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杲 汪 健
(吉林大學 吉林長春 130012)
社會生活決定社會意識。當今人類已進入到信息社會,信息公平是人類追求的價值目標。信息公平是公平理念在信息社會的拓展,是人類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社會信息化的過程中,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原因,信息不公平問題也成為社會發展中的顯問題,成為制約社會和諧發展的瓶頸,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解決。而公共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信息資源儲藏和傳承的重要陣地,對促進信息公平責無旁貸。因此,在信息社會里,加強公共圖書館對促進社會信息公平以及如何實現信息公平的研究,具有切實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目前,對信息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會學、政治學、圖書館學和通訊學等學科,學者們分別從各自學科角度對信息公平概念進行了界定。達成了基本的共識:信息公平是信息主體能自由平等地獲取、配置、利用和適度調劑各種信息資源的平等權利。換言之,信息缺失或匱乏、信息不對稱不是公平,信息過載造成泛濫不是公平,信息不安全造成對信息主體權益或隱私的侵害也同樣不是公平。公平與不公平是相對而言的,如果說公平是人類追求的目標,那么不公平就是人類要力求避免的現象。
學界更多的是從信息公平概念本身出發,對“信息公平”作形而上學的闡釋,缺乏辯證的理解,即信息公平并不意味著信息的絕對公平,而是指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及物質條件下,信息主體以公平、正義、平等理念為價值尺度來反映社會信息主體間信息關系的平衡狀態的價值關系。因此,依具體的條件,信息公平可被視為一種價值目標、一種制度理念、一種關系狀態,而這三者本身就是對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反映,具有相對性和動態性的特征。
信息公平是伴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而衍生出來的倫理問題。在信息社會中,每個信息主體都希望獲得有利于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信息資源,信息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不僅僅關涉到信息本身的興衰,而且也影響著每個信息主體的發展與進步。這樣,信息公平就成為信息主體追求的價值目標。這種價值目標的實現程度,一方面要與信息產品的富裕程度相適應,另一方面,要參考信息主體的同期信息能力的強弱,兩方面綜合起來,作為判斷信息公平的重要依據。正是由于信息主客體兩方面的特性,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做到信息的絕對公平,只能根據信息主體的多樣化背景差異,以實現符合主體需要的信息資源的適當、合理配置的相對公平。
“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1],由此我們可以說,信息公平是信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市場經濟追求經濟效率,其高效率為改善包括信息公平在內的社會公平提供了物質保證。但是市場經濟的運行卻不能自發地產生信息公平的結果。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沃爾夫所說的:“即使在市場作用發揮很好的地方,分配的結果也不是按照社會所接受的平等標準去實現的,或者說不是按照社會所喜歡的那種減少收入和財富分配的過分懸殊的方式實現的?!盵2]信息產品的分配也是如此,也是需要基于一定的社會制度自覺地進行信息調適,使得在各種信息實踐活動中,信息主體間的利益沖突達到適度的平衡?!霸谀承┲贫戎?,當對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沒有在個人之間作出任何任意的區分時,當規范使各種對社會生活利益的沖突要求之間有一恰當的平衡時,這些制度是正義的?!盵3]
就中國的信息分配制度而言,由于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信息分配制度是唯一公平的分配制度,因而既不能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信息公平理解為平均,也不能放任不同群體間的信息待遇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信息公平是在承認差距的存在,并尊重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基礎上能夠保護弱勢群體的相對公平。
信息公平與不公平是相比而存在的,相斗爭而發展的一種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表現在同信息主體自身的利益相互關系和不同信息主體間的利益相互關系比較。正如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所言:“社會組織中的個體,常常將個人貢獻與個人所得包括物質報酬、社會榮譽、地位等跟另外和自己條件相等(或相近)的個體進行比較,如果二者各自的貢獻與所得之比值相等(或相近),則雙方都有公平感,反之,則認為不公平。”[4]
就信息主體自身的利益關系而言,信息公平表現為在信息活動中,信息主體自身的權利與其實際地位之間,在信息分配中擁有的信息生產要素量、信息創造的努力程度、信息產品的貢獻、價值預期與實際所得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否平衡。如果平衡,就是公平的;如果不平衡,就是不公平的??梢娨环N正義的社會制度或規則就是要促使這些相互關系達到恰當的平衡。就不同的信息主體間的利益關系而言,信息公平表現為關系雙方的條件差距之比與所得差距之比保持同一比例。這種公平關系的實現,需要對關系雙方按同一標準進行評判。具體說來,在信息活動中,是否擁有與同階層人相同的機會;在信息分配中,是否與同條件、同等努力的人取得等質等量的信息資源。如果同等條件被同等對待就是公平的,否則就是不公平的。從這點看,一種公平的信息制度或規則,必須保證信息主體間等量條件獲得等量信息資源。因此,信息公平問題只發生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之中,孤立的個人是不存在信息公平問題的。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某種特定的生產要素在主導著社會的發展。