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巧云
近幾年,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持續深入,高中英語教學也隨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其中,情感態度是首次被列入《英語課程標準》的重要教學內容。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及“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學理念,將人文素養培養貫穿于整個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本文擬就人文素養的內涵進行簡要分析,研究和探討加強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策略措施,以期更好地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所謂人文素養,指的是人們在人文思想、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方法等方面所能夠達到的程度或具備的綜合品質。它對人們的情感、心智、態度以及“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方面均有著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吳長宏2010)。
目前,應新課改的要求,我國許多高中已經將人文素養作為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人文素養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保護自然,崇尚科學,追求真理。例如,在“非洲冒險之旅”一課的教學中,文章為學生講述了Mount Kilimanjaro(乞力馬扎羅山)、the River Nile(尼羅河)、the Sahara Desert(撒哈拉沙漠)、Lake Victoria(維多利亞湖)以及Kenya(肯尼亞)的野生動物,這些不一樣的非洲風情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以及生態科學的熱愛。同時,在“making a travel leaflet”模塊中,“covered with snow,tower over the land.Lakes,surrounded by vast grasslands,look like jewels.Sheep,cows and horses feed freely on the green grass and the forests are the home to lots of birds and animals”等眾多描寫香格里拉的優美詞句,洗滌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樹立了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觀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關愛生命,熱愛生活、樂于助人。例如,在School Life一課中,以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 like為題,讓學生思考和暢談心目中的高中生活,并同初中生活進行對比,從而讓學生以英語為溝通工具,加強彼此之間的思想和心靈交流,達到人文素養滲透的效果(肖瓊 2015)。
3.遵紀守法,關心時政,了解歷史。例如,通過 Teresa、Beethoven以及 Zhang Heng等歷史名人的典范事跡,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奮斗榜樣,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們的奉獻精神(肖洪梅 2012)。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中雖然將人文素養加入英語教學中,但由于認識、經驗等方面的不足,教學應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采用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提高人文素養培養教學的水平和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時,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好示范,因此,必須要提高和強化自身的人文知識和道德修養,不斷積累自身的經驗、感悟等,從而更好地挖掘和探索英語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并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一課中,英語教師要首先對文中的主題思想(即保護瀕危野生動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就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保護野生動物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展開思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念(李天欣2014)。包括宏觀上的“build more nature reserves,punish the people who kill them,do more researches on the endangered animals”以及微觀上的“not to buy the clothes or furniture made of wool”等,從而讓學生真正意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樹立環保意識。
在目前所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關于歷史、人文、自然等方面的文章,而教師在進行這些課文的教學時,可以在講解英語詞匯、語法的基礎上,對文中提及的文化背景、歷史知識以及語言信息等進行擴展介紹,這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加深學生對英語詞匯、語法的印象和理解,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講述《辛德勒的名單》一課時,可以為學生講解二戰時期集中營以及猶太人的相關情況,并讓學生就文章中表現的“人性”進行探討和理解。在Travel Journal一課中,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湄公河的相關地理地質、風土人情以及旅游視頻資料等,用英語對湄公河的魅力進行描述(The river is a giver of life.More kinds of fish can be found in it than any other river in the world except the Amazon.These fish provide the basic food more than 60 million people.The river also irrigates tens of thousands of rice paddies and orchards and it home to dozens of endangered animals),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對自然景觀以及人文風情的熱愛。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實行,高中英語教材在內容上也作了諸多的調整,所選文章更加具有時代氣息,貼近當前的社會生活。這就讓學生更加具有親切感和代入感,也為英語教師進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提供了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在教材內容基礎上,積極利用與之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并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討、思考和感悟,增強教材與實際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實踐中去,對學生進行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例如,在Looking Good,Feeling Good一課中,教師以“保健瘦身”為課題,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以引導和幫助其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在“Nelson-Mandela”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文中南非黑人的生活工作情況,對我國當前的一些相關社會問題(如農民工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等)進行探討,設計諸如“What problems do farmer workers have in today’s China?”“Are there people inside China who are not treated fairly?”等課題進行小組探討和辯論,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中英語教學必須結合教學大綱要求,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深入合理地開展“人文教學”,積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和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從而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完成高中英語教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