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從
高中英語語篇德育雙層解讀的實踐研究
楊延從
學科德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是多方面的,主要從四個方面對高中英語語篇教學進行了知識性和文化性的德育雙層解讀,引導學生親歷和領悟語篇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使德育滲透目標,健全學生的人格。
德育;英語語篇;知識性;文化性
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后課改時期,學科德育是當下英語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它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鑒賞力,在認同中華優秀文化和培養民族自尊心的基礎上,學會尊重并理解外國文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使其成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和學會共處”的世界公民。當然,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還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整合能力。
作為語言知識教學重要載體的語篇,不但涵蓋了傳統意義上的詞匯、句型、段落與篇章的知識符號,并且以具有教育意義或道德熏陶功能的故事、小說、散文或戲劇等文體表現出來。因此,英語語篇具有雙重性質,即知識性和文化性。教師在深化高中英語語篇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與破譯淺層次的知識符號,還要解讀與分析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真正體現學科德育的教育價值(劉道義2006)。筆者將這深淺兩個層次的解讀稱作雙層解讀。
教師在進行語篇德育雙層解讀時,最重要的是要創設一個模擬現實、貼近生活的語篇情境。解讀語篇的知識性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式,主動思考、探索、分析和歸納語篇中的知識點。解讀語篇的文化性時,可以將閱讀與討論、演講、辯論,寫隨筆與角色表演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積極創新,強化活動體驗,使其得到道德凈化和升華。例如:筆者在教《高中英語》選修6 Unit 1 Reading: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時,先借助電子白板把them iddle ages,the renaissance,the impressionism與modern art等四個時期的西方藝術的代表作品呈現出來,再通過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分組匯報:1.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2.Which style do you prefer?Why?3.What’s your dream art?這樣由淺到深、循循善誘地把學生從藝術欣賞帶入到英語教學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促進了其語言技能的提升。
人教版《高中英語》還有不少優秀的劇本,比較典型的有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分角色扮演Roderick,Henry,Oliver,Owner,Hostess與Clemens等人物,零距離體驗與感悟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而獲得心靈震撼,即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從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對此人下定論,否則,往往會弄得自己很尷尬。在教學選修6Unit4Reading:The Earth Is BecomingWarmer—But Does Itmatter?前,筆者讓學生去搜集一些有關生態環境的背景資料,下載和收集一些全球變暖導致環境惡劣的視頻,接著在課堂上進行集中展示,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并引導學生分小組用英語進行主題討論,課后再寫感想。討論的主題是:Theworld is changing all the time.In some ways,our earth is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but in some ways,it isbecomingworse and worse.We have to face a lot of problems.Is the world changing for better or worse?Why?這樣的討論能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在互動研討的過程中能自然感悟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許多語篇屬于同一題材或主題的文章,將介紹西方國家社會文化、歷史地理、人物傳記和科普的文章分散到不同的模塊。所以,教師要重新整合英語語篇,并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或探究性活動等途徑引導學生在自主獲取概念和結論的過程中學會思維、領悟方法,學會分析和整合知識的基本方法,進而提高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例如,必修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中的Nelson Man原dela,必修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中的Jane Goodall,Lin Qiaozhi,必修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中的Yuan Long-pin g,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中的John Snow,選修7 Unit 1 Ling well中的Marty Fielding,選修7 Unit 2 Robots中的Isaac Asimov以及選修8 Unit 3 In原ventors and inventions中的Alexander Graham Bell等語篇都從不同側面或角度介紹了一些名人或偉人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們獻身科學世界或社會活動的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整合課程資源并深化研究性學習,通過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或上網搜索這些名人,并組織學生進行主題式討論,開展深層次的人格探究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尊重知識、學習偉人的意識以及為社會和科學獻身的精神(陳琳,等2002)。
在教學選修6Unit5 The power of nature時,筆者還引導學生與必修1 Unit4 Earthquakes縱向對比。學生從標題的對比中不難發現,這兩篇文章均與自然災害相關,接著通過小組的討論與對比,發現了volcano erupting和earthquake兩種自然災害對地球的氣候產生同樣的影響,明確了人類面對這兩種自然災害可以采取相同的保護措施,并培養了學生對災后重建家園所需要的毅力與決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分析與比較新舊知識,提高了整合知識的能力,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領學生創新和實踐”的精神不謀而合。