漁獵社會的野果、獵物主導漁獵社會的發展;農業社會的土地主導著農業社會的發展;工業社會的資本主導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我們正在進入的信息社會,信息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因此信息公平是與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而是按其所產生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時信息公平與否的標準是客觀的,是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個人的具體條件相適應的。因此,信息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信息公平的標準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而提高,沒有一個適用于一切社會制度的統一的、亙古不變的標準,更不能用“主觀臆想的標準去評價社會信息活動、制定具體的信息生活政策,必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去把握信息公平。而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的矛盾運動本身就是動態的平衡,由此決定的信息公平也必定是一個動態的平衡。
信息公平的實現程度,并不完全取決于人們的善良意愿,而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完善的程度。也就是說,社會公平不能超越社會歷史條件,只能逐步實現的一個動態平衡。
信息差別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以后,繼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體差別之后的“第四大差別”。它是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以后,由于信息主體享受信息能力的差異造成的。消除這一差別的重要保障是加強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建設,公共圖書館是實現社會信息公平保障制度之一。公共圖書館的出現使圖書館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標志著一種新的社會分配制度的出現。它的存在使得社會中的每一個信息主體獲得了自由、平等、免費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權利。國家正是通過公共圖書館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保障弱勢群體的信息權利,維護社會信息公平。
公共圖書館提供免費服務,就為經濟弱者平等利用信息資源掃清障礙,為推動社會的信息公平提供經濟保障。這主要體現在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和信息資源的利用兩方面。
從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來看,追求公益性即非營利性是圖書館的目標,也是公共圖書館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屬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指出:“公共圖書館,作為人們尋求知識的重要渠道,為個人和社會群體進行終身教育、自主決策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公共圖書館原則上應該免費提供服務?!盵5]由此可見,圖書館本質是改變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基地,是一種社會福利設施,是一種公益性的事業,是社會進步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表征。從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美、英、法等經濟發達、精神文明程度高的國家高度重視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對公共圖書館的免費服務都給予特殊的鼓勵、扶持和優惠政策。對公共圖書館的扶持雖然不一定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但是政府通過法律和政策的杠桿,確保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服務得以實現,以保障信息主體公平獲取信息的權利,從而推動了公共圖書館的繁榮發展?!懊绹?.3萬人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英國和加拿大每1萬人左右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德國每6600人一家,奧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盵6]而經濟欠發達、精神文明建設程度不高的非洲國家的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緩慢。“非洲大多數國家大多數圖書館的經費都十分缺乏。大多數國家的圖書館服務與管理還沒有實現現代化。雖然北非和南非諸國的圖書館事業比較發達,但總的來說,非洲的圖書館事業與其他洲相比仍是比較落后的?!盵7]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對公共圖書館等公益性事業的發展給予極大的支持。2008年中國頒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明確規定了“圖書館以公益性服務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為天職”[8]。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公益性極大地緩解了主體在信息獲取中的不公平現象,有利于信息獲取結果的公平。因此,國家無償投資和圖書館非營利服務以達到滿足社會知識信息需求為目的,既為圖書館實現信息公平提供了保障,同時也推動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從信息資源的利用來看,公共圖書館開展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全社會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信息服務是否收費以及收費高低對社會信息公平都有較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信息主體總是喜歡利用最經濟的途徑和方式來獲取信息資源。對于免費的信息,主體一般愿意去獲取,而對價格較高的信息,主體即使有需求也可能不去獲取, 尤其是對于那些經濟收入較低的主體。信息費用的高低更是影響其信息獲取行為的重要因素,過高的信息獲取費用可能將經濟收入較低的主體拒之門外,導致信息獲取結果的不公平。
