了應對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個體在面臨貧困、嚴重的不平等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健康和社會排斥問題時所遭遇的風險,因此,當面向社會弱勢群體探討RAPCIS相關權利時,也易于落入社會公民權范疇。誠然,公民權是一種復合的、聯系于特定脈絡關系的身份,表達的是現代社會中個人自主和社會公正、平等與包容的觀念;社會權利通過服務于法律權利和政治權利所預設和表達的個人自主,賦予這種個人自主以實質性的意義。但與此同時,社會權利也是處于特定的歷史脈絡之中的,是與基礎性的政治和法律權利的歷史、制度化狀況以及當今實踐緊密相連的,不可能脫離政治和法律權利而孤立地從其自身出發得到發展和施行。[31]因此,對社會弱勢群體RAPCIS作公民權視域的觀察、研究乃至實踐,還應注意社會權利之外的公民權其他維度的全面考量。
(來稿時間:2014年11月)
1,10-14,28.(美) 雅諾斯基,格蘭. 政治公民權:權利的根基.王小章,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72,4,23-24,20-21,19,20-21
2.陳振明等. 公共服務導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8-61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2014-07-28]. http://www.gov.cn/jrzg/2006-09/13/content_388046.htm
4.陳瑛. 農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務研究.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5.周曉麗. 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6.劉珺. 包容視角下的新生代農民工信息權益保護. 情報資料工作,2011(4):41-44
7.王子舟. 弱勢群體知識援助的圖書館新制度建設.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
8.趙英. 信息無障礙支持體系研究.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9.邵建萍. 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論.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1.郭忠華. 當代公民身份的理論輪廓——新范式的探索. 公共行政評論,2008(6):52-73
1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門戶網站. [2014-06-15]. http://www.gov.cn/
16.中國法律知識資源總庫法律法規庫. [2014-07-03]. http://law1. cnki.net/law/brief/result.aspx?dbPrefix=CLKLP
17.陳劍光. 論讀者權利. 圖書與情報,1998(2) :7-8
18.李東來等.以制度保障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權益.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4):17-23
19.周標龍. 圖書館讀者權利的法學分析.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4):74-77
20.程煥文. 圖書館權利的界定.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2):38-45
21.常安,燕輝. 論作為積極權利的圖書館權利. 圖書情報知識,2012(4):4-10
22.王爽,梁明明. 數字圖書館與公民文化權益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87-190
23.畢九江. 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實現居民文化權利.圖書館,2005(2):19-21
24.連志英. 公民獲取政府電子文件信息權利保障研究.檔案學通訊,2011(2):43-45
25.范并思. 信息獲取權利:政府信息公開的法理基礎.圖書情報工作,2008(6):36-38
26.胡潔,滕靜靜. 公共圖書館立法應明確保護讀者隱私權 . 圖書館,2010(1):22-26
27,29.馬峻峰. 中國公民權利手冊. 成都:天地出版社,2010
30,31.(英) 羅奇. 社會公民權:社會變遷的基礎.王小章,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