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英+劉躍進+李文良+葛江濤+李連環



國民安全
——2014國家安全十大事件
對于2014年的中國來說,“國家安全”成為當之無愧的一個國家關鍵詞。而這一年,對于國民安全建設來說,則是一個標志年。樹立全民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要素。
隨著國家安全委員會正式成立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完善國家安全體制的努力站上了一個全新臺階。圍繞中國國家安全領域發生的種種事件,亦引起公眾前所未有的關注。而非傳統安全事件的增多,也使社會對非傳統安全問題有了切實的認識。
正是在此背景下,國際關系學院“中國國家安全年度十大事件調研項目組”與《瞭望東方周刊》聯合發布“2014年中國國家安全十大事件”。
2014年該研究項目由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楊建英教授主持。來自公安、軍隊、外交、傳媒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確定了超過40個“2014年中國國家安全十大事件”候選事件。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員、專家學者以及公眾接受了問卷調查。
其調查結果顯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國家安全的頂層設計新思路——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和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在2014年都得到落實,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頒布實施,三件大事構成這一年具有歷史意義的標志,并全部入選上述十大事件。
頂層設計終見分曉
經過專業人士與公眾的投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成為年度國家安全事件之首。
此前在2013年國家安全十大事件調研中,中央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也曾入選。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或“健全”“國家安全工作機制”及“完善國家安全體制”的落實。
1992年黨的十四大、1997年黨的十五大、2002 年黨的十六大,都曾談到國家安全,而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論述了國家安全問題,并首次提出要“抓緊構建維護國家安全的科學、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
在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這一提法變成了“健全科學、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到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把相關提法概括為“健全國家安全體制”八個字。2012年中共十八大時,相關內容與“國家安全戰略”合為一體,被表述為“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工作機制”。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安全工作體制機制”的表述,全會公告則強調“完善國家安全體制”。至此,“完善國家安全體制”成了最新也是最準確的表述。這對未來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
根據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說明,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下,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國家安全委員會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是“統籌國家安全工作”,“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特別是“制定和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制定國家安全工作方針政策,研究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2014年完善國家安全體制的另一項頂層設計,無疑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
習近平用71字總結“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
他還指出,要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在冷戰后期開始的安全探索中,人們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安全觀,其中最早出現的有“綜合安全觀”、“共同安全觀”、“合作安全觀”三種,后來人們又開始用“非傳統安全觀”來概括這些不同的安全觀。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些都是某個角度上的安全觀,而非全方位的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在充分認識到這些不同安全理念的局限性的情況下,克服其缺陷、汲取其優點而成的新型非傳統安全觀,是把現實中整體存在的國家安全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的整體安全觀。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之前,有關部門曾作過調研,征詢過不同方面專家的建議。可以說,總體國家安全觀不僅反映了當代國家安全的總體性現實,而且克服了其他安全觀的局限,把分散的國家安全認識凝聚為一個整體的國家安全新觀念。
兩大舉措應對安全威脅
除了頂層設計之外,為應對國家安全威脅而采取的兩項重大舉措,也入選年度國家安全十大事件。
近十年來,中國專家學者和國家安全事務部門曾多次提出,根據形勢發展修訂原《國家安全法》,該法名大實小,應根據其內容修訂為《反間諜法》,同時制定一部名副其實的新《國家安全法》。
《反間諜法》雖在原《國家安全法》基礎上修訂而成,而內容做了較大修訂和增補,體現了新時期國家安全與反間諜工作的特點,是“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重要一步。
《反間諜法》的出臺,賦予國家安全機關更為全面的職權,進一步適應了當前中國在打擊間諜行為、維護國家安全層面的迫切需要。國家安全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的同時,始終堅持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己任,確保反間諜工作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展開,進而全方位地維護國家安全。
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網絡管理體制一直存在“九龍治水”現象。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曾明確指出:“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明顯弊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同時,隨著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變化。”