公共圖書館制度一方面以其免費、 無區別服務,在信息化過程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很好的解決了那些處于技術弱者、 經濟弱者在獲取信息時的技術、資金困難,使他們不會因為經濟條件差而受到不同的待遇,以防止他們因經濟貧窮且疏離技術進步而處于信息社會邊緣甚或被社會所淘汰。另一方面圖書館為信息弱勢主體提供進入因特網的基本方法、指導和幫助,使他們克服資源、技術等方面的種種障礙,從而能自由地獲取信息,為其事業的發展和成功提供智力支持??梢哉f,公共圖書館從消除經濟障礙、技術障礙角度為人們自由獲取信息提供了經濟和技術的制度保障,促進社會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維護了社會的信息公平。
要解決信息不公平問題,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從內在方面看,加強信息主體自身的信息能力,即增強信息主體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及公平、自由地獲取有益的信息資源,這是實現信息公平的基礎。從外在方面來看,需要加強制度建設,保證信息主體有機會增強自身的信息能力,這是實現信息公平的政治保障。制度一般指共同遵守的辦事規則或行動準則,或者說制度是一系列秩序、規則和規范的總稱。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粘合劑,既可以保證社會資源合理性分配,又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交易成本,約束信息主體的自利行為并防止信息壟斷。在各種制度中,民主政治制度立足主體的基本的權利,讓每個主體都有足夠的尊嚴,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它也是實現信息公平的最強有力的保障。
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就是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和個人權利。就公民的政治權利而言,民主政治是指公民參與并影響政治生活,從而得以在社會的政治生活領域達到自我實現的權利。就其個人權利而言,民主政治是要保障公民有接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權利。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就需要讓公民獲得相關信息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如何行使這些權利以及如何使自己的權利發揮重要作用。所以,信息民主是政治民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人們對社會以及民主發展的建設性參與,取決于他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獲取有益信息多寡的程度。接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權利是公民合法的個人權利,是公民能夠積極有效地參與民主政治的前提條件。因此,政府有責任和義務通過一系列制度來幫助國民接受良好教育,自由、平等獲取有益信息。公共圖書館制度就是政府為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權利而選擇的一種制度安排。公共圖書館是保障公民“獲得教育的權利”的必要設施,即公共圖書館作為人類文化、知識和信息收藏機構以及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們尋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資源。它也是政府用來縮小信息貧富差距, 實現知識和信息公平獲取、公平享有的重要渠道。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公共圖書館是民主政治的必然產物。
因此,在社會信息化和民主政治化的進程中,民主政治和公共圖書館制度之間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正相關性:民主政治能夠保障公共圖書館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公共圖書館制度在保障信息主體自由、公平地獲取信息,提高信息主體的素質是功不可沒的,從而促進和保障民主政治目標的實現。
信息鴻溝是指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后,由于經濟水平、政治地位及文化差異引起的個人、家庭、企業和地區在接觸信息通訊技術和利用因特網進行各種活動的過程中,對信息的掌握、擁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以及由此擴大了他們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差距現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
信息鴻溝是現代化的產物,如果聽任它的發展,使得信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一部分人就會面臨信息貧困的威脅。如果不及時填平信息鴻溝,無數信息弱勢者連他們現有的基本權利都面臨著被削弱的威脅。在未來社會生活中,將會使信息弱者面臨經濟生活貧困化、政治生活邊緣化、精神生活空虛化。這一切必將對和諧信息社會的構建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對信息弱勢者而言,由于受自身經濟條件和所在地條件的限制,一般來說,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這一方面限制了他們只能選擇看電視、聽廣播這樣方便廉價的傳媒通道,對于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的計算機網絡望塵莫及;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們對信息的判斷、分析、使用和再生產的能力,這些都加大了弱勢群體和其他階層間的信息占有和使用的差距,由此而來可能會引起階層間的糾紛和矛盾,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影響和諧信息社會的建設。
