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泅洪中學 程振理
高考古詩詞閱讀生活化備考策略
☉江蘇省泅洪中學程振理
編者按: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語文學科該如何備考?本期我們推出以董旭午先生為首的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團隊成員程振理、陳廣團、鞠景祥和盧世國等四位老師圍繞“高考語文讀寫的生活化備考策略”專題文章,供大家參考。
近些年來,古詩詞閱讀備考多把功夫用在了發現和總結題型模式與解題套路上,雖經反復強化訓練也可奏一時之效,然終不能從根本上解開古詩詞內涵密碼,也就很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這樣的備考訓練背景下,對一些常練的熟悉的詩詞題型,學生們解答起來還能湊合,然而,遇著新的詩詞和題型就只好干瞪眼了。那么,怎樣從根本上破譯古典詩詞的密碼來解決好這個問題呢?生活化語文教學觀認為,古詩詞閱讀備考一定要回歸生活,要借助作者生活背景悟得其創作意圖,進而較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詩詞的主旨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把握其何以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的緣由。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真正明白命題人的意圖,從而解答好有關試題。一般有以下幾種途徑:
《孟子·萬章下》:“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贝笠馐钦f,古詩詞閱讀備考,必須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情理。孟子的“知人論世”說,歷來為詩詞鑒賞家所推崇。尤其是詩詞這種特定的藝術形式,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時代的鮮明印記,另一方面又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因而,我們在鑒賞古詩詞時,注意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自然可以多快好省地走進作者與詩詞的生活情理。
例如江蘇高考2011年語文卷《春日憶李白》(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如何理解詩中所寫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這就需要“知人論世”了。
這首詩的背景是作者杜甫與友人李白已好久未能重聚把酒論詩了,因而詩的開頭先贊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這里借以烘托李白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三聯兩句表面看來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然而兩句詩卻牽連著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尾聯熱切希望:什么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其中“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
可見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處的時代情境,便可很快走進作者與詩境,既快又準地對詩詞進行理解與鑒賞。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較之小說、散文、戲劇等文體,詩歌的語言更顯其含蓄、凝練、跳躍,加之手法靈活多變,形象意蘊豐富,因而考生要想走進詩歌、讀懂詩歌,必須巧妙掀起語言這層面紗。除審讀詩題、關注作者、解讀注釋外,考生在品味詩句語言時,還需特別關注詩歌語言的特殊現象,包括文化常識、特定語境義、活用詞現象、隱喻現象等,比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中的“關山”涉及音樂,指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無賴”是可愛、頑皮的意思等。而李清照《一剪梅》中“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耙环N相思”,怎會“兩處閑愁”呢?——聯系李清照的生活境遇、所思所想,自會明白這不僅是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而且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則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了。那么,“才下眉頭”又怎么“卻上心頭”了呢?還是要從生活的情理出發,只有明白了李清照的“閑愁”,才會懂得“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正因人已分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所以才會“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因而,從生活的情理出發,破解詩詞語言的密碼,是快速而準確解讀古典詩詞的關鍵。
詩詞創作,總是要造境成形的,這情境與形象里,往往寄托著作者的生活與情理。一般來說,詩歌形象多為人物和意象。意象也就是詩中出現的花鳥蟲魚等自然風物,一首詩中的意象往往不僅多樣,而且內蘊豐富。在傳統的詩歌中,一些詩的意象往往有其固定的象征內涵,如明月象征團圓或寄托相思、楊柳象征離情別緒、蟬喻指品行高潔、冰雪比喻心志忠貞等,詩人對形象或意象描寫所形成的特有境界或情調,往往就構成了詩歌的意境,詩歌的意境大多也正是借助具體形象(人、事、物、景等意象)及相互關系來體現。品讀、感悟詩歌意境,可以幫助我們較快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傾向,便于我們準確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以蔣捷《虞美人·聽雨》為例:“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是蔣捷一生的真實生活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了,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作者記錄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生活經歷,以三幅象征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從紅燭映照、羅帳低垂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懷,到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再到此刻獨自在僧廬下傾聽夜雨,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三個時期,三種心境,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其中包含著生命無常、人生無奈的生活情理,讀來令人凄然。
古詩詞閱讀與備考,抓形象是必由之路。而借助詩詞語言還原生活意境,則不失為把握詩詞生活情理的一條捷徑。因而我們閱詩讀詞,心中要有生活情境意識,要善于捕捉詩詞形象,并透過形象領悟詩詞蘊涵的生活情理。
高考的古詩詞題常常會考到表現手法的運用,這也是常令考生頭痛的一件事。其實,古人創作詩詞時,并未預先設計所謂的表現手法,而只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自然而然地運用了一些表達方式而已。這其中并無玄機——詩歌是富有聯想和想象的文體,一切都是順著生活的路子來的。比如,當你看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情景,你也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當你看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的場面,你也可能會跳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這樣的奇句;當你身處“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境,你也可能會生出“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之感……這其中,有聯想、有夸張、有比喻、有對比、有虛實,然而這些寄情抒意的方式,皆是自然之筆,并非刻意堆砌。
當然,也有作者故意而為之,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例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章詞原作乃詠物絕類,已是極盡楊花之妙態,蘇詞為了不落窠臼,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為實筆虛寫。次句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實則“有思”。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人花合一、喻指思婦離人張本。“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此乃蘇軾匠心獨運,脫章詞而求神似者也。當我們睹花見人,或又睹人見花,則可憑生活情理步入蘇軾內心深處了。因而我們在閱讀古詩詞時,要自覺回歸詩詞技法的生活情理。
古人云:“詩言志”。詩詞總是要表情達理,透過詩詞的語言、形象、手法,結合詩詞作者的思想情感時代背景,我們會撥云見日般地揭開詩歌的層層面紗,很快走進作者的內心,準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詩詞,會有著不同的詩詞情感表達。如唐邊塞詩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御侮的愛國思想,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唐山水田園詩往往寄托了遠離官場污濁、歸隱山水田園保持高潔品德的情懷;宋婉約詞多有抒寫國破家亡的感慨和個人悲慘遭遇之隱痛;宋豪放詞則多表達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這需要具體詩詞具體賞析。
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表達了作者山居的隱逸樂趣。詩的首聯描寫雨后秋涼的感覺,表現雨后山野的靜謐,也用以抒發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中間兩聯,先寫大自然的幽趣,繼而寫農家的生活情景,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使靜謐的山野,頓時充滿了盎然生機。詩人深深陶醉了,所以詩的尾聯進一步表明了對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從而表示了歸隱的決心。這一幅幅畫面,不就是王維追求的理想生活嗎?由此可見,只要抓住詩人的時代背景與生活情境,立足語言、形象、手法等多維角度,對詩詞內容作整體把握,我們就不難領悟詩詞的內涵情理和作者隱含的思想情感。
總之,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結晶,是一種凝練的文學樣式。面對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其實不必生畏,要明確詩詞乃是來源于生活而反映生活的情理表達,因而我們應當讓古詩詞閱讀與應考回歸生活的情理,即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依據現實生活情理調動生活體驗,走進作品內的生活和作者的生活,進而從作品、作者、讀者、現實等維度更深刻地體驗、感悟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緣由。只有在閱讀時作多元的生活關照,對詩歌進行多維的透視,才能真正走進詩詞的內部生活,透徹地把握詩歌內容與作者情感,進而準確無誤地解答好高考詩歌鑒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