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鄭州輕工業學院圖書館 河南鄭州 450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實力的快速增強和公共圖書館服務多元化供給策略的明確,相關政策法律對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行為的支持力量不斷加強,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熱情持續高漲,以捐助、直接辦館、合作、志愿服務、業務外包等多種形式參與圖書館服務供給。國內學界對此也給予積極關注,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研討,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雖然國內對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模式的論述較多,但對社會力量辦館和志愿服務個案分析,缺乏政府層面的現實支持模式設計研究,對社會力量可持續性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理論支撐仍顯不足。
社會力量是指能夠參與、作用于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包括自然人、法人(社會組織、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黨群社團、非營利機構、企業等等)。[1]目前圖書館界對社會力量的界定一般限于非官方背景的企業、社團、非政府組織(NGO)和個人等,統稱為“民間”,帶有較強官方性質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排除在社會力量之外。如馬艷霞[2]認為社會力量主要指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團體、學術團體以及公民個人。趙蓓[3]認為社會力量的主要范圍包括企業界、海內外民間社團、志愿者等。而王子舟[4]更是直接以非政府力量來表述,主要包括NGO、企業、個人等創建的圖書館。王亞楠[5]將政府職能部門以外的學校、科研院所、醫院、國有企業等非公共部門都視為社會力量,范圍稍有拓展。此外,陳紀瑜[6]和梁燦興[7]從資金來源角度界定社會力量范圍,主要包括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非盈利性組織等,其主要特點就是民間出資且產權非國有。黃梅林[8]和吳漢華[9]綜合了機構和資金來源兩方面因素,認為非政府性是社會力量的最重要特征,民間圖書館服務供給主體是NGO、企業或個人,資金來源主要是個人和社會捐贈。
從社會組織層面上講,基層最直接的意思就是組織中與群眾聯系最直接、最低的一層。[10]但就公共圖書館來說,具體到哪一級才算是基層圖書館,目前尚無明確的統一界定。《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和《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適用的最低級別均為縣級公共圖書館,相關建設標準和服務要求作為街道、鄉鎮級公共圖書館以及社區、鄉村和社會力量辦的各類公共圖書館基層服務點執行參照,《文化部“十二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綱要》中多處縣、鄉公共圖書館同時出現。我國地方政府分為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三級[11]。縣(區)圖書館是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基礎,[12]包括縣(區)級以下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工會圖書館以及民間圖書館等,承擔著為基層群眾服務的主要任務,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13]據此,筆者認為縣級及其以下的各類圖書館均可視為基層圖書館范疇。
目前我國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圖書館服務供給是多形式、多角度、多途徑的,[14]不僅僅是社會力量興辦圖書館,還包括各種民間興辦的圖書館借閱服務和民間力量對現有公共圖書館的捐贈及其他支持活動。[15]就國內現有研究來看,因研究角度不同,對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模式的分類也不盡相同的。如黃娟[16]等則按援助主體劃分為慈善家援助修建圖書館模式、企業單位對圖書館的針對性援助模式、社會個人行為對圖書館的援助模式、民間組織對圖書館的援助模式、慈善基金和國際組織對圖書館的援助模式等五種類型。施國權[17]則從社會參與形式歸納為政策參與模式、資源動員模式、項目合作模式、志愿服務模式和社區資助模式等五種。王素芳等[18]則從服務屬性上,按性質劃分為三類,即政府辦圖書館事業的捐贈和支持活動,公益性和半公益性圖書館舉辦,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圖書館舉辦。但總體上看,我國學者較傾向于從運行方式不同將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劃分為慈善捐助、自辦圖書館、合辦圖書館、志愿服務和從事圖書館服務產業等幾個方面,持上述觀點的主要有王子舟[19]、馬艷霞[20]、鄧銀花[21]等。
慈善捐贈由于操作程序簡單、成效周期短、反饋信息確定等優點,是目前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最為常見的形式。從捐贈來源看,有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學校退休教師和杰出校友、社會成功人士、普通民眾的個人捐贈,也有企事業單位、國內外基金會等的組織捐贈;[22]從捐贈渠道上看,有個人或企業單位的直接捐贈和通過基金會的間接捐贈;[23]從捐贈內容上看,包括捐助書刊、捐助錢物和捐建館舍設施等。[24]
