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良
(黃淮學院圖書館,河南駐馬店 463000)
?
圖書館館藏地方志文獻的版權問題研究
陳 良
(黃淮學院圖書館,河南駐馬店 463000)
圖書館;地方志;開發利用;版權
按照我國現行法規的規定,地方志是具有職務作品屬性的版權客體,圖書館對地方志進行數字化復制、局域網傳播、廣域網傳播以及增值性開發利用受到相關版權法規的約束。圖書館的版權管理策略包括:厘清圖書館涉及的版權法律關系、鑒別地方志和相關信息產品的可版權保護性、多途徑開展授權活動、充分利用合同的版權管理功能、重視與加強版權管理制度建設等。
地方志是以行政區劃為范圍,記載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的綜合性資料總編[1]。我國自隋唐確立史志館修制度以來,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囊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工業、農業、軍事等領域的數量龐大、類型多樣的地方志文獻資源體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地方志的重要價值和功能日漸得到認識與重視,對其進行數字化開發利用的趨勢凸顯。圖書館不僅是地方志的重要收藏單位,而且是地方志數字化開發利用的最主要倡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2]。由于許多地方志是版權保護的對象,因此圖書館對地方志的數字化開發利用必然受到版權問題的困擾。圖書館應從地方志的版權特征出發,建立健全版權管理策略。
1.1 學術爭論與判例
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司法實踐中,對地方志的版權性質和版權歸屬問題,都有不同的認識、觀點和判例。有學者認為:就整體版權而言,地方志是法人作品,是法人或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意志創作,由法人承擔責任的作品[3]。如在李德余和北京昌平區人民政府侵犯署名權糾紛案中,原告李德余認為《昌平縣志》是職務作品,署名權應歸其享有;而被告昌平區政府辯稱《昌平縣志》是法人作品,原告不享有任何版權。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一審、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二審中都支持了被告的意見[4]。又比如在張延華訴臨猗縣縣志編纂委員會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原告張延華認為被告臨猗縣縣志編纂委員會侵犯了其《臨猗縣志》一書中部分內容的版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權、糾正錯誤、公開道歉,賠償損失。被告臨猗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則認為,《臨猗縣志》是眾人智慧的結晶,版權屬于被告所有,與個人權利無涉,不存在侵犯版權的問題。運城中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臨猗縣志》的整體版權歸被告所有,原告對其創作的部分享有署名權。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臨猗縣志》是編輯作品,但編委會行使權力時不得侵犯內容作者的版權。二審法院還認為,張延華為《臨猗縣志》創作的內容既有職務性質的,又有個人性質的,對職務性質的內容只享有署名權,而對個人性質的內容享有全部版權[5]。學術觀點和案件斷決結果的差異說明地方志涉及復雜的版權主體、版權利益關系和版權歸屬問題,需要通過立法厘清廓明。
1.2 地方志的作品類型
解決地方志的版權問題首先要弄清其涉及的版權關系,為此必須明確其作品類型?!吨腥A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款至第(八)款列舉了“文字作品”“口述作品”等作品類型,在第(九)款又規定,作品包括“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屬于職務作品”。為了解決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中對地方志版權問題認識混亂的現象,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467號令”,實施《地方志工作條例》。該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用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按照《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保護,著作權由組織編纂的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人員享有署名權”[6]。
