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娟(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04)
效率與公平芻議
崔紅娟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圖書館湖南長沙410004)
〔摘要〕文章對圖書館學中的效率、公平概念作了初步探討,二者在認知上呈現一些不同,文章在分析這些特征基礎上,進一步從文化視角探討了二者的本質區別,指出效率具有的技術、器物的“器”之特征和公平具有的人文的“道”之特征。
〔關鍵詞〕技術效率公平觀念概念圖書館學研究
效率與公平是圖書館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和圖書館學研究的深入,探討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和理論特征對于圖書館學理論是有益的。
在圖書館工作中,效率概念的涵義多與效益、速度相關。如要檢索-文獻,用卡片目錄檢索比較慢,而在電腦上檢索則相對較快,由此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電腦檢索文獻的效率高于手工檢索。公平概念則是一個人文概念,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地位。在圖書館學中,效率大多與物、工具及技術相關,是屬于文化表層而容易被感受和認知的東西;公平概念則與人的權益相關,屬于觀念形態,處于文化內層。從我國圖書館發展歷程觀察,人們對效率認知先于公平。
1.1對效率的認知
圖書館人對效率的認知和關注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我國處于改革開放之初,知識和科學技術成為立國之本,加快發展、深圳速度成為時代強音。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追求效率的提高成為共識。80年代中期,有學者提出要樹立以效益為核心的理論價值觀,可以說是概括了那個時期圖書館的基本價值取向。在以效益為核心價值觀指的引下,圖書館工作的各個領域都在關注工作效益的提高:在總體上提出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藏書利用率,降低拒借率。藏書利用率偏低始終是我國圖書館的通病,不但公共圖書館藏書利用率較低,高校圖書館和科研圖書館的藏書利用率亦較低,80年代我國公共圖書館的藏書利用率僅為20-30%,而西方國家公共圖書館藏書利用率為60-80%。兩相比較,差距很大。提高藏書利用率成為80年代圖書館提高效率的重要領域,關于藏書建設的原則成為討論的焦點,藏書的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被認為是藏書建設的幾個基本原則,而其中的實用性原則,由于其與“用”關系密切,更有助于藏書利用率的提高,尤其受人關注。為提高藏書利用率,人們不但關注微觀藏書建設,還把目光投向宏觀的全國文獻資源建設,以提高我國各類圖書館整體文獻資源利用率。全國文獻資源建設由高校圖書館肇始,肖自力、朱強、吳晞、林申清、張學華等一批學者從我國圖書館實際出發,借鑒國外高校圖書館館藏建設模式與經驗,提出我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新模式,1986年末在南寧召開“全國文獻資源布局學術研討會”,1987年成立全國性的部際圖書情報協調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1988年在部際圖書情報協調委員會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圖書館文獻資源調查工作,獲得大量圖書館藏書建設基本數據,為共建共享工作奠定了基礎。如當時較有影響的模式有系統布局模式、區域布局模式、分級市局模式等。
80年代圖書館提高效率的另一重要領域是文獻檢索,實現了文獻由卡片手工檢索到機械檢索再到聯機檢索,為90年代的網絡檢索做好了準備。檢索的這一革命性變化使圖書館管理最終實現信息化、網絡化,徹底改變了圖書館工作面貌。文獻信息網絡化使文獻獲取實現網絡自由存取,大大降低了文獻傳遞因地理距離遙遠產生的高成本,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了圖書館工作效率,進而使宏觀文獻資源建設和協調成為可能。在新的網絡環境下,系統圖書館聯盟和區域圖書館聯盟迅速發展起來,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圖書館服務效率和工作效率。
1.2對公平的認知
我國圖書館人對公平的認知始于20世紀初的“新圖書館運動”,而21世紀初是對公平認知的一個重要階段。新圖書館運動是我國公共圖書館創建后的一次大規模宣傳公共圖書館制度和理念的活動,獲得公平服務的理念曾在該次運動中得到大力宣傳。公平理念在歐美圖書館獲得長足發展是在二戰之后,伴隨國際民主運動和人權理念得以高揚。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由于社會環境的原因,人權理念曾被視為禁區而被撂置,從而造成圖書館服務中的重點服務盛行,與公平理念漸行漸遠。
21世紀初中國人權理念開始覺醒,圖書館界的公平理念受到關注,圖書館基本服務的平等原則成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原則得以確認,原來的重點服務和把讀者區分為三六九等的做法遭到唾棄,圖書館服務的公平原則從公共圖書館向高校圖書館、科研圖書館滲透,服務的公平性成為各類圖書館的普遍原則。
上述人們對效率與公平的認知,反映了二者由于文化層面的差異而產生的認知差別,由于效率的技術與物質層面的表層屬性,使其具有優先性,而公平屬人文的觀念層面,其深層的文化結構使其具有相對滯后性,這是易于理解的,下面將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二者的各自重要特征與辯證關系。
2.1效率的理論特征及與技術的緊密關系
效率的重要理論特征是其作為“器”的特征,如果將“公平”視為圖書館事業追求的“道”,那么“效率”則是為達大“道”而利用的“器”,亦即是為達目的而利用的工具。而作為工具,效率與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
可以說,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機構,它的產生即是由于印刷技術的進步。19世紀中葉,由于歐美國家大工業的發展,使與之相關的機器印刷業異軍突起,社會文獻在數量和種類迅速增加,文獻的社會領域傳播為圖書館的創建準備了充足的社會條件,這是由于大工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掌握技術的工人,而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圖書館承擔了培養大批產業工人的部分責任。圖書館和圖書館員成為當時的社會老師,為大工業的發展培養和輸送了一些有知識并遠離粗鄙的文明人,使公共圖書館從當時的教會圖書館和學術圖書館中脫穎而出。這都是由于技術的決定性作用,使圖書館的創建具有社會需求,而且具有充分的可能性。
