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李健麗(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天津300300)
?
日本高校圖書館共享空間構建探微*
——以成蹊大學圖書館為例
劉婧李健麗
(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天津300300)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高校圖書館作為復合型的知識信息中心和教育機構,其共享空間的合理布局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通過對日本成蹊大學圖書館館舍進行網頁調查,嘗試分析日本高校圖書館共享空間構建的新動向,希望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復合型空間構建研究提供新的視點與參考。
[關鍵詞]共享空間日本高校成蹊大學圖書館設計與構建
[分類號]G258.6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課題“基于高校圖書館網絡教學資源的現狀調查與服務研究”(項目編號:3122014T002)成果之一。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服務理念的進步,大學圖書館早已不再是單純的信息資源儲存與借閱場所,而是集學習、研究、交流為一體的復合型服務空間。高校圖書館圍繞著資源、讀者和服務的重新定位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文獻資源數字化、服務手段網絡化、空間布局靈活化、技術手段現代化以及服務對象遠程化,使得圖書館需要打破現有的服務模式來適應新的需求[1]。正如Donald Beagle,D在2004年所指出的,圖書館空間主要聚焦的不僅是幫助學生管理信息,更是幫助他們管理學習,不單是強調計算機、軟件和多媒體資源的獲取,更加強調用一系列項目和服務在學習任務中支持學生[2]。由此可見,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建筑理念與空間設計不僅停留在傳統的資料存儲與流通空間,還必須要滿足用戶日趨多樣化的功能要求;不僅建筑風格要具有主題性、標志性、趣味性,空間設計也應具有強大的功能性和合理性。
近年我國圖書館事業的迅速發展和理念的革新,讓圖情領域專家和建筑學者不約而同地將圖書館館舍的特色設計和空間功能性作為研究重點。雖然我國大學圖書館的館舍建筑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亦不乏極具代表性的成功之作,但對國外大學圖書館館舍建筑的了解和研究,仍是現階段我國大學圖書館館舍構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日本是一個圖書館事業極為發達的國家,日本大學圖書館館舍構筑與空間服務都有著獨到之處。有些極具特色的圖書館建筑可以成為一所大學、甚至一個地區的標志性建筑。與中國相比,日本圖書館均有較高經費預算,這一點不僅表現在文獻資料的采購能力上,更突出地表現在館舍和一系列先進的設備上。它們的建筑結構新穎,各具特色,設備先進,人文關懷彌散在每個角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3]。筆者以日本成蹊大學圖書館為例,從建筑風格、空間布局、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對其進行記錄與分析,嘗試對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復合型空間服務構建提出一些見解。
日本成蹊大學圖書館位于東京武藏野市吉祥寺北町成蹊大學校園內,于2006年建成,是“成蹊大學創立100周年紀念事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環。成蹊大學圖書館由坂茂建筑設計與三菱地所設計共同設計建造而成,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地下兩層地上5層的館舍藏書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多樣。館舍整體以“明亮、優美、溫馨”為設計主題,是一座坐落在草坪和高大櫸木環繞之中的建筑,弧線形的外觀與校園優美的環境和安靜的學習氛圍相得益彰,透過明亮的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館舍內被稱為“小行星”的懸浮型球體空間。
2.1理念創新與建筑風格的融合——“小行星(planet)”
成蹊大學圖書館的多元化,首先表現在外觀上。其館舍設計既具備服務用戶的、完備的功能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進入館內抬頭望去,可以看到被稱為“小行星(プラネットplanet)”的5間球體型學術討論室,錯落有致地位于中庭上空,如同懸浮在空中的飛行器一般,極具未來感和表現力,成蹊大學圖書館也因此被稱為“未來城市”和“超時空要塞”,成為日本大學圖書館界富有代表性的設計。
據成蹊大學圖書館網頁上介紹,對于學術討論室這種與眾不同的設計和構思主要來源于對圖書館功能理念的創新思維。成蹊大學圖書館負責人認為,現代大學圖書館不應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獻與知識的查詢、獲取、閱覽場所,更應當成為一種思維碰撞和創作的空間。因此,設計者取英文plan中“計劃、企劃、設計”之意,將其擴展成為planet(小行星),并以此為靈感和主線,決定了球形討論室的設計以及整棟建筑風格。成蹊大學圖書館對于館舍的設計中,包含了圖書館管理者和設計者“希望學生能在這里有很好的靈感和企劃”,“希望圖書館中所有的知識情報能被學生更好地靈活運用”等對大學圖書館未來發展方向的期待。這種對于圖書館功能的創新型理念與館舍的建筑理念的巧妙結合,是整棟建筑的設計主題與靈感來源,創造了極具未來感的建筑風格和更加多元化的館舍功能。
