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希穎
2014年8月26日,在以埃及為主導的國際社會的斡旋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方面再度達成停火協議,宣布自當地時間26日晚7時開啟“不限時停火”,同時雙方將于一個月后再度赴開羅舉行“非直接”會談。這是巴以在短短50天內達成的第12個停火協定,它雖然無法最終化解巴以困局,但也總算讓這場持續(xù)了50天的戰(zhàn)火暫告一段落。盡管哈馬斯和以色列都表示自己在這場沖突中取得了“勝利”,自己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看不懂的輸與贏
從勝與敗來說,這場沖突本該會有一個很清晰的答案,因為從數據層面來看,自7月8日發(fā)起“護刃行動”以來,以色列方面成功地對加沙地帶的5263處目標實施了打擊,共造成214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而位于加沙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雖向以色列發(fā)射了4564枚火箭彈,但只造成了包括64名軍人在內的69名以色列人身亡。因而,如果僅從傷亡情況來看,巴勒斯坦毫無疑問付出了更加慘重的代價。不過,從現實角度出發(fā),在長期的巴以沖突中,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和以色列人的“生命”似乎從來就不是等價的——2011年10月18日,以色列曾以釋放1027名在押巴勒斯坦囚犯的代價,換回了一名被哈馬斯關押了五年多的士兵。有媒體曾測算過,僅在過去的30年里,為了換回16名被俘以色列人,以色列方面釋放了近7000名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俘虜,平均“價碼”約為437比1。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計算,以色列在本次沖突中付出的代價無疑也是巨大的,是自2006年黎以沖突以來以色列死亡人數最高的一次沖突。
不僅如此,從簽訂停火協議后的雙方反應來看,巴勒斯坦更像是一名勝利者。在停火協議生效后,加沙及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紛紛涌上街頭,歡慶勝利,哈馬斯發(fā)言人祖赫里大聲地宣布:“真主保佑,我們依靠人民的奮戰(zhàn),取得了反抗以色列強權的勝利!我們取得了阿拉伯軍隊未曾取得的成就!”哈馬斯領導人、巴勒斯坦前總理哈尼亞在慶祝集會上也興奮地表示:“此次勝利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戰(zhàn)斗!”相較之下,雖然在面對記者關于“輸贏”的提問時,內塔尼亞胡的代表也毫不猶豫地表示“以色列贏了”,但無論是以色列內閣還是以色列社會,都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妥協”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理不清的得與失
從本次行動及達成的停火協議來看,以色列方面不僅讓巴勒斯坦武裝為殺害三名猶太少年的行為付出了沉重代價,還借機摧毀了加沙地帶至少32條地道,削弱了哈馬斯的地下走私能力。從某種程度上看,內塔尼亞胡已經成功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即“等待哈馬斯的彈藥耗盡,打擊哈馬斯,同時避免將以色列拖入代價高昂卻結果未知的戰(zhàn)爭泥潭里”。但是,以色列付出的代價恐怕遠遠高于這些成果。
首先,以色列付出了高昂的經濟成本。除了“護刃行動”的開支已經超過25億美元外,以色列制造商協會受影響的經濟額度也高達3.36億美元,再加上旅游業(yè)因為軍事行動而損失的5.66億美元,以色列必須承受超過30億美元的經濟負擔。此外,巴勒斯坦出現的新一輪抵制以色列商品的活動,也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價值40億~45億美元的市場產生了不小影響,僅約旦河西岸一處,以色列商品的銷售量就銳減了50%。
其次,以色列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價。在國際上,以色列不僅受到了來自聯合國、歐盟、法國、英國、伊朗等多個國家和組織的強烈譴責,甚至連它的親密盟友美國也通過“延遲向以色列出售‘地獄火反坦克導彈”及批評內塔尼亞胡及其團隊“不顧后果,且不可信任”等方式表達了對以色列的不滿。
從巴勒斯坦方面來看,似乎從這場傷亡慘重的沖突中收獲了不少“勝利果實”。 但是,除了前面提到的慘重人員傷亡外,加沙地帶包括電廠、海水淡化裝置在內的許多基礎設施被嚴重摧毀,民眾的日常生活難以維系,人道主義災難難以避免。據聯合國估計,若需重建這些設施,至少將耗費數十億歐元——這對巴勒斯坦來說將是一個無力承受的負擔。此外,在龐大的廢墟中,可能還隱藏著數千枚未爆炸的炸彈,將嚴重威脅巴勒斯坦民眾的安全。更讓人恐懼的是,“護刃行動”造成2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及1萬多人受傷,將滋生出更多的仇恨。一名年僅八歲的巴勒斯坦人就這樣說道:“我們會繼續(xù)抵抗,要從占領者的手中奪回屬于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一次又一次的沖突,導致的是復仇與反復仇的惡性循環(huán)。
輸與贏,得與失,在巴以沖突中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評定標準。自2008年以來,巴以爆發(fā)了幾次大規(guī)模沖突,每次都是在付出巨大傷亡之后才實現停火。當下的這份“不限時停火”協議能否令巴以真正實現停火,還難以下結論。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即使這份停火協議能真正得以實施,但巴勒斯坦建國、耶路撒冷歸屬、水資源分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等巴以之間的根本問題仍舊懸而未決。2014年8月26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對巴以停火表示歡迎的同時說到:“如果不解決巴以危機的根源問題,任何和平努力不過是為下一輪暴力搭臺。”
(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