在2014年2月27日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習近平明確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他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對一個國家很多領域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做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做到協調一致、齊頭并進,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
2014年11月19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召開,習近平在書面致辭中說:“互聯網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認真應對、謀求共治、實現共贏。”
傳統安全威脅不可掉以輕心
通過此次調研可以發現,中國仍面臨多方面的傳統安全威脅。
作為典型的關系政治安全的國家安全問題,查處貪腐問題顯然屬于傳統安全領域。2014年公安部推進“獵狐2014”行動,將反腐觸角延伸到海外,也因此得到高度關注。
腐敗會動搖國家社會發展的根基,阻礙經濟健康發展,進而葬送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前途。查處貪腐,也是過去三年十大國家安全事件中,唯一連年入選的同類事件。
正如2014年12月《解放軍報》頭版刊登的解放軍總政治部《新形勢下強軍興軍的科學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所說:當前國家現實的安全威脅正在上升,軍隊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改作風、反腐敗到了關鍵時候。
再比如南海問題。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國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經營南海諸島,最早并持續對南海諸島實施主權管轄。
然而,繼上半年“海洋石油981”事件后,菲律賓外交部2014年12月則表示:不會同中方就南海爭端重啟雙邊談判。當時也是中方就菲律賓所提南海仲裁案向國際海洋法法庭仲裁庭提交辯訴狀的截止期限。
其實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規定,其仲裁庭對于領土爭端沒有管轄權。菲律賓為了繞過這一法律障礙,制造提起仲裁的依據,蓄意精心包裝,但無法掩飾其提請仲裁事項的實質就是南海部分島礁的領土主權問題。
南海、東海問題,過去兩年連續入選國家安全十大事件,顯示海洋安全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傳統安全問題。2014年上半年圍繞“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的對峙以及相關事件,則是近年來海洋安全形勢的一個縮影。由于外部勢力的介入,中國的海洋安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另一件入選的傳統安全事件是香港“占中”事件及其依法妥善解決。
這是此項研究三年來首次有發生在港澳地區的事件列入年度國家安全十大事件。這顯示了此事對國家安全產生的影響。
香港《文匯報》引述曼谷地緣政治研究學者托尼的文章說,“占中”行動實際上是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策動的,西方勢力自從極不情愿地歸還香港主權后,就開始積極謀劃如何分離香港特區和中國內地,甚至計劃讓香港成為破壞中國穩定的一枚棋子。
托尼還在文中指出,“占中”表面偽裝成以爭取“普選”為訴求的民主行動,實際上卻暗中接受以外國政府、美國民主基金會和全國民主研究所為首的西方國家機構在財政、政治、媒體等各方面的援助。
香港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青聯副主席張俊勇接受香港《大公報》專訪時則指出,由于外國勢力滲入,“占中”最終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國家安全。他認為,大部分香港人都不希望看到這個結果。
國家安全以人民安全為宗旨
在這次調研的結果中,傳統安全威脅事件、非傳統安全威脅事件各占一半。專家學者認為,這大致反映了中國當前面對的國家安全的總體形勢。
從2012年開始,暴力恐怖事件即進入年度國家安全十大事件。這一年的國家安全十大事件中,有新疆和田劫機一起;2013年有金水橋恐怖襲擊事件、新疆屢現恐怖襲擊兩起。
2014年5月下旬,中央召開新疆工作會議,研究進一步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會議強調,要把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作為當前斗爭的重點,使宗教極端勢力滲透蔓延和暴力恐怖活動得到遏制,“堅持長期作戰,堅定必勝信心,扎實做好新疆長治久安各項工作。”
在三年來的國家安全十大事件中,馬航MH370失聯非常特殊。專家認為,這當然首先涉及航空安全問題,可核心則是國民安全。在這一航班上,有154名中國人。
從航空安全的角度,新疆和田劫機事件曾入選2012年國家安全十大事件,與之不同的是馬航失聯事件涉及國際航班上中國人的安全問題。
習近平在論述總體國家安全觀時曾指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在他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敘述中,提出了11種安全因素,而“人民安全”、“國民安全”被置于最前列,成為特殊的第12種安全問題。專家們認為,過去我們只重視軍事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等“物的安全”,如今在國家安全領域既兼顧國民安全與國土安全兩個方面,又強調國民安全的核心性、目的性和主體性,是一個重大的飛躍。
近年來,中國政府多次動用國家力量自海外撤僑,對國民安全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而在“2013年中國國家安全十大事件”的調查統計中,有關霧霾的選項位列榜首,說明人們已開始從非傳統的角度審視國家安全問題,把嚴重影響國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視為國家安全事件。有被調查者就講道:“人的生命健康重于一切”,“生態環境惡化破壞國民生存環境,危害國家安全”。
就霧霾給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方方面面正在展開更加深刻和廣泛的研究。正如對馬航MH370失聯事件的分析一樣,國民安全在當前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中占有獨特地位。
其實對于傳統安全事件與非傳統安全事件的劃分,是根據事件主要特征進行的,而在很多事件上,傳統和非傳統兩種特性互相交織滲透,這種劃分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楊建英,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劉躍進,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文良,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教授;葛江濤為本刊記者,李連環為本刊實習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