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子祥
練習鋼琴中的思維與行為
文/馮子祥
鋼琴傳入中國已有430余年歷史,近年由于國家實力的快速發展,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中國鋼琴家活躍在世界的舞臺上,這也使得鋼琴走入了更多的家庭。在追求鋼琴藝術的道路上,許多學習鋼琴的學生會有這樣的煩惱:我已經很努力地在練琴,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為什么達不到自己所預期的效果呢?對于這樣比較普遍性的問題,很多人的建議是“多練”、“慢練”。那么問題解決了嗎?不見得!因為“慢”和“多”是關于練習鋼琴中的“行為”,而非練習鋼琴的“思維”!那么,什么是練習鋼琴中的思維與行為呢?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并解答這個問題。
思維 行為 技術 藝術
眾所周知,人類之所以能夠建立今天的文明是因為懂得在思考中不斷前行。藝術的發展也是一樣。一個藝術家能夠讓人感受的,是其作品中的思想和靈魂。什么產生了思想呢?是思維!人類由于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了不同的思考,最終由思考產生了自己的思想。那么怎樣才能把思考的內容轉化為思想呢?是通過思路。只有在思路清晰的狀態下才能表達明確!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藝術的創作和表現中,在我們生活中更是體現得無處不在。那么,怎樣才能思路清晰呢?答案是:一、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二、知道自己該怎么做!引申到練習鋼琴,就是當我坐在鋼琴前,我首先要知道我要“練什么”,我要“怎么練”。“練什么”是練琴者的方向,“怎么練”是練琴者的方法。方向確定了,再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方法,這樣就建立了練習鋼琴最基本的思路。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彈鋼琴是一項運動,所以當人的身體處于這種運動中時,一定要符合人體本身置身于這項運動的運動規律。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放松”,但是很多學習鋼琴的學生對于“放松”在練琴和演奏中真正意義的理解大相徑庭。人在放松休息時的姿態有很多種,但是每一種都不是練琴和演奏所需要的。我們在練琴和演奏時首先要讓身體進入到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無論是思維上還是行為上必須是積極的、科學的、合理的。那么怎么界定練習者的狀態是正確的呢?評估一種方法是否正確,要看它產生的結果如何。正確的方法,會在短時間內使練習者增強能量,提高能力,對于所要表達的內容感受到技術上的從容。不正確的方法,練琴者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不能體會到能量的增長,在表達作品時感到技術吃力。同樣是練習,同樣是付出辛苦,科學的練習方法得到的是正能量的增長,而不科學的練習得到的是負能量的增長。一正一負就產生了練琴效果的差異。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剖析一下練琴中的一些細節。
練琴,兩個主要元素:一、技術;二、藝術。三個大元素:一、人;二,琴;三,作品。首先讓我們先來思考一下第一個元素——技術。這就要結合第一個大元素“人”來進行分析。技術是人對音階、琶音、和弦、八度等技術形式中速度、力度的準確性和控制力的把握和掌控。那么,這些技術源自于我們身體的哪一部分呢?答案無非是手!所以如何訓練雙手就是我們解決技術的第一步。簡單來說,手大致分為以下四部分:筋、骨、肉、皮。它們的功能是什么呢?筋—靈活;骨—支撐;肉—力量;皮—刻畫。到這里我們將這一環節暫放一下,先分析一下第二個元素:琴。
先來看一下鋼琴的兩個基本原理:一、鋼琴上有88個琴鍵,12個音,自上而下分七個半八度來排列。按照這個排列,鋼琴的音區大致分為高音區、中高音區、中音區、中低音區、低音區,每個音區都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如:低音區神秘、寬廣,中音區親切、溫暖,高音區明亮、閃耀,而作曲家則會根據這些不同的音區音響效果來結合自己的表現意圖寫出作品。二、一臺全尺寸平臺琴大約是常人體重的5至6倍,聲音產生原理為:觸擊琴鍵,杠桿原理使琴槌抬起,之后擊打琴弦,發出的聲音在琴箱產生共鳴。在我們了解了鋼琴基本的原理之后,我們就可以將第一個主元素“技術”結合“人、琴”這兩個大元素來開始練習。
