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海
(唐山學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敘事變革
王子海
(唐山學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媒介融合是當前新聞傳播中不可阻擋的大趨勢,文章闡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敘事所發生的深刻變革:敘事模式、敘事策略、敘事內容、敘事路徑呈現出不同的轉型及表達。
媒介融合;新聞敘事;敘事模式;敘事策略;敘事內容;敘事路徑
羅蘭·巴特認為,敘事是與人類歷史本身一同產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從來不曾存在過沒有敘事的民族。而新聞文體寫作中的敘事則呈現出日常化、實用化的表達特點,它突出強調了人類語言系統(語言和言語)中的言語(話語)的功能與作用。當前,媒介融合已成為新聞報道必須主動適應的大背景,新聞敘事的載體由單純文本轉換為圖片、音視頻、三維動畫等多手段相結合、交叉使用的“跨媒介新聞”。媒介之間相互取長補短,走上融合之路,這種變化使得新聞敘事產生了模式、策略、方式的本質性變革,一種嶄新的、開放的新聞敘事伴隨著新聞的產生與發展呈現在受眾面前。
敘事模式是在敘事作品中用于創造出一個故事傳達者(敘事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段落。L·多萊澤爾根據“第一,故事是由第三人稱還是由第一人稱敘述;第二,敘述者是否是行動的人物;第三,敘述者的主觀態度以及對人對事的評價、評論是表達出來還是含而不露”這三條標準,進而劃分出六種敘事模式:第三人稱客觀敘事模式,第三人稱評述敘事模式,第三人稱主觀敘事模式,第一人稱客觀敘事模式,第一人稱評述敘事模式,第一人稱主觀敘事模式。
這六種模式的核心優勢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第三人稱客觀敘述成為主要敘事模式,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第二,核心要素突出。讀者從語言表述的核心新聞要素(5W+H)即可得知新聞事實的主要內容,由此可以判斷是否需要深讀下去。第三,增加了新聞的可信度。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本身等要素的依次、持續呈現,層層疊加,使新聞的可信度逐漸增強。第四,占領表達主導地位。語言模式的本質就是重在傳達和表述,受眾所需要做的只是跟隨敘述者的思路產生接受行為。新聞報道者成為整個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把握敘事節奏,調整敘事內容,適應受眾閱讀需求,他們成為實際的傳播主導。語言模式適合時政類、重大事件類新聞報道;而對于突出生活化、娛樂化、多層次、信息整合的新聞而言,傳統敘事模式缺乏與圖片、音視頻的互動,缺少對新聞受眾聲音的關注,信息傳播與反饋路徑不清晰。
敘事交流模式并非空穴來風,比如施拉姆的循環模式、馬萊茲克關于大眾信息交流過程的系統模式、網絡信息交流模式。語言系統中靜態的單向表達不利于新聞受眾信息的及時反饋,對于新聞傳播影響力、生命力、價值體現都有一定限制,特別是無法滿足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多手段、多途徑、多方向的需求。敘事交流模式繼承并發展了敘事語言模式突出要素、堅持可信度、維護表達主體地位的特點,也適應了新聞中技術手段多樣化的需要。
雙向、多向交流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主動適應受眾的體現,它解決了媒介特點、敘事目的、新聞價值實現等諸多問題。第一,主動將“你”“你們”作為新聞敘事的行文發動者來“發聲”,主動接近新聞當事人本身。比如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中問題的設置均采取了第二人稱,如:“你幸福嗎?”新聞中圖片敘事、音頻敘事、視頻敘事中需要體現新聞報道的現場氛圍、情感互動、時效體驗。第二,“面對面”式的敘事。新聞要通過圖片展示、音視頻播放等多種手段多方位實現新聞報道,實現新聞要素的圖像化是新聞敘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將新聞記者、人物、要素之間通過數字技術與形式展現,打破了傳統敘事的單一性。第三,“新聲音”敘事,以往的新聞敘事中評論、專家聲音較多,新聞受眾聲音較少,所以,挖掘“新聲音”敘事成為敘事內容變革的核心,讓新聞即時評論、反饋、爭議等成為敘事的一部分,這種對受眾“聲音”的關注也使得新聞真正實現了對反饋聲音的重視。
敘事策略的實現要通過敘事結構、敘事元素、敘事線索、敘事思維的組織與安排。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文本敘事中的敘事元素不但要經受多媒體、多媒介技術的改造,而且原有的文本結構要素也呈現出不同的敘事特點,新聞的敘事策略在敘事元素的變革中得到強化。