近年來,隨著個人或企事業單位公益意識的強化和經濟能力的提升,自辦圖書館為特定群體或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有日益增長的趨勢。自辦圖書館的主體有個人、企事業和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興辦的圖書館一般稱為“民辦圖書館”“民營圖書館”或“私人圖書館”,其優點是貼近基層、因地制宜、形式多樣,但存在著后續經費來源不足、維持與發展較困難的問題。[25]
吳漢華[26]從建設主體上將社會力量自辦圖書館劃分為私人建館、草根組織建館、基金會建館和企業建館四種模式。而王子舟[27]則將社會力量自辦圖書館劃分為學人自辦的私人圖書館、連鎖擴張的加盟圖書館、自助互助的社區圖書館、俱樂部式的會員圖書館、組織機構的附設圖書館。張廣欽[28]將民營圖書館劃分為:連鎖經營的圖書館、基金會資助建立的鄉鎮(農村)圖書館、私人圖書館、讀書社、政府搭臺、民間唱戲的萬家社區圖書館、企業建立的社會圖書館、民辦學校圖書館。上述分類角度趨同微異,但又都存在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就個體而言,有個人創辦的家庭圖書館,也有多人合作創辦的俱樂部式的會員圖書館。草根組織興辦的圖書館往往扎根于農村或與社區,社區本就是我國管理末捎,在滿足社區居民需求時,往往要借助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或熱心人士。企業建館,既可以自建,也可以通過基金會定向捐建民間圖書館;既可以自辦自用,也可以面向社會居民,又可以分為免費的公益型圖書館和以贏利為目的的經營型圖書館。[29]公辦學校圖書館,也可以通過社會化服務參與到社會服務中來,而不僅將民辦學校圖書館視為社會力量。此外,紀文杰[30]、梁燦興[31]等學者根據創建形式、辦館性質、經營管理方式等多個角度對社會辦量興辦圖書館類型進行了劃分。
社會力量合辦圖書館模式主要分為民辦公助型、公辦民助型和民辦民助型三種類型。[32]就社會力量與公共圖書館合作方式上看,一般又可分為三種:①社會力量提供資金,圖書館提供場所與服務;②社會力量捐贈文獻設備,圖書館提供場地與服務;③社會力量提供場地,圖書館提供文獻資源與管理指導。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在短期內就能獲得外部財力支持,加快圖書館網群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作時,能夠各取所需、雙贏互利,同時促使圖書館融入社區、在延伸服務中獲得創新能力。[33]
志愿者又稱“義工”,是指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基于道義、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責任心而自愿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群體。[34]志愿服務不需要特定的時間,基本不需要投入資金和物質,任何具有志愿精神的人都可以做到,因此,志愿行為在社會上較為普及。我國圖書館志愿服務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35]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之后,圖書館志愿者積極參加抗震救災、義務捐贈、賑災宣傳和信息服務等恢復重建工作,志愿服務精神在我國快速得以弘揚。
志愿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愛好,以獨有的方式參與圖書館服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圖書館人員的不足,增強圖書館與讀者間的互動。志愿者參與圖書館服務,按服務地點可分為場館服務、社區服務和網絡服務。按服務內容可以分為館內導讀、日常管理、參考咨詢服務、社會教育服務、讀者陪護服務、閱讀推廣服務和活動場地服務。[36-37]此外,圖書館志愿者還可以從事學習輔導、主題活動顧問等深層次服務。[38]按志愿行為形式可分為無組織的和有組織;從服務專業角度可分為一般志愿服務和專業志愿服務。[39]目前,我國圖書館志愿服務正努力構建招募、培訓、考評與激勵等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40]在培育社會志愿精神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志愿者自身作用。[41]
一般認為,公共圖書館是準公共產品,其市場化空間較小,社會力量獨自提供純公益性圖書館服務面臨著資金等困難。但隨著我國圖書館業務社會化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經營性的圖書服務產業應運而生,如屬于半公益文化企業的讀書社,收取低廉的服務費用或會員費,或以其他經營活動抵消圖書借閱服務產生的全部成本甚至盈利。[42]讀書社應處理好與民營圖書館的關系,注意做好市場細分,繼續走雙贏的發展路線,讓公益型讀書社成長壯大起來。[43]而科教圖書館采取的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運用特許連鎖努力擴張,通過書刊借閱、零售、培訓、新書征訂、文獻信息提供、特價書市、大培訓及相關文化項目等盈利方式來維持自身生存,形成了一個以圖書館為核心產業的“產、供、銷”的產業鏈,包含圖書館、學前教育和出版發行等行業的多元化文化產業集團,是我國圖書館產業化的成功案例。[44]
與圖書館服務產業相比,圖書出版發行供應商、信息咨詢單位、數據庫開發商、現代技術開發公司、物業管理公司等企業則通過承接圖書館外包的圖書采購、館藏典藏、數據庫開發、信息檢索、技術支持、保潔安防、普通借閱等業務,實現更為直接的經濟收益。