依據這項規定,地方志屬于“特殊類型職務作品”,版權關系較為清晰,即組織編纂地方志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所屬的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等享有除署名權之外的所有版權,包括財產權和精神權利中的發表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參與編纂的其他組織、團體、個人則只享有署名權。需要指出的是,參與編纂地方志的其他組織、團體、個人只能在地方志中就自己創作的部分署名,地方志的整體署名權(封面、版權頁的署名等)仍歸組織編纂的縣級以上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
2.1 公益性數字化利用
對有價值的地方志開展數字化保存,可以改善地方志的存儲條件,搶救瀕臨損毀的地方志,還可以對盜竊、火災、水浸等非常規事件起到防范作用。將地方志數字化被法律認定是一種復制行為,復制權是版權人最重要的權利,因此受到版權人專有權利的控制。按照《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七條的規定,圖書館對地方志的數字化必須符合下列條件:本館合法收藏;已經損失或者瀕臨損毀、丟失、失竊;市場上沒有該地方志流通或者有流通但是價格明顯高于正常的市場價。
圖書館將館藏地方志數字化后在本館局域網內傳播,除了應符合上述條件外,還應滿足下列要求:①地方志的傳播范圍僅限于圖書館“物理館舍”內,而非圖書館網絡可以覆蓋的范圍。②服務對象是本館注冊讀者,而非所有在館內活動的人員,即便是本館注冊讀者也不能通過網絡開展遠程訪問。③圖書館不能從傳播地方志的過程中獲取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利益。但是,如果圖書館與地方志版權人之間有約定,那么這些條件可以被突破。
在我國,圖書館非經授權地把地方志數字化后在廣域網中傳播,必須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八條、第九條的規定。該條例第八條的規定適用于九年制義務教育或者國家教育規劃,圖書館適用的限制條件包括:①作品已經發表。②作品是片斷或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單幅美術作品、攝制作品。③利用方式是制作課件。④圖書館應具有開展遠程教育的資格。⑤圖書館遠程服務的對象是注冊過的學生。⑥圖書館需要向地方志版權人支付報酬。該條例第9條適用于扶助貧困,圖書館按照此項規定使用地方志的限制條件包括:①作品已經發表。②使用的作品內容是種植養殖、防病治病、防災減災。③圖書館應提前30天公告擬使用的地方志作品名稱、版權人、擬支付報酬。④自公告日起30日內,版權人無異議的,圖書館可以遠程傳播地方志,并按公告的標準支付報酬。⑤圖書館使用地方志后,版權人有異議的,圖書館應停止遠程傳播地方志,并按公告標準向地方志版權人支付使用期間的報酬。
2.2 有償性數字化利用
地方志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引入市場機制、對地方志進行增值性開發利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如:廣西圖書館編制了《館藏廣西地方志目錄》《廣西地方史志文獻聯合目錄》《廣西文獻資料索引》等[7];湖北省圖書館開發了《湖北地方志全文數據庫》,且全庫建有全文影像資源庫、全文文本庫、地名庫、人物庫、景觀庫、事件庫、插圖庫、書目資源庫、研究資源庫等10個子庫。
圖書館開發地方志目錄、索引、文摘、全文數據庫的行為,從版權角度認識,不同于地方志的外借、閱覽,是對地方志附加了智力、時間、成本等額外因素的增值性利用。如果這些產品符合作品條件,就成為版權保護對象,版權歸圖書館所有(對地方志全文數據庫,圖書館的權利不涉及其內容)。
對于增值性的地方志信息產品,按照版權法原理,圖書館可以實行有償服務,這有利于圖書館更好地開展地方志的收集、保存、開發、利用工作。但是長期以來,受公益性和營利性紛爭問題的困擾,對地方志增值產品的無償服務占了主導地位,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圖書館地方志工作的開展。目前,一些地方志版權人已經開始同開發商合作,在地方志增值利用中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成功地跨越了版權瓶頸,實現了多方共贏。圖書館應該學習和借鑒相關做法。但要明確的是,“有償性”與公益性并不矛盾,只要圖書館把基于地方志開發利用的收入全部用于彌補成本,回饋社會,就不會有偏離公益性質之虞。
圖書館既可以是地方志的收藏、利用者,也可能是地方志創作的輔助者。所謂輔助,是指圖書館為地方志創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其他輔助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按照《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圖書館的行為不具有創作性,不能成為地方志的版權人之一。按照《地方志工作條例》第八條、第十五條的規定,即使圖書館成為地方志的版權人,也絕不是唯一的版權人,只能以職務創作的形式參與地方志的編纂,其享有的是自己創作部分的署名權,而非財產權。更確切地說,圖書館即便想對自己創作的地方志內容數字化增值利用,也要先取得負責地方志編纂的機構的許可。
