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圖書館 廣東佛山 528000)
·工作研究·
移動學習時代信息檢索教育資源的開發研究
張紅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圖書館廣東佛山528000)
〔摘要〕移動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智能化終端設備的廣泛應用,人類跨入了移動學習時代,移動學習在高校迅速興起。文章分析了移動學習模式及其對信息檢索教學資源的要求,指出了傳統信息檢索教育資源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移動學習模式的信息檢索教學資源開發策略。
〔關鍵詞〕移動學習信息檢索教學資源
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化終端設備的出現將高校帶入移動學習時代,從而催生了移動學習模式。工信部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3月,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8.2億,而手機上網用戶占了96%,3G手機在高校基本普及,智能手機在高校占的比重已超過90%。[1]在校大學生主要是90后,也可說是Google一代,他們熱衷于接受新事物,擅長使用新技術,他們對計算機相當熟悉,比較依賴搜索引擎,高性能嵌入式處理器,大尺寸高分辨率彩屏智能手機已成為他們的首選。技術和設備的發展,為移動學習在高校的興起奠定了硬件基礎。高校學生利用零散時間進行移動學習逐步形成習慣,他們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學習自己需要加強的知識單元,實現隨時隨地移動學習的愿望,這種靈活利用零散時間有效的學習方式,非常契合高校學生的彈性學習特點,高校學生的生活實態為移動學習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然而,移動學習是基于資源的學習,教育資源的優劣決定移動學習效果,未來移動學習發展面臨的挑戰將不再是硬件技術,而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目前移動學習缺乏教學設計,教育資源未能體現移動學習特征,教育資源還不具備很好的知識建構性、互動性和情境化,所以,如何開發優質教育資源已成為教育界的研究重點。
教育和學習形態基于移動終端設備的出現和高校學生的生活實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移動的。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會委員會定義移動學習的內涵是:“移動學習是指依托目前比較成熟的無線移動網絡、國際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學生和教師通過利用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無線設備來更為方便靈活地實現交互式教學活動,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交流。”[2]移動學習是一種基于新載體、新交互界面的不固定學習模式,依據目前移動通信協議的形式,移動學習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① 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學習者使用移動終端設備,通過無線移動網絡與互聯網之間的通信,利用短消息將操作命令發送給教學服務器,教學服務器根據收到的命令執行相應的操作,完成教學活動。② 基于在線的移動學習。學習者運用手機終端,通過運營商的網關接入互聯網,訪問存儲多媒體學習資源的教學服務器,從而實現對教育資源的搜索和學習。③ 基于離線的移動學習。由于受網速和上網費用因素的制約,在線學習不能完全得以實現,運用離線的形式進行移動學習的情況還普遍存在,學習者將教學資源下載到自己的移動設備終端,實現不受時空約束的個性化學習。
學習模式的改變對教育資源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動學習呼喚與其相適應的教育資源,信息檢索教學資源的設計要引導學習者自己對知識的建構;為滿足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范式,要呈現教學活動的交互性;為適合移動學習,內容要符合情境教學理論;針對移動學習者,內容設計要簡明精細。首先,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要使學習者認識到知識的復雜性,滿足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增強知識的遷移能力。其次,實現學習者與資源的互動,學習者與教師的互動,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互動,學習者建立討論小組,在交流過程中教師給學習者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供互動式在線學習。第三,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要提供逼真的情境活動,反映信息檢索知識在真實場景中的運用方式,提供對課題檢索過程觀察與模擬的機會。第四,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要考慮到移動學習時間、地點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因素,內容要精細,重點要突出,充分保證移動學習效果。
信息檢索教育資源是指為掌握信息檢索的知識而設計的學習材料。移動學習是基于資源的學習,學習者通過獲取教育資源掌握知識,在移動終端設備成為移動學習最佳支持工具的同時,教育資源將成為影響移動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因為即便移動終端設備有再多的優勢,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移動教學資源,那么也不能為學習者提供很好的學習需求。從移動學習面世之日起,傳統信息檢索教育資源就陷入了諸多不適的困境。
3.1教育資源缺乏多維性
