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青山
現—代節奏探略 以打擊樂作品為例
文/呂青山
“節奏”是音樂工作者老生常談的話題,對打擊樂專業來說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秘進程。隨著現代音樂語匯的不斷擴展,打破了傳統節奏亙古不變的定律,讓我們今天對“現代節奏”有了新的認識,使我們的探討更具有實用性。
現代節奏 打擊樂 作品
傳統節奏的結構和其形成的節奏語言已深深植入我們的固定的音樂思維當中,使我們對節奏的反應成為一種慣性。(傳統節奏在我們學習音樂基礎理論的時候就已經有準確的概念論述,恕不贅述。)現代節奏是建立在傳統節奏基礎上的千姿百態的多重性變化而呈現于音樂作品中的一種全新的音樂語言。僅從當代打擊樂作品的角度觀察,現代節奏的繁冗、復雜、多變的序列組合的數學模式讓人目不暇接。因此,掌握準確節奏的演奏方法和與時俱進地把握當代作曲家的音樂語言是打擊樂演奏者面臨的新課題。
在現代打擊樂作品中,除了窮盡挖掘音色的創作手法和創新演奏技法的手段以外,最重要的是以發展節奏的創新思維來表達作曲家的音樂構思。特別是在為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樂器創作的作品中,這是唯一的音樂語言的表述手段。因此,無所不用其極的節奏創作手法已經成為打擊樂作品的主流。
筆者在教學實踐和涉獵的打擊樂作品中,歸納起來有以下七種形式:
1.1 節奏與節拍的非對稱組合
傳統節奏歷來是建立在節拍基礎上概念化進行的模式,傳統節奏是通過節拍的特征來體現的。例如:2/4的節拍特征是:強弱,3/4是強弱弱,等等。而現代節奏打破了這一傳統,使節奏和節拍發生了認知上的”錯覺”,因而豐富了節奏的多變性。(多變性的節奏語言)
譜例:No1:
Merlin II for Marimba Solo by: Andrew Thomas

從譜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節奏與節拍的“矛盾”。6/8的傳統節拍是以每小節六拍為一個時值單位,但這首作品的單位排列應以十六分音符為時值單位,以2+3+2+3+2為小節的律動來演奏。如果以傳統節拍來揣摩作曲家節奏的語言,我們將不能準確地將其把握。因為,作曲家僅是把傳統節拍作為節奏語言的載體,這種創新的現代節奏語言完全摒棄了傳統節拍的律動概念,因而形成了新的節奏語言。
1.2 時值與節拍對稱性數字化組合
傳統節奏表現出節奏與節拍密切和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然而,當現代節奏以跨小節、多種連音、切分音、傳統節奏以數字化方式重組形成新的節奏模塊而展現出新的節奏形態出現的時候,完全淡化了節拍的作用,從而形成了新的節奏語言的表現形式。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數”在物質世界中的深刻意義。現代節奏創新的成功恰恰印證了這一論點。
①跨小節樂句組合
當代作曲家因為創作某些樂思的需要,經常會在時值上做節奏的文章。當時值和節拍發生矛盾時,就會出現跨小節的樂句。這種表現形式盡管在古典音樂中也會偶遇,但在現代打擊樂作品中已經是作為常用的手段了。
譜例:No.2
Water - Sextet for Percussion with Piano III. Todos Los rios EL rio 163-167小節

由三種節拍組成,在不斷變化各種時值中,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其實作曲家的節奏語言表述的內容很簡單,就是:
譜例:No.3

節奏簡單的跨小節樂句,最大的特點是突出旋律,淡化節奏。
②跨小節數字化節奏組合
所謂數字化組合是把常見的傳統節奏以數字化的排列方式重組的一種節奏語言。數字化節奏組合是一種數字游戲式節奏創新。不但豐富了節奏語言,也為現代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們在聆聽現代音樂語言的同時,還帶給我們理性的空間遐想。
譜例:No.4
Water - Sextet for Percussion with Piano III. Todos Los rios EL rio 192-196小節

12/8拍是由附點四分音符組成的節拍律動進行,作曲家卻在不改變節拍律動的前提下,以5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律動進行。這是以3:5的數字排列進行的結構,突出了節奏的變化性。這種節拍律動與節奏律動矛盾造成了聽覺上的錯覺,將這種數字化排列表現得淋漓盡致。
1.3 句法式組合
在眾多的打擊樂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很多與傳統節奏截然不同的節奏表現形式,當我們首先看到樂譜時常常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樣讀懂作曲家的意圖。當我們深入研究樂譜的時候就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其改變的只是寫作方式和多變的節奏組合。就我的涉獵而言,發現有以下三種排列方式:
①重音形式
以重音改變傳統節奏的固有的強弱邏輯,大多以強調節奏樂句的重音、使節奏呈現出不同于傳統節奏的聽覺感受,從而形成了新的節奏語言。
譜例:No.5

②書寫形式
以展現節奏淡化節拍意義的書寫形式來表述。這種方式往往會給演奏者留下很多麻煩。因為,既要把節奏和節拍的關系搞清楚,又要思考怎樣把書寫節奏的意義展現出來。
譜例:No.6
Libertango Variation on Marimba by: Eric Sammut pl-5

仔細分析每小節的節奏律動,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是比較簡單的節奏,只是重音排列和時值組合的變化而已。
譜例:No.7