如前述20世紀80年代的全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活動中,為促進共建共享曾提出多種文獻資源布局方案,然而這些方案并未付諸實施。原因是業界學者已從日趨臨近的信息網絡中,洞察到未來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中網絡信息存取這種新信息技術將發揮巨大作用,因而圖書館界將原來的學科布局方案改造成系統的圖書館聯盟(如教育系統的CALIS),將原來的區域布局方案改造成區域圖書館聯盟(如上海中心圖書館、深圳圖書館之城),這些新形勢下的圖書館合作形式皆是由于信息技術的創新,給圖書館效率的提高產生的助力。2.2作為“道”的“公平”理念
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公共機構,有諸如公平、免費、權益等維護自身核心價值的基本理念。
由于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性質,決定了它的“公平”特征。公平的最主要表現在于“平等”,即是說,在圖書館實行同一原則,不論人的地位如何,膚色怎樣,只要是在圖書館,就必須遵守同一原則。我國由于封建社會較長,人的等級觀念在圖書館中亦留有印跡,如圖書館曾對等級不同的人給予不同待遇,又如一些圖書館常為地方重點項目提供資料服務,一般企業則較難獲得此種服務。而國外圖書館的基本服務則顯示了絕對的公平性,有人認為,如果想了解西方的民主如何,即可看一下那里的圖書館,西方圖書館遵守同一原則,便是小朋友借書超過了日期也要繳納罰款。
一些圖書館服務違背公平的現象,顯然只是公共圖書館發展中的個別現象,而作為國際公共圖書館的普通現象和一般現象,是已經歷經近兩百年的公共圖書館制度,而這一制度鮮明地體現出其公平特征。我們之所以將公平視為“道”,是由于公平在圖書館制度中永恒不變特征,正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公共圖書館經歷了近兩百年歷史,也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制度,還經歷了由印刷型文獻向互聯網的變革,公共圖書館始終保持了其公益的本質。90年代末,當互聯網席卷全球時,學者黃純元密切關注著歐美和日本的公共圖書館政策,通過對這些國家公共圖書館政策的分析,黃先生認為雖然互聯網具有鮮明的商業性質,但是網絡信息獲取將給個人財富造成巨大影響,因而要消滅“數字鴻溝”、“信息鴻溝”,消滅即將形成的社會不公,就要加強公共圖書館制度建設,讓網絡成為公共圖書館重要的信息交流平臺。在網絡社會到來時,各國采取的公共圖書館政策幾乎是一致的,即繼續加強其公益、免費性質,黃純元先生的分析再一次證明了公共圖書館制度的永恒性特征,而公平性是該制度的核心和精華。
效率是一個與器物、技術相關的經濟學概念,技術是影響效率的重要因素,這一點是為圖書館員理解的。有學者曾提出過圖書館員的“技術情結”[1],這表現圖書館員十分看重技術變化給圖書館服務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正是由于技術的文化外層結構成為一種容易為人感知的文化,這就容易理解何以在改革開放之初,圖書館就較早提出效率問題,在信息技術剛剛來到圖書館,人們就以極大熱情歡迎它。
技術除了易為人感知的特征外,它還是文化中一個最活躍、積極的因素,從時間和空間上給文化產生積極影響,從這方面說,技術的影響是永恒的,絕對的。由于技術影響的永恒性,圖書館依靠技術進步從19世紀中期的手工操作和簡陋管理發展到今天實體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并行的復合式圖書館,都是由于技術的一點一滴的進步發展而來的,這有力證明了技術發展和效率提高的永恒的,絕對的本質。
相對于效率、技術的這種絕對性和永恒性,公平理念則具有相對性和暫時性。公平理念是圖書館的重要理念,之所以說圖書館服務中的公平是相對的,一是由于公平概念本身具有相對性,我們只能說某種事是相對公平,而不說它是絕對公平,世上不存在絕對的公平。二是在圖書館實踐中,人們追求的只是相對的公平,如果一本書同時有兩位讀者要看,那么就需要視哪一位先借,或哪一位排在前面,而不以其它條件作為判斷的理由,如不以膚色、地位、年齡等作為優先借閱的理由,這是由于以排序來決定優先借閱比以膚色決定更合乎“公平”。
“公平”的進步有時依靠技術的發展,技術發展時讓圖書館公平的范圍得以擴展。在印本書圖書館時期,往往距離圖書館近的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方便程度優于遠離圖書館的讀者,從而造成一種不公平。這種由于與圖書館距離而產生的利用不公平到了網絡時代基本得到解決,網絡時代由于讀者與圖書館聯系通過網絡互聯,讀者在遠距離同樣可以獲取圖書館信息,得到圖書館各種服務。
效率的提高依靠工具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公平的維護依靠倫理道德的踐行和圖書館制度的約束。圖書館公平作為維系圖書館發展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道”,它本身具有強大的倫理道德力量,能夠得到廣大讀者和社會人群的理解與支持。由于“公平”這種“道”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從一開始便得到社會法治的支持,如英國布加勒斯特市圖書館在1852年創建后,即獲得稅收的保障和立法和保護,公共圖書館的事業在國際范圍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維護社會信息公平獲取的制度。
(來稿時間:2014年11月)
參考文獻:
1.吳慰慈,楊文祥.關于圖書館學研究的理性思考.圖書館,2003(1)
〔分類號〕G250
〔作者簡介〕崔紅娟,女,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
A Talk on Performance and Fairness
Cui Hongjuan( Library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performance and fairness of library science that appear difference on the cogni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points out that performan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stic fairness.
〔Key words 〕Technical efficiencyFairnessIdeaConceptLibrary scienc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