3.1 界定圖書館涉及的法律關系
圖書館要想開展對地方志數字化利用的版權管理,首先要清晰界定相關的法律關系。當圖書館作為地方志創作的輔助者或收藏者時,版權關系較為明了,對地方志不能主張任何權利。當圖書館以職務創作關系成為地方志的創作者之一時,版權關系就較為復雜。盡管這種關系被認定為特殊職務創作關系最為合適,但是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出現爭議。此外,當圖書館接受負責地方志編纂機構的任務后,又以委托創作等方式將該任務委托給第三人創作時,就會在圖書館與受委托人之間形成委托創作法律關系,創作內容的版權歸屬由雙方約定。3.2 弄清相關文獻的可版權保護性
鑒別地方志的可版權保護性同樣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于超過版權保護期的地方志,圖書館在保護其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前提下,可以未經授權地進行數字化開發利用。即便是圖書館自己開發的地方志目錄、索引、文摘,以及全文數據庫也不一定都是版權客體。因為,如果目錄、索引、文摘、全文數據庫都屬于“匯編作品”,其得到保護的條件是對材料的“選擇”或“編排”體現出獨創性。雖然這有可能使最方便檢索、內容最全面、最有價值的地方志產品被排除在版權法保護的范疇之外,但是在我國現行版權法框架內的確找不到對其保護的依據。但是,對非獨創性的地方志目錄、索引、文摘、全文數據庫等,圖書館可以援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保護。
3.3 多途徑開展利用地方志的授權
圖書館要想對地方志開展超出合理使用范圍、超出法定許可限制條件的利用,只能事先取得授權。授權的路徑有多種選擇,比如直接同地方志的版權人談判、采用版權集體管理機制等。在版權保護期內的舊地方志的版權主體較為復雜,而新地方志的版權主體相對明確,即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編纂地方志工作的機構。所以,對新地方志的數字化利用,圖書館直接找負責地方志編纂工作的機構洽談就可以了。對在版權保護期內的舊地方志,如果圖書館不能找到版權人,要慎重利用。
3.4 發揮合同具有的版權管理功能
與版權人簽訂版權合同是圖書館利用地方志的重要版權管理策略。①版權屬于私權,對其利用時,合同約定優先于法定。②通過合同可以明晰圖書館與地方志版權人、第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規范各自的行為,防范糾紛的發生。③對于部分法律未明確的問題,圖書館更有必要與地方志版權人或其他主體簽訂合同。如:雖然《地方志工作條例》明確了地方志的特殊職務作品性質,但是并沒有明確配合地方志編纂而整理的目錄、索引等信息產品的版權性質和版權歸屬,而約定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辦法。
3.5 對重要的地方志進行價值評估
對重要的館藏地方志,圖書館在開發利用尤其是增值利用之前,應盡可能地開展價值評估,以作為合作談判、有償服務定價甚至侵權抗辯的依據。地方志的價值涉及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兩個方面,評估要考慮地方志的法定保護期限、內容、可利用性、研究性和價值潛力等。由于版權是一種無形財產,價值評估具有特殊性,所以圖書館最好能聘請專業的無形資產評價機構來評估。
3.6 建立和不斷完善版權管理制度
不可忽視的是,圖書館在地方志開發利用中,要注重版權保護制度建設,通過制度的剛性約束功能,可以保障各業務環節都能有堅實的版權保護基礎。主要的版權制度包括:《圖書館職務創作作品的版權管理規定》《圖書館開發利用地方志的授權規則》《圖書館網絡傳播地方志的操作規范》《圖書館版權合同簽訂規范》《地方志版權人的查找程序與方法規范》等。
[1] 倪代川,康曉丹.檔案與地方志編修的歷史考察[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0(1):48-51.
[2] 王濤,傘紅.地方志全文數據庫建設與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2(6):87-93.
[3] 康葛.地方志著作權問答[J].中國地方志,1999(3):59-60.
[4] 趙紅仕,胡海濤.單位不與個人爭名──兼評李德余訴C區政府侵犯署名權案[J].中國版權,2006(4):32-35.
[5] 張旭.一則案例引發的地方志著作權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07(5):16-17.
[6] 地方志工作條例[EB/OL].[2014-11-23].http://wwwgovcn/zwgk/2006-05/29Content294185htm.[7] 廖曉云.地方文獻書目情報服務體系的構建[J].情報探索,2010(2):127-129.
(編校:嚴 真)
2015-01-28
陳 良(1982—),黃淮學院圖書館館員。
G258.5
A
1003-1588(2015)05-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