練習鋼琴的第一階段:力量。既然鋼琴的重量是人體重量的5至6倍,所以彈鋼琴的手就需要具備常人5至6倍的力量才可以使鋼琴完全發聲,那么我們的訓練就先從力量開始。如何能夠獲得足夠的力量呢?讓我們來思考一下,是什么產生了力量?答案是容量。為什么是容量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用一杯水潑向一朵花,花在受力后只是微微一動隨即就恢復原樣,但是用一大盆水潑向同一朵花,花在受力后變得彎曲,并且不能隨即恢復原樣。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載體越大容量就越大,容量越大,在運動中產生的力量就越大。所以,想要獲得力量,我們首先要想象自己的身體里有一個很大的載體,然后手指抬起筋拉伸,用力落下骨支撐。我們在這個練習環節所要收獲的目標是:一、拉伸感;二、支撐感;三、體會到力量完全從身體傳給琴鍵。通過這樣的練習,有效地使“筋”獲得拉伸,拉伸之后,必然獲得舒展,舒展后必然獲得靈活,因為靈活的技術主要來自于“筋”快速的收縮和“皮”快速的摩擦。當我們用身體的力量將手指用力落下,還有一個技術能力得到了增強,那就是骨。許多演奏者有這樣的經歷,練琴的時候手的準確性沒問題,可是在演奏時骨往往支撐不住,力量也放不下,刮音錯音多,這都是因為在練習過程中缺乏對骨支撐的強調而造成的。通過對骨支撐的訓練可以使演奏者在力量和準確性上得到提高。
在這里我們需要把這一環節先放一下,一起來分析一下三個大元素中的 “作品”。鋼琴作品由以下元素組成:一、節奏;二、和聲;三、旋律。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什么是節奏。節奏由節拍和節奏型組成。很多人在練習的時候考慮到更多的是節拍,不是節奏型,而演奏運動規律的根本是節奏型而不是節拍,這就使得很多人的演奏變得沒有連貫性,因為四分之四、四分之三等節拍不具備后十六、前十六、切分等節奏型的音樂表現形態。所以,我們在練習第一階段時,除了要找到正確的力量之外,還要將節奏型進行排列。
我們在練習鋼琴第一個階段的方向就是以力量為中心,讓自己的身體可以將力量通過排列好的節奏型完全傾注到鋼琴里,而自己的手完全可以承載并運用這種力量。
接下來進入到練習鋼琴的第二個階段:速度。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練習中的第二個主元素——藝術。鋼琴作品的藝術表現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點:一、音樂形象;二、意境。我們先來分析音樂形象。音樂形象基本上是由速度和力度來表現的,所以當我們獲得正確的演奏力量時,我們還需要在此之上來獲得正確的演奏速度。例如,一個Moderato的作品,演奏得太慢會顯得拖沓,演奏得過快會顯得急躁。所以表現作品的正確速度應該在練琴初始階段就有所要求,否則過快或過慢的速度都會使練習偏離正確的藝術表現方向。如果不能達到作品音樂形象中速度的表現,我們要分析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一、不夠靈活。運用不夠靈活,問題是技術使用不合理,也就是力量在運動中僵硬所致,而僵硬的根本在于沒有把力量完全釋放出去,殘余的力量積蓄在手臂、手腕中。所以我們在正確的速度范圍內要以技術元素中筋的收縮、皮的摩擦、骨的支撐為技術要點來進行練習,而且筋、骨、肉、皮既需要刻意磨練,更需要相互協作,融會貫通。二、耐力不足。比如一首64小節的練習曲,練習者只可以在正確的速度范圍內演奏32小節,那就是缺乏耐力訓練。比如說,一個運動員的運動項目是400米,如果每天的訓練都是400米,那么這個運動員的耐力是得不到提升的,因為每個人在運動中都會有自己體力、耐力的臨界值。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每天的訓練中達到2000米或更多,使運動員在強于自己運動項目負荷下不斷提高自身體力、耐力的臨界值,才會在400米這個項目中提高成績。練習鋼琴也是這個道理,把一首64小節的練習曲反復練習三遍,在達到臨界值時休息10到15秒,再接著練習,反復磨練,耐力才會有所提高。
所以,第二階段的練習方向以技術中的速度為主。通過對力量和速度的練習,是為了能夠明確地表現出音樂形象來積攢能量和能力,奠定觸鍵扎實的基礎。
在第三階段開始之前,要確定以下幾方面工作是否已準備就緒:一、了解作品的調式調性;二、指法已根據音階、琶音、和弦進行科學的編排;三、對作品的樂句、樂段已進行簡單的劃分;四、根據作品在鋼琴鍵盤上的布局大致對作品的音樂形象建立方向。在完成以上4項準備工作之后,我們進入第三階段的練習——用合理的技術表現作品自身的音樂形象。
很多練習者都在費力地挖掘每一首作品背后的“故事”,認為這就是作品的背景,而這個想法往往演變成練琴中的“事故”。那么作品的背景是什么呢?是作曲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信仰和其它當時社會的一些流行元素,也就是“時尚”。前面說到作曲家通過鋼琴本身的音區音色,結合旋律、和聲、節奏來表現作品的音樂形象和意境,所以演奏者要仔細研究作品本身的結構、布局,如調式調性、節拍、節奏型、速度變化和力度變化,只要做到了細致,那么音樂的基本形象就會出現,然后再順著基本的音樂形象去感受作品的意境。
有思路、有層次、有方法的練習會讓時間過得飛快。練習的意義不是規定時間,而是練習者會感受到自己通過鋼琴所表現出來的創造力,感受到付出的意義所在,感受到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責任編輯 霍 閩)
馮子祥,1979,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