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榮
課堂教學是一種多文化、多層次、多功能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思想意識、情感等方面交流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讓他們擁有主動、自我的發展機會,如何處理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關系,是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優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用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
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溝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表現出來。因此,應建立協調、和諧、互補的師生關系,創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英語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因此,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各種語言環境,提供各種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力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顯示才能、發揮才智的英語環境,使學生始終保持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動狀態,主動觀察、主動思維、主動回答,使教學過程本身成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過程。
英語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英語學科實踐活動和英語知識認識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認識的主體。教師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生自主地學、自覺地學,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做到:突出重點難點;突出精講巧練;不搞“滿堂灌”;從課堂的主角位置上退下來,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
教學的意義首先應該是教學生,即讓學生知道怎么學習,進而善于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知識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知識本身,又是訓練思維的材料。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規律,學習和掌握簡捷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學習策略。那么,英語教師就要特別注意研究學習英語的規律特點和方法,讓學生會學與學會。教師的教法應符合學生的學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以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其次,要認識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而新課程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變——“走出演講的角色”,并認為“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
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作為導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以學生為活動中心的同時,教師還要扮演好參與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英語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用來鞏固和強化學生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生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只有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教學的下一步工作才會有意義。
英語學習存在障礙的學生,主要存在缺乏信心、膽怯、意志不堅強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切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如給水平較差的學生布置的教學任務就可以是基本理解并熟讀課文,而成績稍好些的學生就可以要求他們對文章進行歸納、整理甚至復述和改寫。同時要及時地做好相應的形成性評價,及時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表現,以增加其學習興趣。
總體來說,高中閱讀課文篇幅較長,難度較大,抽象概念及人文文化類內容較多,形象思維內容較少,語法現象較復雜。因此,對學生來說,認真預習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學生沒做任何準備走進課堂,那么就只能被動地去聽教師的講解,被動地看教師的演示。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指導學生寫出自學筆記并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如安排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做些準備,要求學生課前利用工具書預習生詞,利用現代化的設備查找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擴大知識儲備,為進一步的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使用交際工具的能力是在使用當中培養的。作為英語教師,就要注意在用中教,使學生在用中學,并且在運用中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達到了英語學習的目的。
例如,本人在教授人教版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s這一課之前,就布置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并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而且學生對amber普遍不是很了解,也布置學生查找有關amber的知識,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在課堂上問學生What is a cultural relic?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of these cultural relics?這些問題時,學生踴躍回答,積極性非常高。當安排學生進行“Guess what these cultural relics are.”活動時,學生們爭先恐后,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因為課前已經有充分的準備,此時,我特意讓一些學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回答這些問題,并適時地予以表揚和鼓勵,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由此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接著將“Read carefully and find out characters,years,and places in the passage.”這一任務交給學生,布置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會有針對性地主動尋找相關知識。在對人物、時間、地點都有初步了解之后,再問What did these people do to the Amber Room?學生在此期間經過帶任務的閱讀訓練,已經能完整地回答這些問題。這時學生還能自主列出某一人物在某一時間對the Amber Room所做的事,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對課文理解的自我提升的空間以及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
英語課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學生參與程度如何,對提高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創設一種寬容、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采取各種靈活有效的方式來突出和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獲得和提高英語能力。教師不僅要采取各種靈活有效的方式來突出與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