(一)標題敘事的轉變
“標題的基本元素是文字,要在極少的文字里尋求最大的表現力,實在是個艱難的過程,非得下工夫琢磨不可?!盵1]傳統新聞敘事中將新聞標題劃分為實題與虛題,講究虛實結合。媒介融合過程中,為了實現對媒介特點的適應,廣播新聞中的口語化、視頻新聞中的書面化、網絡新聞的可讀性等要求標題本身的敘事功能不斷強大。新聞偏向于新聞標題中氛圍、背景、原因的吸引,所以,在遵守實題為主的原則下,對標題中能夠調動讀者閱讀興趣的部分需要進行“深加工”,通過標題的吸引使網民進入到網頁正文的閱讀。
(二)關鍵詞敘事的技術轉變
新聞敘事的關鍵詞意識是對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自適應”,搜索引擎優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2]便是其源頭。劉冰在《新聞關鍵詞確立與運用》一文中將關鍵詞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目標關鍵詞(用戶在搜索引擎中輸入的尋找新聞信息或其他資訊信息的核心代表詞語);第二類是長尾關鍵詞(不具有核心代表性,搜索量少且不穩定,可延伸,范圍廣,可以積少成多帶來搜索流量的關鍵詞)。新聞關鍵詞確定的順序是這樣的:標題-類別(頻道)-站點名稱。關鍵詞的選擇和位置選擇要體現最能吸引用戶的新聞內容,通過關鍵詞即可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要注意做好長尾關鍵詞,“首先要有大量內容”,“關鍵在于收錄和頁面基本優化”。
可讀性一直是新聞價值標準的重要衡量尺度,傳統新聞敘事中對于可讀性的追求主要通過事件本身要素的搜索與呈現。而新媒介的技術特點將可讀性與圖片、音視頻、超鏈接等方面緊密聯系在一起。可讀性逐漸被可見性、可聞性、可觀性、可感性替代,多手段、“鉤子”式敘事、敘事厚度與美感成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敘事內容可讀性的重要轉變。
(一)多手段敘事
新聞中技術手段的多樣性,如圖片、音視頻、網頁共同打造了一個靈活性極大的平臺,其直接體現就是新聞的視頻播報、文字滾動播報、圖片播報。
這種新的敘事方式要求新聞要素內化,優先滿足圖片、音視頻的敘事內容,以鏡頭、圖片、引導語為敘事的“指揮棒”,圍繞場景、畫面、色彩等要素進行新聞敘事。偏重口語、交際語言、即興表達,讓新聞中當事人發聲,讓相關人發聲,讓網民發聲,讓讀者觀眾發聲,這些都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新聞敘事模式。
(二)“鉤子”式敘事
《新聞調查》中有一則新聞“天價住院費”,開篇道:“患者在醫院住了67天,光住院費就花去了將近140萬,平均每天花去2萬多。”[3]觀眾即刻被吸引,節目繼續質疑:“這么高額的費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錢又是怎么花掉的?”矛盾沖突明確而有力,新聞的敘事張力不斷刺激觀眾,實現了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新聞敘事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形式與手段的變化,更體現在對受眾好奇心的掌控。迅速地抓住受眾,傳播信息,敘事主體最先拋出的應該是敘事中的核心——矛盾沖突,新聞事件的本源、起因、焦點、糾結、再發展都依賴于矛盾沖突。新聞受眾往往不像文學作品讀者那樣有充足的時間、飽滿的精力、充分的熱情來細細品味,他們在生活、工作、娛樂之余關注新聞,希望快速進入新聞的核心加以閱讀。新聞報道采用了多媒體手段,需要將敘事重心前移,輔以圖片、音視頻、鏈接等敘事與表意形式。這就像美國電影的“鉤子”理論一樣,新聞開啟要伸出“鉤子”挑動受眾興趣,整篇新聞內容要間隔安插“興奮點”[4],那個“鉤子”即是矛盾沖突。
(三)敘事厚度與美感
新聞之變由形式發起,內化為敘事內容的“軟化”,通過技術手段的運用,將客觀的新聞事實通過敘事有節奏、有色彩、有內涵地呈現給受眾。
情感表達的厚度與適度關乎新聞敘事的內涵表現,情感表達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也可以通過畫外音、旁白、評論等方式實現。新聞受眾隨著矛盾沖突的推進、變化、結局而感受到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和情感表達,新聞中的敘事通過情感的傳遞豐富了內涵。
新聞中敘事注重節奏、色彩的調整,充分體現出新聞敘事的美感。敘事的審美過程:生理快感-心理快感-精神快感,如何把握敘事的層次、調整敘事的節奏是實現矛盾沖突美感的關鍵。圖片、鏡頭、場景、人稱等變化深刻影響著新聞敘事的節奏,人物之間、新聞內外的情感通過這些變化進行了通暢的交流。
