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漪
現代英語教學要求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一支粉筆、一張嘴,外加一架錄音機,教師低頭講課,忽視課堂情感交流。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學習積極性不能得到有效的激發。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幾乎是一句空話,英語作為語言的交際、交流功能當然也就無法體現。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呢?
本人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用好“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現把我的教學實踐總結如下,以求同行指教。
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聲音的藝術,很多人學了多年,卻連日常的英語對話都磕磕巴巴。害羞、內向是學生學好英語的最大障礙,為此,我鼓勵學生打開心扉,正向自我暗示,多開口、多練嘴,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如開展“Daily report”課課練,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讓一位同學進行課前演講。用英語講述身邊熟悉的好人、好事或校內外見聞。也可以朗讀、背誦著名人物的演講稿,或外國俗語、俚語、繞口令等。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淺顯易懂。
我們知道,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于社會生活。但是大多數的學生只能在教室里、課堂上學英語,在社會生活中去應用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在有限的課堂學習中,教師一定要善于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交流的情境,搭建適宜表演、交流的舞臺,并留足有效的時間與空間。同時,交流情境的設置應該注意多層次、多批次,以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參與。
比如,結合日常生活,創設學習英語的情境。在餐館吃飯、到超市購物、在街上問路、在診所看病等都可請學生親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去交流,去解決實際問題,以達到綜合應用的學習目的。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 8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時,讓學生動手制作,邊做邊用英語介紹,最好還能推銷。最后師生一起評比,看誰制作出的奶昔美味可口,誰介紹得清晰準確,誰推銷得最多。
又比如在教學Go for it!七年級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一課中,我結合課本事先錄制聽力材料,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一邊聽錄音一邊畫出街區示意圖,并請學生復述、評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比如應用多媒體設立課本劇,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
例如,在教七年級下冊Unit 6 I am watching TV這一單元時,在屏幕上放出事先錄制動作的圖像,讓學生們猜猜他們在干什么?這時候學生們積極性很高。猜完后,出示正確答案,如“watching TV”“reading a newspaper”“talking on the phone”“exercising”“cleaning”“playing basketball”等。接著,讓學生進入角色進行模擬表演,邊表演邊發音。在此情境中,既輕松地掌握了應學的短語,又增強了他們的表演意識和欲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教七年級下冊Unit 7 It’s raining這一單元時,學生需要掌握現在進行時的用法。這是一個教學重點,而對剛學英語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又是一個學習難點,難以把握。教學中我以rain(下雨),snow(下雪),run(跑)為例設計動畫內容,并用文字加以說明。具體做法如下:
制作兩個動畫:一個男孩打著傘在通往學校的路上跑著,伴隨著“滴答”的雨聲,在動畫的下面出現英語句子“It’s raining,the boy is running.”;一個女孩穿著厚厚的棉衣,踏著厚厚的積雪跑著,天空中飄著雪花,伴著“呼呼”的風聲,在動畫的下面出現英語句子“It’s snowing,the girl is running.”。動畫中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的單詞“raining”“snowing”“running”采用空投效果,形象直觀,使人容易接受。
劇情化的教學手段優化了教學結構和過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內容化為生動有趣,使得教材內容得以直觀再現,重點易于突出,難點易于突破,極富表現力,易于學生掌握。
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這是課堂活動有效、高效的保障。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要與學生共享學習中成功的喜悅。
學生們在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后,都想得到教師與同學的回應與肯定。所以,教師和同學的及時評價與其情感交流非常重要。評價不是教師給學生打出一個最終的等級,而是讓教師發現學生的問題,發現學生的進步,促其進一步改進學習方法。更重要的還是讓每位學生通過交流交際的過程受到鼓勵,增強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敢于說英語,樂于說英語。
因此,教師教學中用“情”來主導課堂應注意:是組織者,不能“放羊”;是啟發者,不能“填鴨”;是點撥者,不能“代皰”;是傳授者,不能“緘默”。必須用“情”來關愛學生、打動學生、激發學生。
教育心理學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與興趣,他們才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簡潔、有效的方法獲得必要的知識。教師在巧用“情”上下功夫,在創設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加上積極及時的真情評價,必然能對英語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