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君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合格勞動者(陳立新 2008)。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人才技術能力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技術服務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的要求也隨之不斷提升。然而,在積極打造特色高職院校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備受關注,比如設備的更新速度慢、管理理念落后、專業建設的方向不明確等。其中,尤為突出的問題是學校學風問題。高職院校的學風歷來都被認為不如本科院校,原因主要在于學生的學習熱情低,素質不高,自我約束力差,以及缺乏學習的自信心。在高職院校出現考試作弊、校園戀愛、迷戀網絡游戲的現象更為嚴重。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過分注重知識培養,而相對缺乏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會直接影響學生素質的提升、學習效率的提高,并最終導致高職教育無法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
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是指影響、制約、阻礙學生積極主動和持久有效地學習知識、訓練創造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一種心理狀態,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誤會”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王慧琴2006)。
學生學習心理障礙常見的表現形式有:
被動學習心理也可以理解為對教師的過分依賴。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會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缺少主動性和創新性:一是指望教師將所有的知識模板化,學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說的去學;二是只學習教師在課上指出的重點,考試會考到的內容,最后演變成學習即為了應付考試。
學生過于在意自己的成績,或者希望在學習中有捷徑可走。這往往是學生學習習慣差而基礎不扎實的表現。這樣的學生更希望不勞而獲,在學習上態度消極、懶惰,導致一直以來學習成績很差,最后形成惡性循環。從另一個角度也不難看出,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往往存在僥幸心理,“不努力—失敗—更不努力”的怪圈使得他們最后對待學習出現心理畸形。
學習上的墨守成規是由思維定勢演變而來的。這些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受教師教學方法的影響很深,這也是“灌輸式”教學所帶來的弊端。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自主創新,認為別人所有的成功經驗都適合自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機械化、程序化、規律化的思維模式。在一直以來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教師固定的教學流程的影響,學生形成一個機械化、程序化、規律化、意向化的思考和解答問題的模式。在解決問題時,學習經驗的積累需要有助于學生按照一些約定俗成的方式便捷地解決問題;但是過度地依賴經驗,以至于變成思維定勢是不可取的,這不但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行為,還影響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重結果而輕過程是對學習過程的本末倒置。從學生角度來看,注重結果使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傾向于對答案、比成績,卻很少探討造成結果的原因,深層次和創造性地去總結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以至于更難見有思維變式、問題變式。
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其他許多心理問題,比如恐懼自卑、內向封閉、排斥等。若對學生所持心理問題不能給予重視和正確對待,將會對學生學習和將來的工作、生活產生巨大的消極作用。
在當今高職教育中,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障礙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教育者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心理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不斷創新教學理念,使教學內容更吸引學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在課堂內外嘗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學會自主地學、開心地學、有效率地學。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心,就會希望有奇跡發生,并對一些不切實際的結果產生幻想,把希望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實現的想法上,來幫助他們遠離困境,擺脫現實中所背負的包袱。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重拾信心,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實施:
1.轉變觀念,忽視“以分數論英雄,以考試論成敗”的評價觀,加大深化高職教育評價理念的改革,尤其是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正因為有這種體系的存在,使得大部分高職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應該在傳統“知識至上”的教學體系基礎上進行創新,改變對學生考核的方式,使學生更享受學習的過程;嘗試以職業目標為導向,個人能力為基石,因材施教,鼓勵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功,在成功的喜悅中重拾信心,不斷進步。
2.在高職院校課程中,開設“心理輔導課程”,使學生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保證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需要咨詢時,能夠獲得一定的引導。合理的心理教育和引導不僅可以增強高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助于高職學生在挫折中重建自信心。
3.教師應學會關愛學生,與學生保持心靈上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耐心教導。同時,通過對學生家庭環境、人際關系、性格差異等因素的了解,給予不同情況學生正確的對待,為學生學習創造最合適的環境。
1.重基礎:教師要對大綱和教材認真鉆研,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高職院校的教學要求為指針,在教學中突出重點和難點;不應讓學生的熱情和時間消耗在沒有意義的純知識學習環節上,而是弄明白自己所學內容的整體架構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作用。
2.重實際:教師要對自己所教的學生有深入的了解,通過了解,知道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學習能力和方法等;教師教學內容應該更貼近生活實際,能結合學生將來的工作、生活等;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體驗知識的實用性,突出高職學校要求知識實用、夠用、能用的特點。
3.重過程:培養學生追尋知識獲得的規律的習慣,注重認知的規律性特點,擺脫傳統的生搬硬套。一是要讓學生明白問題產生的過程;二是要讓學生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更替過程;三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自主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4.重方法:教師應不斷鉆研教學方法,做到不僅要讓學生容易理解,也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動手操練來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陳立新 2009)。
“心病還需心藥治”,要想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需從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著手。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正處于逐漸成熟的過渡期,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正在慢慢成型,教師不應該用命令式、訓斥式的方法來解決高職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應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耐心溝通,給予他們尊重和關愛。只有這樣,才能夠贏得學生的信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心理。
總之,學生所存在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問題對學生學習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同的。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學會因材施教,要能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注重知識教育的同時,及時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變化,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引導,預防他們不良心理情緒的累積,讓其對學習建立自信心,并享受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