民間圖書館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重要形式,近年來有日漸增加的趨勢。國內學者對其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對民間圖書館的持續發展開展了相應研究。
目前國內關于民間圖書館定位主要有完全公益、半公益和收費經營三個不同觀點。公益性是立足之本,民間圖書館一定要堅持公益方向。這一觀點主要基于我國關于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界定。[45]至于民間圖書館屬半公益性質,則基于圖書館的準公共產品供給的經濟屬性。準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國家承擔,并可通過市場進行一定的有償服務。吳莘超[46]認為公益性文化事業以非營利性為主,并在某些規定范圍或空間內具有特定的營利性。王瀝[47]更是提出:如果只允許民營圖書館講公益性,而不考慮商業性,民營圖書館將難以維持。對于民營圖書館來說,不存在允許不允許其贏利的問題,而是應當怎樣贏利(獲取社會回報)、怎樣處理好贏利與非贏利的關系的問題。民營圖書館在經營中,可以實現贏利,但其存在并不是以贏利為目的。[48]至于純粹以贏利為目的的民間圖書館,國內學者[49-50]認識基本趨同一致,即納入文化產業范圍,由市場決定其生存發展。
民間圖書館因其規范較小、服務受眾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等特點所限制,目前普遍認為民間圖書館要走多元化服務道路,以獲取一定的社會生存空間。民間圖書館不能單靠圖書借閱和閱覽功能來維持生存,應打破行業界限,主動進入社區文化建設領域,向棋牌室、文化大院、老年樂園等延伸,為居民文化休閑提供服務,力爭把圖書館辦成具有多功能的文化產業平臺。[51]具體地說,既要有傳統的圖書借閱服務,又可以兼售圖書、舉辦各種科目的長、短期培訓[52]、開展商業及生活信息查詢、舉辦文化娛樂活動、代辦產品宣傳廣告等,使圖書館由傳統模式演變成集文化、教育、娛樂、企業及社區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實體。[53]但也有人認為,民間圖書館也可以走專業化道路,在精、細方面做足工夫,為“特定的”消費群體提供某個領域精、專、深的書籍,填補公共圖書館專業化及特色化空白。[54]
對于民間圖書館的生存環境,國內學者一致不予看好。張廣欽[55]認為目前民間圖書館發展面臨法律與政策扶持的缺乏、資金保證的不足、專業人員的匱乏、業務水平的低下、收費與公益的矛盾、現代技術的應用不多、資源緊張等問題。柯平[56]認為當前的民間圖書館多依賴個人資金,沒有穩定的外部資金支持,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阻礙,其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較小。史維[57]認為目前民間圖書館發展面臨的困難主要有:政府的行政支持力度較弱;對民營圖書館贏利的質疑;缺乏圖書館專業知識;公眾讀書意識較淡薄。李超平[58]認為民間圖書館在資源的豐富性上是無法同公共圖書館相比擬的,私人辦圖書館是很難賺到錢,因此對民間圖書館前景并不看好。
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應走“官辦民助”與“民辦官助”相結合的道路,在城市和鄉村應各有側重。[59]我國民間圖書館的持續發展在提升自身生存能力的同時,還要依賴于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共同支持。因此,關于我國民間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存在自強發展說和融入體系說兩種主要觀點。持自強發展說觀點者認為:民間圖書館的持續發展首先要靠自己,為尋求一種長效機制來促進民間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民間圖書館界應該成立屬于自己的組織,如果有可能就成立一個協會(或互助會等),可以把大家團結、凝聚起來。[60]民間圖書館要正確定位自身功能,依靠制度保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鼓勵志愿者參與,積極創新,拓展生存空間,實現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61-62]而持融入體系說則認為:隨著今后公共文化服務的普及與公共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民間圖書館未來的生存空間將被公共圖書館系統全部占領,有可能會轉化為公共圖書館的流動站點或被其取代,最終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之中。[63-64]
我國學界關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研究起于上世紀90年代,源于社會知名人士對圖書館事業的捐助和民間私人圖書館的肯定。但目前理論分析較多、實踐調研分析較少,今后應重點從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上加大研究力度。
首先,應對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社會力量給予科學界定。目前研究中對社會力量的認識一般是從政府背景角度、尤其考慮投資是否源自公共財政來界定的,但我國的社會組織結構較為復雜,官方組織的運行費用不一定全部源自財政撥款,而非政府組織甚至企業、個人的經費收入也不一定都是經營贏利所得,單純的從組織機構角度劃分政府資金和市場經營所得顯然是不科學的。一些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雖然全部或部分經費源于財政撥款,但它們并不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有些單位為了發揮單位資源優勢、服務社會,也會向公眾提供相關服務。因此,筆者主張從廣義角度理解認識社會力量,只要投入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資金或物質不是源自國家財政撥款,不論政府部門,還是非政府部門,如NGO、企業、黨派、社團、學校、學術團體或個人等,都可視為社會力量。