就社會而言,信息鴻溝的存在破壞信息社會的公平性和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諧信息社會的基本精神就是維護信息公平,使每個信息主體都能平等地獲取公平的信息資源,但信息鴻溝卻阻礙社會弱勢群體接觸到現代信息網絡、信息技術終端產品,更不用說獲取和使用信息資源,背離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精神。從信息流通的角度看,和諧的信息社會就是要使信息資源能夠合理地流向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各個階層,使每個信息主體都能公平地利用信息進行生產、生活活動,實現信息資源的增值。但是,由于信息鴻溝的存在,使得信息流通具有偏向性,信息中的“馬太效應”充分體現出來,即信息更多地流向富裕、發達地區,更多地流向有文化、有經濟能力的階層,欠發達地區,低收入、低文化層次等社會弱勢群體,不僅用不起這些信息資源,也沒有多少適合他們使用的信息。如果任由信息鴻溝問題發展下去,那么社會的信息分配將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顯然有違于和諧信息社會的基本精神,不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
基于信息鴻溝的負面影響,在中國現階段填平信息鴻溝,進行信息扶貧尤其重要,因為它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關系到共同富裕的國策,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而信息鴻溝問題的解決不在于擁有信息和信息設備的數量,更注重對信息、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所以,圖書館作為國家文化、知識和信息收藏及教育和傳遞的職能部門,是縮小信息差距,實現信息公平的重要渠道,有責任和義務將國家的投資、現代圖書館理念、先進的技術手段、豐富的文獻資源和人力資源整合起來,為弱勢群體階層提供教育和培訓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他們對信息的分析、判斷和使用能力,實現信息共享。從而有助于縮小信息鴻溝,消除人際信息壁壘,提高民族素質。
信息公平不僅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倫理問題。公共圖書館精神實質是保障社會成員獲取信息機會的平等,從信息知識角度維護社會公正。公共圖書館雖然為實現信息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圖書館為社會提供信息公平服務的宗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是因為,在信息社會,當信息資源相對匱乏的時候,信息供給與分配之間就存在一定的張力,信息的獲取和分配不可能是絕對的公平,只能是一種相對的公平。只要這個張力存在著,信息倫理問題就難以消除。
信息倫理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在信息主體間沒有一致的倫理準則。不同的信息主體只是以他們自己的倫理準則作為判斷標準,致使沖突難以解決。如果在信息主體間能建立并真正地履行合理的倫理原則,信息共享和信息主體權利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即使有問題也有解決的道路。作為公平的正義原則為公共圖書館解決信息公平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從現實情況來看,當今信息社會對信息資源的利用和占有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換言之,對信息資源的利用和占有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如何做到相對公平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罢x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9]這里的正義是社會正義,而不是個人正義。
作為公平的正義原則目的是提供一種被社會信息主體都能接受的倫理準則,以推進信息公平的實現。其基本內容包括: “第一個原則,每一個人都 擁有和其他所有人同樣的自由體系相容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的平等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這樣加以安排,以使它們:1.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與正義的儲蓄原則相一致;2.在公平的機會平等的條件下,使所有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奔醋杂善降仍瓌t 、差別原則(也叫博愛原則)和機會平等原則,為了避免這三個原則間彼此沖突,它們之間有優先級別之分,即自由平等原則優先于機會平等原則,機會原則優先于差別原則。這樣,作為公平的正義原則,既充分考慮到了社會個體自由、平等、機會等基本權益,又克服平均主義的不足,試圖調和信息供給與分配的沖突。
在信息社會,信息主體不是單獨存在的人,而是社會的人,是社會有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日常的信息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與其他信息主體的關系。從信息倫理的視角來看,信息系統不僅包括硬件和軟件,而且還包括信息主體和信息客體。信息主體間的合作既可以節約社會成本,也可以在合作中使每個信息主體受益。而每個信息主體自由平等就從政治上保證了每個信息主體有自由平等參與信息活動、獲得信息的權益。沒有這個保證,無論是信息共享還是信息主體權益都是空話。這樣,自由平等原則就使得信息主體從個人的私人空間走到社會的公共領域,既克服“人性本私”的局限性,又使信息主體的自由平等的基本權益得到保證。
此外,人是社會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又需要與他人交往和合作,就會出現“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問題。自由平等原則,保證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使得每個信息主體都是目的,克服了要求信息共享的人把部分信息主體當作手段的局限性。信息共享所追求是社會信息資源總效益最大化,就有可能導致各類侵權行為,甚至會出現“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把部分人當作手段來滿足社會大多數人的愿望。自由平等原則就是要在一個不平等的社會里面,通過合作達到雙方互惠的目的,使信息主體表達了相互尊重的意愿。這就要求在信息交往的過程中,合作的信息主體不要把對方當作手段而當作目的來看待,即使是那些在信息開發和傳輸方面能力突出的強者也只有幫助信息“弱勢群體”才能使自己獲利。因為自由的平等原則保證了互尊和互惠的信息主體在利用信息的合作中的有效與和諧。這樣,就克服了由信息共享所追求的社會信息效益平均化所帶來的侵害部分人的權益的弊病。
