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華(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廣東廣州510642)
?
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現狀調查分析*
——以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例
黃艷華
(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廣東廣州510642)
[摘要]面對樣本書庫存廢之爭,通過對多所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的調研及本館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改進現有管理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管理模式
[分類號]G253
樣本書庫是在我國傳統藏書布局模式下產生的[1],作為圖書館藏書體系的一個縮影,其主要職能是保證館藏資源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長期以來,其指導思想是以藏為主,以用為輔,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讀者需求多樣化及圖書館信息環境的發展,樣本書庫“重藏輕用”的傳統觀念與現代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藏以致用,為用而藏”的創新理念愈加格格不入。近年來,圖書館界關于樣本書庫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甚至將其存廢與否推向了風口浪尖[2-4]。鑒于樣本書庫所處存廢之爭的尷尬境地,筆者通過對多所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的實況調研及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樣本書庫現狀進行分析,探討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如何通過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真正實現由“重藏輕用”到“藏以致用”的根本性轉變,提升讀者對圖書館服務能力的滿意度。

表1廣州高校圖聯12所成員館樣本書庫調查
1.1調查對象及方法
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及涉及面的廣泛性,筆者結合實地考察、電話咨詢或網頁訪問,綜合對廣州高校圖書館聯盟(以下簡稱“廣州高校圖聯”)12所成員館和10所分布于全國各地區且具有代表性的農業院校圖書館樣本書庫(見表1、表2)的保留現狀,進行縱向和橫向對比分析,根據本館所能提供的實際服務能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提出更科學、更符合讀者需求的管理模式,以期為同類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依據。

表2 10所農業院校圖書館樣本書庫調查
1.2調查內容
作為廣州高校圖聯成員館之一的本館樣本書庫經歷了2006年新館搬遷,2007年6月正式向讀者開放。一種一冊入庫制(小說類除外)、只供閱覽不外借的傳統管理模式下,導致了目前庫容緊張,迫使大量的圖書束之高閣,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也激化了圖書利用與讀者可借文獻之間的矛盾。為了淡化“藏”與“用”的矛盾,提出改進建議,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研。
1.2.1廣州高校圖聯和10所農業院校圖書館樣本書庫保留現狀
通過實地考察,發現暨南大學圖書館雖暫設有樣本書庫且其開放時長達98.5小時/周,但利用率仍然很低,其工作人員開始對樣本書庫的原始職能提出了質疑,正在考慮有無保留樣本書庫的必要。占據圖書館相當比重資源的樣本書庫利用率低,是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的現象。調研過程中,筆者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員認為網絡環境下樣本書庫的設立勞民傷財,弊大于利。改革與創新樣本書庫的服務模式正成為當前業界研究的熱點。
1.2.2本館樣本書庫現狀分析
本館樣本書庫設于總館負一樓,隸屬流通部,現有圖書管理員4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藏書293521冊。隨著新書1~2萬冊/年的增量,而剔舊卻未常態化,只進不出(遇讀者急需時可短期外借復印且期限一般限于一天)的管理模式導致了架位擁擠不堪,約有61000冊圖書打包放置架頂。對于更新較快的計算機類圖書及等級考試用書,其時效性一過就成了一堆廢紙,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由圖1可知,2009~2013年本館樣本書庫藏書量是一線流通書庫藏書量的1/3,可在讀者人數不變的前提下,其閱覽人次卻不及后者讀者借閱人次的1/10,平均僅為8%左右。其次,表3顯示本科生利用樣本庫的頻次下滑幅度較大。由此可見,即使在服務對象和服務時間全方位的保障下,樣本書庫利用率非常低且呈逐年驟減的趨勢也是不爭的事實。