2.2館舍功能的延展——復合型共享空間
成蹊大學圖書館的空間分布以開放式設計為中心,館內基本沒有進行任何空間隔離,但各區域鮮明的主題和功能性仍使館內空間顯得條理有序、界限清晰。館內開架書庫中的文獻資源按學科分布在館舍的1至5層,而閉架書則存放在地下1層與地下2層的密集型書庫中。為滿足用戶對數據庫資源的使用,館內1層和2層設計了開放性數據庫檢索區域,以便到館用戶能隨時利用館內計算機數據庫資源進行瀏覽和查找。
成蹊大學圖書館除具備以上傳統的文獻資源獲取功能外,更將大學圖書館定位為多元化、復合型的學習交流體驗中心。為了讓用戶能更便捷、更舒適、更靈活地學習和利用圖書館中的知識資源,還設計了很多別出心裁的館舍空間。在此筆者選取較有代表性的3個區域分別進行介紹。
2.2.1休閑區(refresh areaリフレッシュエリア)
日本大學圖書館規則十分嚴謹而細致,通常講話、飲食、接電話等影響他人閱讀與學習的行為在日本大學圖書館內被嚴格禁止。但與此同時,“人性化服務”的概念卻與嚴格的館舍規則相互沖突。成蹊大學圖書館為使規則與人性化服務協調并存,特別在館舍1層入口處設計分化出一個“休閑區”,并設置了飲料與輕食品的自動販賣機,讓用戶在閱讀和學習之余在此稍作休息。但與此同時,館內規則明確規定,“休閑區”是整棟建筑屋內唯一允許飲食和手機通話的場所,用戶在其他區域學習閱讀時必須嚴格遵守規定,嚴禁飲食、手機通話等違反規定的行為。
2.2.2個人閱覽室(crystal carrelクリスタルキャレル)
在成蹊大學圖書館的1至5層開架書庫周圍,沿窗設置了266間個人閱覽室,是館內有限的封閉設計之一。各個閱覽席都以落地玻璃區分開來,以便讀者可以安靜地享受閱讀的樂趣。為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各個閱覽室里還設置了電源和網絡接口,用戶可以自帶筆記本電腦在個人閱覽室內進行資料查詢、報告撰寫。個人閱覽室的玻璃設計和明亮的窗戶相得益彰,個人閱覽室也因此被命名為“水晶屋”,用戶在學習、研究之余可以透過窗戶欣賞到圍繞著圖書館的櫸木與草坪,享受緊張學習生活中的一絲舒心與愜意。
2.2.3中庭(atriumアトリウム)
面對1層與2層落地窗的開闊區域,設置了可供讀者輕聲交流的中庭區域。這一區域突出了成蹊大學圖書館設計理念中“信息交流、知識融合”的主題思想。在落地窗外綠色環抱的環境中,中庭內設置了許多乳白色四人座圓桌,桌上擺放著同樣色調的藝術小臺燈,十分愜意,是備受讀者歡迎的區域之一。學生可以就各類學術問題在這一區域進行輕聲的探討和交流,將各自在文獻中查閱到的知識情報進行交互、融合,使圖書館中的文獻資源得到更加有效和靈活的運用。
2.3新技術與空間合理利用——自動書庫
與許多日本大學圖書館一樣,由于館舍空間有限,成蹊大學圖書館對于閉架書和珍本書的收藏空間都設置在館舍的地下書庫中。為克服閉架書庫中圖書數量龐大、藏書密集、難以存取等缺陷,圖書館負責人與設計者將地下1層與2層構建成為一間大型的自動化密集書庫。閉架圖書雖然因各種緣由被選取下架、密集存放,但其中不乏各個學科領域的經典之作,仍有著一定的用戶需求。如果就此束之高閣,不但讓許多讀者失望而歸,還會造成知識資源浪費。但若由館員為讀者一一查找,又對圖書館人力資源造成了很大負擔。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成蹊大學圖書館引進了先進的自動化密集書庫系統。在地下約1100平方米的2層地下書庫中,設置了由電腦全自動控制的機械化密集書庫,庫中圖書分裝在無數藏書箱(コンテナ)中,共可藏書72萬余冊。用戶如果想借閱閉架書庫中的資料,只需在1層服務臺提出申請,電腦系統會自動檢測資料所在藏書箱,并將書箱沿傳送帶運往位于書庫正中位置的垂直搬運機上,運往服務臺的藏書箱存取口,館員取出登記后可供讀者借閱。這種新技術與空間布局的有效結合,讓成蹊大學圖書館的空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也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文獻資源要求。
3.1理念與功能的有機結合
現代高校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它是一座復合型的知識信息中心和教育機構,是大學校園內的重要文化設施,是一所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因此高校圖書館的復合性首先應該體現在館舍的整體設計理念上。
現代化高校圖書館的設計在考慮到其功能性的同時,還應考慮到如何將現代大學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和設計主題向讀者和社會傳達。只有理念與功能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具有風格與特色的服務空間。由于每所圖書館的設計者與管理者對圖書館的功能理解不同、期待不同,以此為出發點所設計的館舍必然獨一無二、各有千秋。同時,各大學圖書館在不斷發展中產生的多元化理念和文化底蘊,則能以圖書館館舍本身為媒介,向廣大用戶乃至社會各界清晰且直觀地展示出來。
3.2學習空間的立體性布局
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復合型理念為館舍內空間布局提出了新的課題。為了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大學圖書館早已不只是藏書、借閱的簡單空間,而是集信息供給、知識交流、文化傳播、思維碰撞的多元化復合功能場所。成蹊大學圖書館在構建之初就以立體的思維方式對館舍空間進行了布局設計,以便更高效地實現現代圖書館多樣性、多元化的信息服務職能。做到既能最大化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又保證館舍內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如成蹊大學圖書館的休閑區、交流區、討論室,分別分布在門口、中庭以及空中的獨立空間。這樣的設置既保證這些空間的服務能夠良好運行,又不至于影響圖書館中其他讀者的閱覽體驗。同時,合理且清晰地區分館舍功能可以使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