自由平等原則只是保證每個信息主體有平等獲得信息的權益,但是并不是每個信息主體有平等的能力和機會獲得信息,對于某些信息主體而言,由于其自身的智力、生活地域、出身以及地位、財富、知識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偶然因素的差異,不能很好地利用他們的權利和機會,以至于自由平等地獲得信息的權利不能充分實現。
“機會平等原則”就是力圖解決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給信息主體造成的不利影響,它通過公共圖書館增加信息教育機會、普及基本信息知識、信息技能和改革信息資源過度保護等措施,為所有信息主體提供一個平等的起點。這是一種機會的平等。對于某些具有相同自然稟賦和同樣愿望的人,不論其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怎樣,他們都應當具有獲得同等信息的機會。這樣,既可以保證每個信息主體的個體權益,又克服了強者“通吃”的現象,為實現雙贏和維護信息社會和諧發展創造了條件。
一個理想的信息社會對信息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應該是完全平等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任何社會都無法做到完全平等,那么就應該爭取做到相對的最大的平等。所謂相對的最大的平等,是指信息“弱勢群體”利益最大化。信息“弱勢群體”是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他們擁有最少的權力、機會、財富和收入,信息不對稱、信息資源不平等最強烈地在他們身上體現?!安顒e原則”就是要通過包括公共圖書館在內的各種渠道來改善信息“弱勢群體”的處境,增加他們獲得信息資源的可能,縮小他們與其他人在信息資源上的信息鴻溝。
“機會平等原則”只是糾正了信息主體間在社會文化方面的不平等,但沒有改變信息主體間的自然不平等,自然不平等也會影響信息主體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為了信息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也應該消除?!安顒e原則” 也稱為博愛原則,就是以信息“弱勢群體”的利益為準繩,使他們的利益最大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趨勢是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的過程。在人類初期,存在著等級制度,每個人出生就存在著等級差異。隨著等級制度的廢除,人們之間出現了機會的平等,每個人的所得和社會地位取決于激烈的競爭。顯然,由于每個人的社會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差異,就直接影響著競爭的結果。另一方面,信息主體不是一個孤立的分散的個體,而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只有在相互的合作中才能獲益。信息社會的邏輯起點雖然是一個個現實獨立的主體,這些主體要受到自身利益的驅使,力圖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正如亞當斯密所言:“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夫、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盵10]這種“自利”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也會產生私利與公利的矛盾,阻礙社會的發展。但這些信息主體不是孤立分散的個體,“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每個信息主體對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獲得和利用就要依賴于一種合作體系,沒有這種合作體系,每個人都不會擁有一種滿意的生活,因此為了信息社會的和諧發展,每個信息主體利益的最大化,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就需要他們理性的合作,克服信息流通中的“馬太效應”,使各種信息資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換言之,利益的劃分就應該能夠導致每個信息主體(無論是幸運者,還是“弱勢群體”)都自愿地加入信息合作體系,并從中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以致幸運者也只有幫助“弱勢群體”才能獲利。
綜上所述,信息社會雖然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但公共圖書館通過理性人的“自由平等原則”、“機會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博愛原則)”等正義原則,使得信息主體間的沖突得到和解。在此基礎上,取信息公平以降低社會成本合理利用信息之長補信息鴻溝影響信息充分利用阻礙社會快速發展之短;取信息主體權益以激勵創新之長補信息共享的“平均主義” 阻礙信息創新之短。從而使公平的正義原則成為信息社會和諧發展的生長點,有助于信息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來稿時間:2014年9月)
1,3,9.(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3,1
2.(美) 查爾斯·沃爾夫.市場或政府.謝旭,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25
4. 陳維榮.社會公平本質解析.甘肅高師學報,2003(1):9-13
5.http://wenku.baidu.com/view/696050d528ea81c758f 578e0.html.
6.http://cul.jschina.com.cn/gb/jschina/culture/culture/userobject1ai622438.html
7.http://www.baike.com/wiki/%E9%9D%9E%E6%B4%B2%E5%9B%BE%E4%B9%A6%E9%A6%86%E4%BA%8B%E4%B8%9A?prd=citiao_right_xiangguancitiao
8. http://wenku.baidu.com/view/0b1bde896529647d27 285216.html?from=related
10.(英)亞當·斯密.國富論.楊敬年,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5
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