為了展現作曲家節奏語言的本意,他們常常會不顧節拍和節奏的律動關系,總是在強調節奏語言的角度來書寫節奏,以此來強調節奏的句法。這也是現代節奏的一大特點。
③連音形式
用連音劃分節奏樂句是現代打擊樂作品的常用寫作手段。用連音把節奏的句型、段落、呼吸區隔開來,使演奏者比較清晰地感知作曲家的節奏語言。
譜例:No.8
Cameleon for Marimba Solo by Erci Sammutn

這種連線準確地表達了樂句的結構。第一句2+3+2+2+3,第二句2+2+2+3+3.
形成了脫離節拍而注重節奏句法的節奏表現形式。
1.4 多聲部疊加組合 (Polyrhythm )
這種形式是以多聲部不同時值的連音、常規節奏與縱向不同節奏的疊加組合而產生的組合節奏音響呈現的節奏。這種縱向排列方式組合產生的整體節奏,通常有兩種形式:
①連音與連音疊加
當縱向節奏產生千變萬化的同步對位的縱向組合節奏時,我們在聽覺上就能感受到現代節奏的豐富多彩。
譜例:No.9
Water I P10 26-33

②節拍與節拍疊加
利用傳統節拍自然律動的不同,把不同節拍形成的節奏統合在一起,以各自節拍律動進行而產生疊加節奏。
譜例:No.10

1.5 休止符改變節奏形態的組合
用休止符間隔傳統節奏, 在連續變化的切分節奏中組成新的節奏。特別是利用休止符間隔傳統連音,在連續切分連音節奏的節奏中重組的節奏會讓我們抓不住節拍。盡管帶來了很多演奏上的困難,但是在節奏的創新方面是別出心裁的。
譜例:No.11

1.6 無節拍形式
在傳統的節奏表現形式上我們經常接觸到華彩樂段的表現手法。完整樂章來用這種方法寫作是在傳統的創作中從未見到的。這種形式的寫作,盡管沒有節拍,但有時值,有節奏,有復調。
譜例:No.12 溫德清 - 《功夫》P5

這種放大節奏功能的寫作方式是很有新意的。在現代打擊樂作品中已經成為常見的寫作形式。
1.7 特種連音節奏組合
特種連音節奏組合是在固定的節拍之內,以不常見的連音形式組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特別復雜、但要強調節拍準確的節奏。
譜例:No.13
Two Mexican Dances for Marimba II pl-11

13:3 是:八分音符為一拍,三拍十三連音;7:2是:八分音符為一拍,兩拍七連音;
10:3 是:八分音符為一拍,三拍十連音。這種特殊連音形式在現代節奏的運用中很廣泛。
如何演奏好這樣的節奏,我在《特殊節奏探究》一文中已有論述,恕不贅述。
音樂的本質是一種語言。就像我們的生活語言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創造出很多與時俱進的詞匯一樣,音樂語言的最大進步就是節奏上的創新。
2.1 現代節奏的產生根源
節奏的自然屬性無非是音符的強弱、長短。但是,在音樂節奏的運用中,中國與世界其他種族的節奏語言的差別是巨大的,這種差別是歷史和文化上的差別。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世界的節奏來自三個方面的影響最大:西方文明產生的音樂節奏;非洲土著節奏;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產生的節奏。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對全世界的影響巨大,因此,西方的節奏概念對現今的藝術實踐影響深遠。從巴洛克時期到現在,西方主流音樂作品一成不變地強調節拍作用于節奏(所有的節奏都是建立在節拍基礎上)。所以切分音、連音的變化節奏都是可以記錄在樂譜中的。中國的傳統節奏語言的韻律,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來自古詩詞曲賦中的格律;在傳統節奏、旋律等方面的展現尤為強烈,所展示的是節拍的韻律美。另一個來自戲曲;戲曲中的打擊樂器演奏通常稱為“武場”,根據戲劇中的人物、場景、劇情等要素有概念化的定格式的節奏系統。它又同詩詞曲賦式的節奏有本質上的差別,那就是:強調節奏、淡化節拍。因此,我們直到現在要想準確地把京劇鑼鼓經用樂譜記錄也是非常難的,因為在演奏時的那種節奏感受很難用樂譜表達。所以,直到現在,還是在用文字譜來記錄。中國戲曲打擊樂表現的是節奏作用節拍。(節奏的作用重于節拍。)
筆者認為,中國戲曲打擊樂的表現形式,對現代節奏的產生有巨大的影響。現代節奏融匯了東西方節奏語言,在不完全脫離傳統節拍的基礎上,夸張了節奏的作用,擴展了節奏的表現力。
2.2 現代節奏的主要特征
現代節奏主要特征就是把節奏語言作為唯一的表現形式,變化、淡化、甚至摒棄了節拍在節奏進行中的律動作用,從而以創新性的節奏來表述現代音樂語言。 追根溯源,我們看到的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節奏形態。因而,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代節奏與傳統節奏是一脈相承的。現代節奏的創新,說到底是節奏語言的創新,是在傳統節奏的基礎上以各種方式來重新定義節奏語言。因此,要準確地把握現代節奏的語言脈搏,一定要有堅實的傳統節奏的基礎。
現代節奏無非是寫作手法的創新,其表現的特征為:強調節奏句法,變化、淡化、取消節拍作用,加強復合節奏的疊加效果,擴展連線的應用作用,強化休止符切割節奏的作用,創新特種連音節奏等等。
節奏與旋律、和聲構成了音樂的三大要素。與旋律、和聲相比較,我們對節奏的探究討論不多。隨著新的節奏語言的不斷創新,對從事以節奏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任重道遠。期待我的拙文能拋磚引玉,得到專家學者的指正。
(責任編輯 霍 閩)
呂青山(1954—),沈陽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