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 悅
在課程教學中,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能力,使課程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有所用。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聽、說、讀、寫的應用能力尤其重要。高考改革的趨勢已經逐漸淡化了語法的考核,而強調語篇分析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成為英語教學的重點。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強調學生作為“人”的能動性。學生不但要學會知識,而且要學會學習,學會探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必須打破以前的傳統教學方法,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英語閱讀課堂。
當前,高中英語閱讀課堂存在以下3種問題。第一,教師忽略閱讀課,不在新課中講述閱讀文本,分析文章結構,只講解重點單詞、短語,把重點句型畫出,就結束了一堂“閱讀課”。第二,教師只在形式上問幾個問題,或者做幾道習題,就算完成了對文章的分析。第三,教師過度依賴課件,只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視閱讀技巧的培養。
筆者所在的高中就存在上述3種問題,而且“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不是不上閱讀課,只講解單詞,就是用內容空洞的課件進行授課,導致學生收獲不大。出現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其一,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校必須抓成績,而高考并不會考查教材原文。因此,在課時少、任務多的壓力下,教師不得不舍棄閱讀教學,轉攻詞匯、句型以及習題教學,以確保高考成績的穩定提升。其二,在公開課的壓力下,教師必須制作課件來調動學生氣氛,因此,教師機械地設計了導入、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以及討論幾個環節,但這并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設備的作用,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馬麗君(2013)提到,在新課標背景下,高效英語課堂的實現必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創造高效英語閱讀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至關重要。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創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師可以在閱讀課堂中設計適當的學習情境。例如,在Life in the Future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對未來科技的暢想,把學生帶入本課的情境中,進而達到引題效果。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小短劇或者是采訪、對話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提問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嚴慧(2012)認為,教師在閱讀課上的提問并不是無的放矢,而應該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查找文中信息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了解學生的心理,積極營造學習氛圍。
閱讀課中導入、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幾個環節是必要的,但是教師必須要明確各個環節在閱讀課中的作用,并且適時加入閱讀技巧的傳授。導入,起到引出話題的作用。在這部分,教師一定要引起學生對本課話題的興趣。通過圖片、音頻或視頻自然過渡,達到引題效果,而不是一味花哨,偏離主題。在閱讀前,教師應善于創設一種有助于學生預測的氛圍,訓練學生自覺運用預測的技能。(上海市普教系統雙名工程英語學科名師培養基地 2010)這就要求教師以教材為基礎,合理、有效地設計預測,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思考,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預測未知的內容,做到未讀文本時就已心中有數。在閱讀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略讀與查讀能力。所謂略讀,即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學生不需要細讀文本,只要通過每段的第一句判斷出文章的大意即可。查讀也不需要細讀全文,只需要查找出所需要的答點即可。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一定要設計主旨性問題以及查找性問題。閱讀后,教師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設計一些針對文章理解的問題。
當前,研究性學習已經應用在許多課堂中,受到許多教師的追捧。但是,許多教師錯誤地以為研究性學習只是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因而無法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而實際上,在閱讀課堂中,教師應該合理利用研究性學習。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有針對性,設計的問題一定是適合學生探討的,不要過于寬泛。例如,在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s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保護文化遺產”,而不是“如何看待文化遺產被破壞的現狀”。在研究性學習中,分組討論特別重要。在分組時,教師一定要把任務明確分到個人,不然就會出現一個小組只有一個人準備十分充分,而其他學生對問題根本沒有思考的現象。在研究討論后,教師一定要起到引導作用,對學生的討論給予指導及評價,而不是放任自流,由著學生“自主”學習。
利用導學案教學是近幾年興起的新的教學方法。筆者所在的學校便引入了這個教學方法。導學案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統一起來,既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鄭橋穎 2015)。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導學案,則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本課的各個環節、重難點以及問題都寫在導學案中。在授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研究討論導學案的預設問題,并在導學案上寫出答案。這樣既可以使課堂流程清晰、層次分明,又方便學生抓住本課重點,更方便教師對學生所掌握情況的檢查,一舉三得。當然,對于導學案的設計,則需要教師仔細斟酌研究。
“一三一課堂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模式。其中“一”是指利用8分鐘的時間來回顧、梳理上一堂課的內容,做到溫故;“三”是指利用24分鐘的時間來講解本課的新內容,做到知新;最后的“一”是指用剩下的8分鐘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鞏固。筆者所在學校正在倡導這一課堂模式。實踐表明,這一課堂模式對第一輪復習課有很大幫助,有助于學生夯實基礎。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模式也可以用于閱讀課堂中。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8分鐘進行本課的導入,24分鐘處理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這三個環節。剩下的8分鐘,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梳理回顧。例如,在本課都學到了什么閱讀技巧,并利用學到的閱讀技巧來解決閱讀題。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實現閱讀教學的目的。
英語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高中生要讀懂一些稍有難度的文本,離不開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創建高效的英語閱讀課堂。其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利用研究性學習等都是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