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寶(中北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山西太原030051)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
——以山西省為例
劉忠寶
(中北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保護工作成為一個關鍵問題。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拓了新的思路。闡述了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國內外“非遺”數字化保護現狀的基礎上,指出“非遺”數字化保護面臨的若干挑戰,并從技術、研究思路、人才培養等層面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數字技術對策研究
[分類號]G250.76
*本文系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晉規辦字[2014]3號)成果。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遺留受到廣泛關注?!蛾P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1]。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語言表現形式,儀式、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傳統手工藝等[2]。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受社會轉型期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使得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以口傳身授為傳承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脫節。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傳統文化形態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課題。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增值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筆者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重要挑戰,利用數字技術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討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為相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字、場景、聲音、圖像等多媒體載體進行記錄,在進行標準化處理的基礎上,實現數據資源的整合、分類和存儲,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管理、利用的目的。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新時期“非遺”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
2.1數字技術
數字技術是集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于一體的信息處理技術[3]。其基本工作流程是:首先,對外部輸入的各類“非遺”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對處理后的數據進行系統集成并存儲在數據庫中;最后,利用數字技術對“非遺”進行全方位展示。目前數字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諸多領域,在“非遺”保護領域,常用的數字技術主要包括:①利用數字技術進行“非遺”分類、標準化處理、信息存儲,建立各類數據庫;②開發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研究“非遺”圖像和視頻檢索技術;③研究“非遺”數據獲取及標準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三維重構技術;④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包括傳統手工藝在內的諸多“非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傳播方法等文化存在進行再現。另外,未來數字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動畫、數字復原、數字考古、虛擬現實、數字內容檢索等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非遺”數字化保護與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2重要作用
2.2.1數字技術為“非遺”完整性保護提供技術基礎
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從技術手段上看大多還停留在較低層次,即利用文字記錄、拍照、錄音、錄像、實物收藏等傳統保護手段。然而,上述傳統保護方式面臨隨著時間推移致使記錄遺失或殘缺、影像發潮失真等問題,不利于這些“非遺”信息長期保存。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非遺”數據的采集和存儲提供了新的思路。數字化信息獲取技術主要包括數字掃描、數字攝像、全息拍照等;數字化存儲技術主要包括大規模數據庫、磁盤陣列、高速網絡及連接設備。這些數字化信息獲取和存儲技術,有利于將現有的“非遺”文檔資料,如手稿、照片、影像等轉化為數字格式,在標準化處理的基礎上進行系統集成,并存儲在結構化或半結構化數據庫中。此外,基于互聯網的“非遺”數字資源網絡管理平臺有利于相關信息的檢索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非遺”數字化管理水平。
2.2.2三維重構和復原技術為“非遺”傳承發展提供了支撐
“非遺”傳承難度大主要原因在于隨著社會的發展,維持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當下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追求相違背,因而在“非遺”保護問題上往往面臨兩難境地。三維重構、虛擬現實、數字圖像處理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非遺”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將傳統“非遺”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后,借助虛擬化和可視化手段,實現“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利用三維重構技術可以恢復和再現“非遺”產生的場景和傳播過程;利用可視化技術,實現圖像、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的有效集成,形成“非遺”可視化場景,實現真實場景再現;利用人機交互、角色定位、場景生成等技術,實現觀眾與場景的有效互動,讓人們在參與活動中了解“非遺”;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非遺”更大范圍的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接受藝術熏陶,提升民族自豪感。
2.2.3互聯網技術為“非遺”在更廣范圍推廣提供了平臺
隨著互聯網以及數字化展示技術的發展,將眾多數字化“非遺”產品集成在數字化展示平臺之上,實現“非遺”多角度、多方位立體展示,借助聲、光、電產生的效果,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實現了“非遺”在更大范圍的推廣?!胺沁z”網上數字化展示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利用虛擬現實、三維重構技術,對包括傳統手工藝在內的“非遺”生產、使用、消費、傳播等過程進行重現;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創建“非遺”數字化展示平臺;最后,利用互聯網技術,創建網上“非遺”展示平臺,擴大“非遺”的社會影響力,動員更多民眾積極投身“非遺”保護,不斷完善和充實“非遺”網上展示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
3.1“非遺”數字化保護現狀
3.1.1國外研究現狀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行“世界記憶”課題,在世界范同內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1995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開發“美國記憶”課題,集中反映了美國建國200年來的歷史遺產和文化。1994年,大英圖書館確立了國際敦煌課題,旨在聯絡世界各地擁有敦煌資料的機構,合作將這些資料建成數據庫,以供瀏覽和研究。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起草《數字文化遺產保護指導方針》和《數字文化遺產保護綱領》的草案,闡述了數字文化遺產的范圍和定義、保護的目的、數字資源的保護工作及國際合作和責任的確定。美國、英國、日本和意大利等國已經組織專門機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來保護文化遺產,并在數字博物館、數字化文物保存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成功的案例有數字化米開朗基羅計劃、羅馬大劇場數字化課題、日本獅子舞數字化保護工程等[4]。
3.1.2國內研究現狀
