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鷹
(河南省圖書館,河南鄭州 450052)
?
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數字化探討
胡海鷹
(河南省圖書館,河南鄭州 450052)
大數據;地方文獻;數字化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數字化的意義,從而有利于文獻保護,有利于滿足用戶需求,有利于發揮地方文獻的價值等。其次從選題策略、共建策略以及多形式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的策略。
1.1 有利于文獻的保護
在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數字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地方文獻的損壞或者遺失。由于在地方文獻中,有些資料的價值比較高,用做反復查詢與使用,這就可能導致它們非常容易受到磨損或者導致殘缺不全,甚至丟失,這種損失是非常大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束之高閣,把文獻藏而不用。數字化信息對貯存、傳輸以及檢索等非常有利,能夠很好地解決文獻收藏與利用之間的矛盾。這樣不但能夠保存好原來珍貴的原件,還能讓數字化的信息被更多的人共享,從而實現地方文獻的保存和利用。
1.2 有利于滿足用戶的需求
地方文獻的數據資源每天都在增加,各個地區的文獻數字資源總量是一個龐大的數據集。圖書館必須根據用戶的服務信息等數據做出相應的服務策略轉變,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與潛在價值的挖掘顯得尤為重要。地方文獻數字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準確、快速地為用戶提供相應的文獻信息。因此,利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能夠在比較廣的范圍內,讓更多的用戶來進行地方文獻資源共享,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把地方文獻利用數字化的形式保存下來,用戶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訪問,為地方文獻的利用提供方便,滿足公眾的使用需求,提高了公眾獲取有效信息的速度。
1.3 有利于發揮地方文獻的價值
在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化的開發導致了其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地方文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地域性,導致其價值也變得獨特起來,能夠為地方資源的開發提供非常豐富的歷史資料。地方文獻數字化對于本地區的宣傳有著很大的作用,能夠提高地域的知名度,還能進一步弘揚地方文化。同時,地方文獻數字化對當地經濟建設的作用也十分明顯,如旅游業的發展、地方的招商引資等。地方文獻數字化滿足了公眾對于鄉土信息的需求,還能通過網絡把地域信息傳播出去,促進地域經濟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促進。
1.4 有利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在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資源利用和共享,把具備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轉換,進而開發成有地方特色的數據庫,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我國文化部門牽頭建設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就是一個有效的平臺,這個平臺能夠實現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享。這個工程主要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方式,把前人積淀的文化資源精華進行數字化的加工,之后進行信息整合,建設成為網絡上中華文化信息網絡的中心,通過省、市、縣等文化信息資源網絡等傳輸系統,最大化地實現優秀的資源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共享,還要依托各個地區的公共圖書館的館藏來形成充裕的資源。而獨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獻是進行共享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數字化地方文獻的網絡中心,通過建立相應的專題資源,從而實現最大范圍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1.5 是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
大數據的發展催生了數字圖書館的出現,以此來彌補傳統圖書館的不足之處。相對于傳統圖書館,大數據趨勢下的數字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更為人性化,它打破了地域之間的限制,實現了信息的共享,也就是說,數字圖書館充分利用了大數據趨勢下的優勢,大力開發和發展了資源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就大數據目前的技術性而言,為用戶提供的服務主要涉及定題跟蹤服務、網上專題信息服務、個性化鏈接、聯機檢索、光盤檢索以及目錄查詢等。可以說,大數據趨勢下的數字圖書館基本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群的需求,是目前圖書館服務業的主流模式。地方文獻數字化為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了內容。假如我國各個地區的圖書館都能夠把館藏中具備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成為專題數據庫,而且通過這些數字圖書館來進行網絡服務的提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要把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當做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點內容,在技術服務的指導中,有必要加強核心技術的開發以及電子商務的結合,制定出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圖書館服務機制,同時考慮數字科研、教育理念以及政務的結合。在發揮資源服務功能的同時,集成信息資源與信息系統。
2.1 選題策略
