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水野和夫
2008年10 月,美國政府出臺“不良資產救助計劃”,以高達7000 億美元的巨額資金來挽救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和通用汽車等大企業。兩個月后,美聯儲出臺了事實上的零利率政策;此后又先后三次通過購買長期國債等方式,實施了量化寬松。此間,長期利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急劇下降,2011年9 月跌破2% 。
這種狀況與1997年的日本非常相似。當年5 月,日本的長期利率降至2.8%,9 月低于2%,是二戰后首次跌破這一水平。
資本主義,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投入資本來獲得利潤,使得原有資本增值的制度。它是由“中心”地區和其他“周邊”(未開拓的)地區構成的。
“中心”通過不斷拓展“周邊”來擴大資本的投資,通過廉價采購資源,將更高的利潤匯聚到“中心”。如果把這“中心”看做日美歐等發達國家,把“周邊”看成以產油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便是一目了然。
例如,發達國家只要能以極低的價格從中東獲取廉價的石油,并以此為能源制成高性能的昂貴工業品(如汽車、家電等)銷售到國外,就能賺取高額利潤,投入的資本也就能夠增值。因此,只要“周邊”在不斷擴大并且日趨現代化,發達國家的商品銷售就會增加;只要資源價格穩定在低價位,利潤就會源源不斷地匯聚到“中心”,最終促使資本增值。
反之,一旦“周邊”地區無法繼續擴大,資本也就無法增值,這是全球已被開拓殆盡之時。此刻正在一步步逼近!
那么,長期利率跌破2%,到底意味著什么?
長期利率等于利息率,顯示的是投資所得到的利潤率。在實體投資中,周期性的經濟不景氣有可能導致產品賣不出去,使得投入的資本僅有一部分能夠收回。因此,利潤率低于2%的實體投資就等于沒有回報。
換言之,在一個長期利率低于2%的世界,通過投資來使資本增值已經行不通。
然而,這還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德國的長期利率也低于2% 。雖然美國目前還高于2%,但總趨勢是下降的。總而言之,日、美、德、法等發達國家過去是依靠資本主義實現經濟繁榮的,現在資本主義越來越不起作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的國力明顯下降,而今不得不自我放棄“世界警察”的頭銜。
與中世紀不同,在全球化的21 世紀,帝國的外部邊緣早晚會發生碰撞。能夠獲得利潤的投資空間的縮小,意味著帝國外部邊緣已經開始銜接。
對于日、美、歐發達國家來說,以前原油價格的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利潤率。在此不妨以日本的基礎產業汽車業為例。
假設在某一標準年份,每出口一輛汽車可以進口一單位的原油。如果第二年原油價格漲到了兩倍,而汽車的出口價格依然不變,那么,出口每輛汽車就只能進口0.5 單位的原油。這種情況被稱為交易條件的惡化,造成了日、美、歐發達國家利潤率的普遍下降,盡管程度上有所不同。
本世紀初,原油價格的上漲,是由于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工業化所造成的,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原油價格已不可能回歸到21 世紀初之前的每桶21 美元的水平。
回顧歷史,資本主義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向周邊擴張,然后將財富聚集到中心。與資本主義掛鉤的全球化不會停止制造新的“周邊”,以將財富聚斂到新的中心的行為。
資本主義是一個少數人壟斷利潤的體系。在資本主義從歐洲開始起步的19 世紀70年代后半期到2001年,高收入國家(人均GDP 在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人口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平均為14.6%(130年間占比最大的是1973年的16.9%,最小的是1950年的12.3%)。能夠享受到資本主義恩惠并過上富裕生活的人口,最多也就15%左右。
在20 世紀之前的130年間,發達國家15%的人口從其余85%的人口那里廉價購買資源,然后賺取利潤。
那么,當“周邊”的擴張已到盡頭、新興國家崛起之后,21 世紀的全球資本主義又將何去何從呢?如果要先說結論的話,那就是國家內部的均衡將被打破,并且在內部產生“中心”和“周邊”。總而言之,這是內部剝削的開始。
雖然前面提到的都是比較悲觀的情況,但我認為,資本主義“壽終正寢”之后也會產生一種新的體系,通貨緊縮和低利率并非經濟低迷的元兇而是資本主義成熟的必然結果。
那么,取代資本主義的新型經濟體系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形態呢?
我推測,能夠取代資本主義的新體系,是在零增長狀態下依然成立的“穩定常態社會”。這并非貧困社會,而是不刻意追求經濟增長、不會在生產力已經過剩的情況下仍繼續增加投資的穩定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