圖1本館2009~2013年樣本書庫與一線流通書庫藏書量及讀者借閱人次統計

表3本館2009~2013年樣本書庫閱覽人次統計
1.2.3本館讀者對現有管理模式的滿意度
讀者對現有管理模式的滿意度是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體現。筆者于2014年9月、10月對全校讀者進行書面問卷調查,涉及內容主要包括到庫頻率及目的、了解途徑、對樣本庫的解讀及對現有模式改進的建議與期待等。考慮到調查結果的代表性與全面性,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涉及15個主要學院,其中教師255份,研究生和本科生945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146份,回收率高達95.5%。
表2中的10所圖書館分布范圍幾乎囊括了全國各地區,且都屬于省級農業院校,與本館為兄弟圖書館,以其為研究對象,可比性較強。10所圖書館中,有7所保留了樣本書庫,大都采取一種一冊(除時效性圖書外)保留原則,開放對象為全校師生,這與之前只允許高年級讀者或教師入庫閱覽相比確是前進了一大步;吉林農業大學圖書館樣本書庫于2013 年4月開始可外借,開創了管理模式的先河。
由表1可知,12所廣州高校圖聯成員館僅有4所保留樣本書庫,其位置都處于館高層或底層,無形中阻擋了讀者通往樣本庫的腳步,因為基于便捷的心理,讀者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相對偏僻的庫室查找資料或學習。通過表1和表2的調研,發現即使擴大服務對象及延長開放時間,卻仍然阻擋不了樣本書庫利用率逐年下降的腳步。
本次讀者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共設10個問題,其中包括1個開放性問題。為了保證結果的可信度,筆者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分層次、按一定比例分別對本校教師、研究生及本科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71%的讀者不知道樣本庫的存在,僅有19.87%能正確解讀本館樣本庫的管理模式,其中教師居多;55.66%通過入館教育培訓了解樣本庫,說明途徑較為單一;30.02%從沒去過樣本庫,僅有4.25%選擇經常利用樣本庫,充分說明本館樣本庫利用率之低;57.63%表示贊成或者是非常贊成樣本圖書參與流通,且78.25%認為如果樣本圖書參與流通,則借閱期限設為1-3冊、借期一周較為合理;對于開放性問題,讀者所提建議主要包括:樣本庫開放度不夠、硬件設施有待加強、應充分發揮自修室功能、重新定位樣本庫功能等。
數字時代,樣本書庫的改革與創新迫在眉睫。隨著讀者信息素養的不斷提高和獲取信息途徑的多樣化,他們對圖書館實體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端,認為實體圖書館是一個有利于聚精會神地投入嚴肅學術工作的獨一無二的地方,尤其是對于一些青年學者更是如此[5]。為順應讀者需求,圖書館應該:①充分利用好樣本庫藏書特點,轉變管理思路,由文獻管理轉向為讀者拓展學習空間。例如,寒暑假讀者人數較少,可以考慮開放樣本庫作為學習空間,這樣既環保、節省電費又可以滿足讀者入館需求,為其提供一個具有濃厚學習氛圍的空間,可謂達到雙贏。②加大樣本庫的開放力度。從圖書的本意來說,藏以致用是最終的歸宿,允許圖書外借可以提高利用率。③保持藏書“新血液”。對于時效性強或是無保留價值的圖書要及時剔舊,以免造成庫容緊張及讀者找書障礙。筆者認為,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整改方向在于如何在與用戶交流中尋求其服務價值。
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提倡建設節約型高校,鼓勵高校推行教材循環使用[6]。由于教材的大規模存儲及并發性流通等特性,在當前我國高校組織體系中,圖書館是最適宜承擔舊教材貯藏的機構。如果該館樣本書庫的設立確實勞民傷財,則也可以考慮騰出空間存儲舊教材,節約學生經濟成本,為建設生態高校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康金銳.縮小保存本范圍,開展保存本閱覽[J].圖書館,2001(3):55-56.
[2]周洪力.樣本書庫,還能走多遠?[J].新世紀圖書館,2012 (4):17-19.
[3]章可虎.地方院校圖書館樣本書庫的存廢之爭——以浙江省臺州學院圖書館樣本書庫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4):85-87.
[4]黃懿.淺議高校圖書館樣本書庫的建設[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2):152-154.
[5] Antell KA,Engel D. Conduciveness to Scholarship: The Essence of Academic Library as Place[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06(6):536-560.
[6]王卓.高校圖書館在教材循環使用中的主導角色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3(1):70-73.
黃艷華女,1978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讀者服務。
收稿日期:(2015-01-31;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