2002年5月,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決定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2006年建成了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戶網站。2010年6月,《感受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舉行,標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的發展。2010年10月,文化部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截至2013年,我國已舉辦九屆數字博物館與文化遺產數字化及保護研討會。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逐步開展。江蘇省太倉市[5]、廣東省中山市、廣西省南寧市文化部門在非遺的征集、整理以及網站、數據庫的建設上取得不錯的成績;江西省開通“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6];成都圖書館建成“蜀風雅韻——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一些地方院校圖書館也建立起富有地方特色的數據庫,如溫州大學圖書館的“民俗學文獻與溫州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河池學院圖書館的“劉三姐研究專題文獻數據庫”和“黃庭堅研究專題文獻數據庫”[7]。
3.1.3山西省研究現狀
山西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面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6年9月,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普查管理系統;2008年4月,“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正式開通;2008年4月,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工程啟動。目前山西省正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博物館[8]。
3.2“非遺”數字化保護面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實踐探索,各地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臨不少挑戰。
①實現數字化的“非遺”資源占“非遺”資源總量的比重不高。目前,全社會對“非遺”數字化廣泛關注,相關工作有序開展,但受到人力、物力、財力、體制等方面的制約,大量“非遺”項目暫時無法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記錄。
②大多“非遺”數字化成果呈現形式和功能單一,無法全面地對“非遺”資源進行刻畫。目前,“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普遍開展。從數據庫類型看,以名錄申報資料為主的數據庫較為常見,而專業性較強的專題庫較少。從存儲資源類型看,以文本形式為主的數據庫常見,而多媒體庫較少。從主體功能看,大多數據庫缺乏全面的數據分析能力,很難發現數據背后的有用信息,無法充分發揮數據庫的應用潛力。
③“非遺”數據庫建設統一規范有待形成。由于缺乏“非遺”數據庫建設的統一規范,各地所建的“非遺”數據庫自成體系,無法實現彼此之間的信息通信與資源共享,甚至出現“信息孤島”,不利于“非遺”數字資源的整合。
④“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極不平衡。山西省的太原、晉中等地“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較早,并在數據庫建設方面取得一些成績,但大多數地區,相關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
4.1技術層面
“非遺”數字化保護一般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同時融合了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諸多前沿理論和方法,采用多學科交叉的模式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山西省“祁太秧歌”數字化保護為例說明“非遺”數字化保護主要采用的技術。
4.1.1數字化錄音及錄像技術
以祁太秧歌為代表的民間藝術以歌唱形式傳播,因此采用數字化錄音技術或數字化錄像的方式對原聲、表演及其與之配套的歌詞文本進行保存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4.1.2動態三維成像技術
動態三維成像技術應用光學成像原理,將立體電視的視頻、動畫等畫面經過兩次反射形成“幻影”,通過特定的顯示設備進行播放,與實際的場景匹配,進行較好的吻合,并利用人的眼視錯覺產生逼真的視覺效果。祁太秧歌與演出環境密不可分,在對其進行記錄時盡量做到全方位錄制,把演出的盛況立體式記錄下來,而幻影成像技術無疑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4.1.3數字化表演編排與聲音驅動技術
數字化表演編排與聲音驅動技術的核心是保護各種重要表演文化的視覺效果與音頻,將數字化的相關表演動作與音頻等做成動作和音頻庫,進而開發出基于動作庫的表演編排系統和聲音驅動的智能表演編排系統。
4.1.4數字化圖案數據庫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
祁太秧歌演員服飾上擁有大量的圖案花樣和刺繡針法,而且顏色搭配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可以利用建立圖案數據庫的方法來對服飾圖樣進行保存,而且還可以通過計算機實現圖案式樣的再創作。
4.2研究思路層面
“非遺”數字化保護是多學科相關知識和理論交叉融合的產物?!胺沁z”數字化產品并非一個物理實體,而是一個面向全球的虛擬空間或信息系統,它涉及人文、自然、工程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仍面臨一些重要挑戰,因此只有以更加開放的學術心態,打破學科壁壘,充分利用各學科的知識,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才能在“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嶄新領域做出更大成績;只有大膽創新“非遺”跨學科研究模式,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非遺”數字化保護管理體制。
4.3人才培養層面
“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目前“非遺”保護領域缺乏數字化專家,這嚴重地阻礙了“非遺”數字化工作的深入開展,不能充分利用最新的數字技術解決“非遺”保護中的關鍵問題。因此,如何培養出適應“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專業人才隊伍顯得尤為重要。“非遺”數字化人才既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更要具備良好的多學科知識體系。因此,必須加強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對“非遺”數字化保護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人文、藝術、工程、信息技術等學科的優勢,將培育適合“非遺”數字化工作的復合型創新性人才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探索多層次、多渠道、多種方式、多元評價的人才培養機制,力爭打造出一支懂文化、通管理、精技術的“非遺”復合型人才隊伍。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其在“非遺”保護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外在“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面臨一些重要挑戰,如實現數字化的“非遺”資源占“非遺”資源總量的比重不高、大多“非遺”數字化成果無法全面地對“非遺”資源進行刻畫、“非遺”數據庫建設統一規范有待形成、“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極不平衡等。針對上述問題,應分別從技術、研究思路、人才培養等多個層面對“非遺”數字化保護對策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Z].國辦發[2005]18號,2005.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卓么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8):225-227.
[4] Alonzo C A.Emerging trends in virtual heritage[J].IEEE on Multi-Media,2000(2):222-225.
[5]陳妙生.太倉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檔案與建設,2009(2):58-59.
[6]魏學宏,姚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信息化建設——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7-119.
[7]楊源.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博物館,2009(2):50-58.
[8]白翔,等.信息技術在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7):72-75.
劉忠寶男,1981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技術。
收稿日期:(2015-04-22;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