傳統信息檢索教育資源的組織,習慣于先介紹有關信息檢索的基礎知識,包括概念、原理、規則等,再介紹基礎知識的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各類文獻信息的檢索。但是,傳統的信息檢索教育資源在設計過程中忽視了知識應用的每一個檢索范例都會同時涉及多個概念,每個應用的概念都存在其自身的復雜性,同時這些概念之間還有著相互聯系性。而且也沒注意到檢索范例的復雜性,每個檢索范例所應用概念的數量、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不盡雷同。因此,只靠抽取單一的知識加以運用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是要將多個概念、原理在具體的情境中共同作用才能得以實現。所以,新型的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要求從多角度組織教學內容,多維度表征知識,為學習者提供認知交叉性的學習環境。
3.2教育資源缺乏交互性
移動學習模式明顯地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學習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交互式學習。傳統學習未能體現“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未能把學習者置于學習活動中心的地位,導致信息檢索教育資源缺失協作式或團隊式的交互學習設計。例如制作的信息檢索教學幻燈片,雖然圖片、網頁、文字可以添加到幻燈片中,但不能交互,不能逼真演示。實際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是獨立性和相互依賴性的統一,學習不僅僅發生在個體層次上,它同時還具備社會特征。因此,新型的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要考慮“為學習者創造協作交流的環境,并鼓勵他們參與討論交流,以達到獲取知識目的”[3]的要求。
3.3教育資源缺乏情境性
“教學應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問題解決,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構建,而不是信息的傳遞與接受。”[4]傳統的信息檢索教育資源無外乎三個主要部分的教學內容:文獻,即信息檢索基礎理論;檢索,即中外文檢索系統和傳統工具書介紹;利用,即文獻信息的利用。但在文獻部分,教學設計并沒有將教學內容嵌入相關的真實場景之中,而是慣于抽象地講授一個孤立的概念如何被利用,這種教學內容的刻板結構只適合學習者通過記憶被動接受知識的機械學習,不利于克服概念的抽象性,也無助于對復雜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所以新型的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要求盡可能地為學習內容設計多元化的背景,引導學習者基于真實情境多角度理解概念,提供對新知識構建的環境。
由于傳統的信息檢索教育資源難于滿足移動學習的需求,基于移動學習模式的信息檢索教學資源開發就顯得尤為迫切。新型信息檢索教育資源并不是簡單的毫無教學設計的書本搬家,而是教師在遵循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移動課程設計結果,作為影響移動學習效果的教學資源開發策略研究,離不開起引導作用的學習理論作指導。
4.1基于認知靈活性理論的多維性設計
認知靈活性理論指出:“學習者通過多種方式同時建構自己的知識,以便在情境發生根本變化的時候能做出適宜的反應。”[5]
學習者在學習復雜知識時只有通過多角度的表現形式才可以達到對知識意義的建構,對知識透徹的理解。認知靈活性理論為基于移動學習的教育資源設計提供了最好的理論模型,運用該理論使用超文本可以交叉式表達知識和設計概念與案例多重關聯的教學序列,這一點和移動學習終端所固有的特征非常符合。移動學習模式的信息檢索教學應基于問題的解決,強調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新知識的建構,絕不是抽象概念、接受知識和簡單記憶。認知靈活性理論要求移動學習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能夠反復重組教學序列,多角度表征知識,全方位揭示知識相互的關聯性。例如,在組織“索引”這部分教學內容時,除了告知學習者“索引”這個概念的含義外,重要的是要將這個概念置于相關的學習背景中,選取有教學意義的索引案例,呈現索引基本要素,動態鏈接與其有關聯性的書目、文摘、信息檢索工具排檢法等概念。這種樹型組織知識的設計,學習者可以交叉學習概念,掌握概念間的復雜關系,通過一組有關聯的概念,透徹理解單個概念的知識意義以及在不同實例中的靈活運用,達到建構新知識的目的。同時,還應該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創建知識序列的編輯工具,方便學習者組織自己的學習資料。
4.2基于活動學習理論的交互化設計
活動學習,也稱“協作學習”,即以問題為中心組成學習團隊,在外部專家與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下,以小組的形式,通過設定共同的學習目標,主動學習,分享經驗,協作互助。[6]
活動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和活動是完全相互作用和彼此依賴的,學習不是傳輸的過程,也不是接受的過程,學習需要有意圖、積極的、自覺的、建構的實踐,包括互動的意圖、行動、反思活動。[7]移動學習是一種交互界面的學習模式,為了充分發揮移動學習的優勢和優化移動學習的效果,超強的交流互動功能應是移動學習教育資源的特征。因此,在進行信息檢索教學資源設計時,依據活動學習理論,為學習者營造協作交流的環境,讓學習者感受到情感關懷,提升學習者攝取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學習者學習知識的阻力,提高學習動力和學習效率,對學習進行有效的形成性評價。如學習者與資源的互動:提高學習成績培養學習愛好;學習者與學習者互動:激發學習熱情分享學習成果;學習者與教師互動:破解學習難題拓展學習領域。移動學習背景下的信息檢索教育資源要充分體現其互動性,例如利用MSN(即時消息軟件)和QQ(即時通信軟件)等交流工具,提供能讓學習者之間分享信息檢索學習經驗與提問的答疑平臺;利用博客Blog將教學心得呈現給學習者,甚至就教學過程中學習者高度關注的問題談個人思想;利用WiKi(多人協作寫作系統)閱讀編輯一體化特征,構建教師和學習者社群,學習者只要遵循技術規范就可以創建和修改學習資源,以同教師平等的身份參與共建共享信息檢索教學資源;設計基于視頻的嵌入式信息檢索基礎知識測試和檢索課題單元測試的學習過程反饋。總之,信息檢索教學資源設計時要充分滿足討論式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的要求。
4.3基于情境認知學習理論的情境化設計
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在有意義的實際情境中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才能真正的促使知識建構,才可以真正幫助學習者獵取知識。“知識是基于社會情境的一種活動,而不是一個抽象具體的對象;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交互過程中建構的一種交互狀態,不是事實;知識是人類協調一系列行為,去適應動態變化發展的環境的一種能力。”[8]學習要在一定的情景或環境中發生才更有效。
