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麗
高校英語專業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鞠麗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快速提升,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基于此,高校也開始重新審視英語人才的培養。學習英語是為了交流,高校需要培養的是英語實踐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選擇新的教學方式,注重英語語言的實用性,不斷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掌握程度,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英語專業;文化教學;問題與對策
我國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一直停留在對語言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上,學生很難有輕松的學習心態,甚至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很多高校在英語教學方面注重詞匯量的積累、句子的使用,有些學校比較注重實踐,注重鍛煉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但是他們共同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對英語文化的教學。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文化學習和英語知識學習之間存在的緊密關系,如果沒有文化教育的支持,教學就會顯得過于僵硬,缺少活力,隨意性大,很難提升學生英語的真實運用能力,很難讓學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使用英語。因此,筆者通過對高校英語專業文化教學現狀的分析,以期對英語教學效率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文化教學沒有明確的目標
我國很多高校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在教學中占有同等的地位,在教學大綱中很少提及文化教學,沒有對文化教學進行合理的定位。我國高校的教學大綱中僅僅提出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是沒有對文化具體目標和具體元素進行解釋,文化教學目標在教學大綱中沒有顯現,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只能按照現有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而英語文化部分一直處于無章可循的學習狀態(陳莉 2013)。
(二)文化教學與文化知識混為一談
很多英語專家對英語文化教學做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注重風土人情和價值觀念的講解,對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進行滲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中國語言詞匯和英語語言詞匯進行差異性對比,體現英語內涵;最后,對非語言形式的差異性講解,例如,手勢語言、面部表情等。但是,在我國現階段的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往往還只是文化知識的教學。文化知識和文化教學不同,知識多傾向于一種事實性的、書本的描述,但是文化是一個國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文化情懷和風土人情。學習當地文化有利于對文化知識進行更好的理解,更有利于在實際中的應用。例如,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打招呼的方式往往以天氣為話語開端,但是中國卻不同,這是由一個地區的文化所決定的(邢丹 2012)。
(三)文化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國英語教育一直存在教師枯燥地講解知識的問題,沒有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英語課堂上,學生一般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沒有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也沒有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這將導致在英語的實際交流與使用過程中不能恰當地運用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裝飾自己的語句。教師對學生主體的忽視會直接影響英語文化教學的效果,特別是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其基本的思維習慣已經形成,若要改變非常困難,所以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才能更加自主地學習英語,需要教師對英語文化進行教導才能促進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力度。
(一)完善教學大綱
英語教學大綱缺少對文化教學的重視,必須完善英語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應該把英語文化羅列出來,教師在課程設計和課程教學選擇上就能夠依照大綱目標進行文化內容設置,讓文化教學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呂芳 2014)。
(二)調整課程設置
在英語文化教學的課程設置方面,教師需要進行重新研究。雖然在現階段的高校英語專業設有英語文化課程的教學,但是學生往往不夠重視,對課程知識缺少興趣和思考。學生經常在課前缺少預習,課中隨意聽講,課后不再復習,所以英語文化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一定的環境來支持。另外,隨著英語專業四級和八級考試的改革,試卷中的常識題越來越少,導致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更加漠視。例如,英語課程中關于文化的內容比較復雜,在日常英語交流中很難用到,考試也很少涉及,學生在主觀和客觀上對英語文化的學習失去了興趣。針對這種問題教師需要對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分析,按照以下思路對英語課堂進行調整。首先,改變傳統較為細致的英語課程設計。例如,將英語文化課程和英語考試、英語應用聯系起來,并且使用多媒體技術將課堂變成同聲傳譯課或者利用游戲視頻引起學生的關注;其次,組織學生參加英語選修課,通過選修課程的講解,更多地了解關于文化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能獲取額外的學分;最后,教師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不要逐詞逐句地進行分析,而要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寫作題并將英語文化滲透其中。這種課程設置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
(三)選擇合適的教材
目前的高校教材都偏向英語語言教學,對文化內容的涉及比較少。但是按照現階段的發展狀況和英語學習要求來看,好的教材應該是集合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于一體的,二者在教材中的比重應該相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挖掘課本中所蘊含的英語文化因素,然后將這些因素教授給學生。文化因素在教材中可以分成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顯性文化就是一些帶有明顯的語言習慣或者獨特文化形象的內容;隱性文化就是對社會背景和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需要教師進行挖掘的內容。
(一)利用文學教學,促進文化背景滲透
文學中包含多種文化,文學課程的講解可以作為文化導入的一種途徑。文學課本會包含文化背景、文化情懷等,并且文學還具有一定的戲劇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文學教學也包含語言教學,學生在陶冶文化情懷時,還能掌握語言的運用。由于語言、文字、文化三者不可分離地集合在文學作品中,所以利用文學教學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比較教學,注意文化背景來源
在英語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文化背景的知識滲透。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文化知識。若單獨對文化進行教學,那么這種教學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文化進行應用,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將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別和相似,通過比較記憶,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文化知識。
英語教學需要全面提升文化知識,讓學生在應用過程中更加全面地把握西方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從而避免英語交流中的一些文化錯誤。英語教學不僅包含語言教學,而且包含文化教學。國內各高校必須重視英語文化教學,提升其在課本中的比重,增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引用文獻
陳莉.2013.論文化背景知識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意義[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6):202-203.
呂芳.2014.高校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課程“模塊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當代教育科學,(13):20-22.
邢丹.2012.高校英語文化教學探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16-19.
作者信息:430223,湖北 武漢,武昌理工學院文法與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