在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數字化要考慮到對資源建設是否有利、使用效益如何以及是不是符合標準化的要求,對管理是不是有利等。假如在進行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時候不加以選擇,就會造成各個單位之間的重復建設,還造成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費。地方文獻數字化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有利于提高去存功能、有利于文獻保護、方便館藏等。對于地方文獻數字化的對象來說,在選擇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因素有文獻的主要價值、用戶的需求、知識產權以及文獻的技術可行性等。所以,地方文獻數字化在進行選題的時候要按照實際狀況作為出發點,選擇那些影響比較大、題材獨特、人文資源和文化底蘊豐富的文獻資源。當前,還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開發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是一種社會記憶,也是人類知識的類型之一,作為保存人類文化的機構之一,圖書館也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開發利用。
2.2 共建策略
在大數據背景下,由于地方文獻的分布載體和所有者都不相同,這對于地方文獻的管理非常不利。在公共圖書館中,其收藏地方文獻的歷史比較長,積累的地方文獻也比較多。除了圖書館,像地方志辦公室、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也在開展地方文獻工作,或者是保存了很多地方文獻資源。由于地方文獻在不同的部門分散保存,其保存目的也不同,文獻揭示的手段與保存方式都不相同,給地方文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之處。要進一步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共享,就需要強化各個機構的合作,進行整體規劃協調。總之,地方文獻數字化屬于一項相對比較系統的工程,不管是項目規劃還是以后的實施都需要相互合作與協調。只有集合了各個方面的資源,才能進一步提高地方文獻開發利用的效益。
2.3 多形式策略
2.3.1 建設地方文獻數目數據庫。這是大數據背景下,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系統的重要基礎,主要是對原始信息在形式和內容方面的控制,能夠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滿足用戶信息檢索的需求。而數目數據庫也是地方文獻館際互借、進行資源共享的一個重要前提。文獻數據庫是數目數據庫的類型之一,能夠從深層次揭示地方文獻資料的內容,讓用戶更全面地了解地方文獻。
2.3.2 建設地方文獻全文數據庫。這種數據庫模式能夠更加直觀、有效地揭示文獻的全部內容,這樣能夠滿足用戶對于文獻資源的一些深層次的需求。比如,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資源開發就采用數字圖書館的方式對以前的方志資源進行整理和加工,這樣有利于資源的保存和傳播,進一步開發中華特色文化,為推動數字資源建設服務。
2.3.3 建設地方文獻多媒體數據庫。縱觀地方文獻,不但包含有印刷型的書籍,還有一些照片、錄音以及錄像、光盤等,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這些資料進行數字化轉換、編輯,進而建設成為地方文獻多媒體數據庫。把地方文獻中的聲像資料等轉化為電腦可識別的數字資料,最后在計算機網絡服務器中存儲,建立相應的多媒體數據庫,進行網絡檢索和利用。2.4 組織策略
根據上文所述,地方文獻的地方性特征明顯,一般文獻的揭示組織方法不太適用地方文獻。所以,要積極探索出相應的數字化組織方法來適應地方文獻的開發。比如,在給地方文獻進行分類的時候,要加注相應的標識。地方文獻具備很強的地方特色,決定了在主題表的引用中,一些地方性的詞語未必是標準的主題詞語。所以,要注重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主題詞語,把本地區的主題詞表確立好,進而做好地方文獻的標引事項。在網絡環境下,要積極整合各種跟地方文獻相關的資源,采用超媒體、超文本等方式依據數據庫的方式儲存,用開放式的鏈接方式聯系不同載體的地方文獻,整合多媒體資源,給用戶提供服務。
2.5 網絡化開發策略
大數據時代是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伴隨著網絡的普及程度越來越深,區域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開始不斷涌現關于地方經濟、歷史和社會發展的信息,這就給地方文獻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渠道。當今地方文獻數字化工作的一個內容就是收集、加工網絡信息,建設網絡地方信息資源的主要方式包括:①建立具備地方特色的網站導航。②進一步篩選網絡地方文獻,建立相應的專題數據庫。依據當地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對網絡信息進行有目的的篩選、分類,再進行組織,來彌補圖書館館藏的不足。③對網絡地方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相應的地方文獻網絡門戶。
綜上所述,伴隨著網絡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在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有利于文獻保護,有利于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有利于發揮地方文獻的價值,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所以,要注重大數據背景下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策略,從而進一步滿足用戶的需求。
[1] 趙小娟.網絡環境下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建設[J].圖書館學研究,2013(2).
[2] 姚宏偉.地方文獻數字化及在我館實踐的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2013(12).
[3] 黃曉斌.大數據時代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建設策略[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8).
[4] 張偉云.西部民族地區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研究——以“貴州省情(地方志)全文數據庫”建設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2(15).
(編校:崔 萌)
2014-08-28
胡海鷹(1965—),河南省圖書館館員。
G250
A
1003-1588(2015)05-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