融入情境的學習是學習者進行有意義、有目的學習的重要途徑,知識的本質只有在其實際運用場景中才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傳統的信息檢索教學資源由于以文字為主,給學習者營造的是主觀情景的想象認知,忽略了學習者個性化想象體驗,削弱了知識與實踐情境的內聯性,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很難正確遷移到具體問題的解決,或者只能解決教材上的抽象問題,而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9]所以,移動學習信息檢索教學資源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意圖,靈活設計視頻的表現形式。例如在設計“中外文檢索系統和傳統工具書介紹”這部分教學內容時,其中“中外文檢索系統介紹”部分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模擬學習情境,利用“推”鏡頭清楚拍攝數據庫的檢索界面、檢索策略、檢索步驟,進行直觀教學。講授“傳統工具書介紹”的教學內容時,是經過“信息檢索基礎理論”的系統學習之后,為了多角度提供涵蓋不同學科的檢索課題,實現在檢索案例中的知識建構,應考慮以問題情境設計教學資源,將學習問題以自然有效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利用真實外景拍攝學習者走進圖書館、情報機構、企事業單位,進行課題調研的經過;利用動畫模擬演示工具書選取、檢索方法確定、檢索結果生成的全過程。總之,盡可能地促進知識向真實社會情境轉化,以提高學習者適應動態變化發展的環境的能力。
4.4基于非正式學習理論的碎片化設計
非正式學習理論是指利用生活中閑暇時間和地點,通過非教學性質的社會交往來傳遞和滲透知識,由學習者自我發起、自我調控和自我負責的學習。[10]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Stones,J.曾指出,在大學學習階段,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有50%以上是來源于同學,而并非來源于課堂。可見,正規學習不再構成學習的主體,非正式學習將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而以非正式學習理論為基礎的移動學習教學資源應呈現碎片化特征,由于移動學習基本上都是在閑暇時間發生的,而且學習地點不固定,其存在比較大的不連續性和隨意性,為了避免因學習環境和學習地點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影響,有利于隨機斷點續學,持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習者處于干擾環境中的學習效果,應精心提煉出信息檢索的教學重點、要點和難點,降低知識負荷。
4.5基于微型學習理論的短文本化設計
微型學習理論是指以文本、音視頻、動畫的微媒體和短小知識組塊的微內容來呈現學習內容并組織學習活動。
移動設備終端形狀小,重量輕的便攜性優勢必定會引發其他弊端,如屏幕小,電池續航能力短,因此,移動學習資源應充分體現短文本特征。信息檢索教學資源的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移動設備終端有限的內存和CPU處理速度,以及小尺寸顯示屏幕,學習者不適宜長時間使用等不盡人意的方面。“信息檢索基礎知識”這部分教學資源以講授概念、定義、原理等文字性內容為主,基于微型學習理論,文字內容設計應是短小精悍,簡明扼要,直接醒目的微型單元文檔,圖片盡可能“使用矢量圖形和小數據量的位圖圖像”,避免移動設備終端的缺陷,適應學習者零散、分塊時間的學習狀態。
(來稿時間:2014年12月)
參考文獻:
1.胡倫,戴繼臨.移動圖書館支持下的高校學生移動學習模式研究.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3(3):101-104
2-6,8.王建華,李晶 ,張瓏. 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4,43,50,46,44,43
7.黃榮懷,Jyri Salomaa.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9.馬庚明.支持情境認知的移動學習課程設計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0
10.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電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分類號〕G254
〔作者簡介〕張紅(1962-),女,研究生,研究館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圖書館館長,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earch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Mobile Learning Era
Zhang Hong
( Foshan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 〕With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hanging quickly and the extensive use of intelligent terminal device, people entered the mobile learning era and mobile learning is in the making in universities. Mobile learning pattern and its requirements in information search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ve been studie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search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ased on mobile learning pattern.
〔Keyw ords 〕Mobile learningInformation searchEducational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