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蘭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但是農村學生普遍討厭作文,怕作文,作文內容十分貧乏。習作時出現了寫假人假事的“胡編式”作文;或者是東摘西抄的“拼湊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追究原因,許多老師認為是農村孩子生活較單調,知識面狹窄,學生手中“無米”,只能“泡白開水”或“偷”或“剽”。其實不然,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是一個誘人的世界,農村作文教學有著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那么,該怎樣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農村作文資源指導學生寫作呢?
一、加強學生習作和生活的聯系
葉圣陶說:“生活就是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歇。”要解決學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難,老師就必須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
1.觀察生活,積累習作素材
“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學生平時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便會發現,鄉土題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如美麗可愛的農村田野風光,這是學生觀察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田、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產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村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青苗圖、豐收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小作文對家鄉熱愛之情,鍛煉了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體驗生活,拓寬習作思路
學生習作內容千篇一律,難以表達真情實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對生活的體驗。“隔岸觀火”與“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學生生活在農村,有著充裕的活動時間、廣闊的活動天地。他們經常參與勞動實踐,引導他們體驗生活,就可拓寬習作思路。如,在指導學生習作《拔河比賽》時,我先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比賽,讓他們親身經歷、體驗了拔河的氣氛,獲得豐富的材料,這樣學生寫出的文章就非常生動。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隊同學咬緊牙,憋著氣,臉漲得通紅,雙手握緊繩子,身子往后傾……漸漸的,對方的陣腳亂了,力量削弱了,繩子一下子被我隊拉了過來。當裁判員揮下小旗時,我們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們贏了!我們贏了”這樣拔河比賽時的真情實景就自然而然地從學生的筆下流露出來了。
二、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習作的內容到習作的形式,主張多一些自由、開放,少一些束縛、限制,每一學期的教材中也總有一次讓學生自由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放習作的過程,提前一周布置作文,允許學生通過詢問、觀察、參觀、調查等多種方式進行體驗后,獨立或合作完成。也可以開放習作的體裁,改變習作命題方式,圍繞主題,可寫人、寫事、童話、寫信等。還可以開放作文批改,教師不用自己的思想認識和寫作能力要求學生,習作不必改得滿紙通紅,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應多鼓勵,牢記斯霞老師的“阿姨是女的”這一經典批改范例,多想孩子為什么這么寫,呵護童真童言。開放習作的展示渠道,通過辦班級作文園地、編班級佳作集、在作文課上朗讀、推薦到報紙雜志等方式,讓學生受到激勵。教師一放手,孩子就寫得大膽,文章也就充滿了個性。
三、乘風揚想象作文之帆
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尊重的。憑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下海,可以到達現實中我們到不了的地方。”想象是創造之母。沒有想象,學生的作文思路就會閉塞,內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想象應該貫穿整個作文教學之中,但無論哪一種想象作文都脫離不開現實,離開現實的想象是空洞的。如要求學生對“未來——”進行想象,寫一篇習作。這一類寫未來生活的想象對學生而言較有難度。未來是什么樣的,學生除了接觸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說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不知寫什么好。其實這些想象都與我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讓學生勤觀察,例如,現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來,設想一下,未來的建筑由一個個組裝件構成,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組合,這樣既適合不同人需求,又便于搬遷、移動。當看到學校操場只有一處,它的空間過于狹小,能不能想象未來會同時擁有地下或空中操場,用升降機來回啟用……這些現實中人們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東西,都可以大膽想象它的樣子、形狀、功能,那么展現在學生面前的空間該有多大啊!
四、摒除習作評價單一化的觀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批評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也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充分發揮習作評價的激勵、調整、反饋的功能,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享受習作的樂趣,體驗習作的情趣。因此,教師應摒除習作單一由教師評價的理念,讓學生成為評改的主人。
1.互讀互評。在班內成立若干作文評議小組,分小組讀議別人的作文,促使學生對作文初稿進行自我完善。
2.從各組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內讀評。互讀互評并經過修改的文章在班內讀評,肯定成績和進步,允許“聽眾”各抒己見,還允許作者解釋說明,能使學生獲得新的啟示。
3.讓學生參照老師和同學的評改意見,認真仔細地推敲和修改自己的文章。這樣每一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看到自己的不足,學到別人的長處,從而改進不足,趕超先進。
在作文創新的今天,我們要求學生作文努力做到求“真”、求“實”、求“活”、求“新”,只要我們能把握住農村作文教學的特點,農村作文教學同樣能闖出一番新天地。
參考文獻:
翁冰心.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1(18).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