同一班級的學生閱讀同一篇文本往往會得出迥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結論。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我們以往的教學卻熱衷于引導學生從語篇中提煉“主旨思想”。這種整齊劃一的“灌輸式”教學無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剝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鑒于每位學生在感悟語篇的思想和感受不盡相同,我們更提倡多元化的文本解讀。例如,以往在分析《威尼斯商人》中Shalock的人物形象時,教師總把他評價為一個吝嗇、貪得無厭和冷酷無情的猶太放高利貸的商人。但是有些閱讀面比較廣的學生在閱讀劇本時,卻從“一磅肉”的法庭辯論中看出他與代表基督教人群的Antonie的“殊死搏斗”:他之所以不要Antonie還給自己20倍的借款,甚至整個威尼斯,卻堅持要割下Antonie身上的一磅肉,這不能簡單地從人性善惡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而應該看到Shalock心中燃燒著猶太民族強烈的復仇之火,宣泄著猶太民族長期在歐洲被壓迫的痛苦心聲,影射了他勇于維護自己的人格和民族尊嚴的大無畏精神(王加貴2014)。多元化的文本解讀給人物賦予了多樣的性格特點和更加豐滿的心理特點。
再如,必修4 Unit 1 Reading: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一課描述了一位偉大女性Jane Doodall住進大森林,在非洲貢貝國家公園近距離觀察研究黑猩猩達25年之久。就這種做法學生持有不同態度,有些學生認為為科學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是值得世人尊敬和學習的,也有些學生從人性的角度認為,一位女科學家拋家舍業,一味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是沒必要的,因為她對自己的家庭是不負責任的。學生在深入理解語篇的基礎上提出獨特觀點和大膽質疑,教師要及時肯定和評價他們的合理推斷,并加以引導和梳理,促進他們形成思辨的能力。
挖掘情感和人性作為文本最終的價值取向是英語教學獨特的思維方式,符合中國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庇绊懜咧杏⒄Z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不勝枚舉,而思想道德教育無疑是落實第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因為情感直達人類心靈的最深處,能激發學生內心的共鳴。一次心靈的震顫、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真情的流露,勝過教師平日的千言萬語(李學書、謝利民2007)。
學習必修1 Unit 3 Travel journal,必修1 Unit 3 Travel journal,必修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必修4 Unit 5 Theme parks,必修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和選修7 Unit 5 Traveling abroad,讓學生在欣賞名勝古跡的過程中,飽覽異域的秀美風光與風土人情,提升人文素養。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s,必修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和必修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等語篇介紹了古今中外輝煌和悠久的歷史、無私奉獻的英才與日新月異的科技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和心系祖國、胸懷天下的國際意識。
在進行英語學科德育滲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個人目標。學習了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amodern hero,必修4 Unit1 Reading: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和必修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等課文后,學生要懂得有意義的人生的真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學習必修1Unit4 Earthquakes,必修2Unit4Wildlife protec原tion,選修6 Unit4Reading: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matter?和Unit5 The power of nature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熟悉所處生活環境與自然災害情況,明白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培養自身熱愛大自然,掌握動植物的習性,樹立自覺的環境意識,為建設“美麗家園”竭盡全力。
學習必修2Unit1Cultural relics,必修3Unit5 Canada—“The True North”,必修5Unit2 The United Kingdom,選修9Unit3 Australia和選修11 Unit 1 New Zealand中的語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熟悉外國文化,不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全球意識與愛國情懷,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與道德人格。同時,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增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
總而言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語篇為載體,雙層解讀語篇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營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學生進入語篇的情境中,大膽對語篇進行多元化、個性化與人文化的解讀,參與體驗和提煉語篇中的思想情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兌現英語學科德育滲透的目標,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引用文獻
陳琳,王薔,程曉堂.200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S].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4.英語課程標準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學書,謝利民.2007.中學英語文本雙層解讀模式探究——談德育在英語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2):8-9.
劉道義.2006.新高中英語教與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加貴.2014.夏洛克性格的積極面探析[J].讀與寫,(4):42.
注:本文是福建省2014年中小學教師發展基金重點課題“群體動力學視域下中學英語課堂學習共同體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FZJJ20130200669)。
作者信息:430079,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