原有的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邏輯、演變而確定的新聞傳統敘事被超鏈接、背景新聞、相關新聞事實材料所代替,非線性敘事成為“主力”[5]。
第一,非限定性敘事。傳統新聞敘事過程中,文本的單一敘事要求內容限定范圍,范圍限定接收。記者為了克服這種限定性,會主動在新聞文本中增加新聞背景材料,滿足受眾需求。而媒介融合過程中,超鏈接實現了新聞背景材料、相關新聞內容的無縫鏈接,讀者可以無限閱讀下去。這樣,新聞不再是以單一的形式存在,而是無限的多層次敘事同時存在、同時進行、同時發展,只要受眾愿意,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單一文本敘事中無限閱讀下去,記者也無需因為新聞中缺乏相關背景材料而苦心搜尋。
第二,多角色參與敘事。新聞敘事應重點關注新聞事件內外的人物、矛盾、影響,所以,以此時的新聞事實為原點的時間、空間范圍內的事實材料都可以進入到敘事中。在傳統新聞報道面前,受眾往往是被動接受信息;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中對于受眾觀點、評論、爭議內容的及時吸收,打破了傳統敘事中對人稱、視角、語言的要求與限制,甚至允許口語化的真實表達,所以,互動敘事代替了單向表達。
第三,多媒體技術敘事。圖片、音視頻、三維動畫都承擔起了敘事功能,并且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加。文本線性敘事被新媒介功能敘事所替代,內容比例減少,順序被打亂,敘事層次與角度隨著多手段、多媒介間的交替使用而變化。
隨著新聞報道手段、方式的不斷更新與變化,新聞敘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也發生著顯著的變化,新聞受眾的“發聲”成為新聞敘事的一部分。媒介融合的技術革命集中于近年來的多媒體、互聯網時代,它對新聞理論發展產生的顛覆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新聞實務操作過程上。這種由外而內的技術革新演變成由內而外的理論革命,新聞傳統敘事所依存的傳播技術、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傳播價值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新聞敘事在模式、策略、內容、路徑上的變革,并將新聞敘事推向新的發展方向。
[1] 劉冰.新聞報道寫作:理論、方法與技術[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89.
[2] 昝輝.SEO實戰密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86.
[3] 黃栗.深度報道欄目的品牌研究——以央視《新聞調查》節目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2(22):46-48.
[4] 冷冶夫.紀錄片創作要有“興奮點”[J].新聞記者,2004(11):32-34.
[5] 王曉斌,歐陽照.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敘事中敘述的創新[J].青年記者,2013(35):34-35.
(責任編校:夏玉玲)
News Narrative Chan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WANG Zi-ha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Law,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Media convergence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in news media,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found news narrative chang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trans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in narrative modes, narrative strategies, narrative contents, and narrative paths.
media convergence; news narration; narrative mode; narrative strategy; narrative content; narrative path
G212
A
1672-349X(2015)02-0097-02
10.16160/j.cnki.tsxyxb.2015.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