其次,針對不同社會力量在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責任應給予科學界定。目前,國內學界對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還存在收費與公益之爭,甚至在相關概念上還存在一定爭議。從居民需求角度看,不論是公立圖書館還是私立圖書館,不論是民營公益性圖書館還是民營收費式圖書館,關鍵是看主營項目能否滿足居民圖書館需要。學界更多應從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角度來加強研究,而不應陷入公益與市場的管理之爭。目前研究中對政府在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責任關注較多,但對不同社會力量在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的深度、層次、形式和責任研究不多,如對NGO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研究較多,但對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化服務研究較少。
最后,限于公益與非公益分類過嚴,目前對于圖書館服務產業研究多為個別案例分析,如讀書社、科教圖書館和民辦會員制圖書館等,但缺乏全面的整體的研究。如對圖書供應商、數據商等企業參與圖書館業務外包的研究較早,卻被排除在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社會力量之外。圖書館服務依靠一定的文獻信息資源,但隨著圖書館業務社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文獻信息生產傳播的專業化和網絡化,書刊、數據庫供給和服務更多需要文化企業的強力支持。
雖然,目前研究成果中對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模式較多,但多基于現實案例分析,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的模型設計。我國對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主體供給的基本思路是“官辦民助”和“民辦官助”,但目前的研究內容多是從“官辦民助”角度出發,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處于主導地位,對“民辦官助”中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扶持一般僅限于稅費優惠和宏觀層面上的政策支持,對制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最迫切的資金和專業支持缺乏可操作性的研討。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公共服務的政府采購問題,要求把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的經常性開支和財政預算。[65]《文化部“十二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明確指出:“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招投標等方式,參與公益性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動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務。”[66]但因圖書館服務供給的“資格”限制,通過政府采購向圖書館提供社會供給并獲得相應經濟回報的成功案例較少。政府是公共圖書館服務供給最大的責任者,同時也是最雄厚公共資源的擁有者,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對社會力量圖書館服務供給的現實合作模式不應僅限于政策支持和專業支持,還可研討政府采購、項目服務、政府出售、政府間協議、合同承包、特許經營、專項補助、市場供給等多種形式實現政府公共資源的讓渡,讓社會居民在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合作中獲得圖書館服務的最優化和最大化。
社會力量對于公共圖書館服務有道德義務而無法律責任,除非法目的的行為之外,其他基于道德、公益、信仰和義務的自發圖書館服務供給行為以及追求經濟利益的圖書館服務市場行為,政府和社會都應給予倡導、支持和規范。目前對于主要以慈善公益為主要出發點的圖書館服務供給行為的動因、激勵研究力度不夠。現有動力研究中過于強調社會責任,理論分析還沒真正從傳統慈善向現代公益轉變過來。對社會力量的激勵多限于精神層面,缺乏可行的物質激勵措施,甚至將慈善公益與金錢物資相對立。這種道德捆綁式的激勵既不利于社會公益精神的培育,也會因道德門檻的過度提高而削弱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的積極性。
圖書館服務基礎投資較大、經濟回報率低、社會效益顯現需較長時間,因此,一般均將圖書館服務視為不宜產業化的公共文化事業。雖然,我國已經確立圖書館服務多元化供給發展方向,社會力量視為圖書館服務供給的重要補充,但在具體運行中,真正獲得政府扶持力度的仍顯較弱,從而嚴重制約了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服務供給為的積極性和持續性。現有的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服務供給研究成果對于培育社會公共圖書館服務意識、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服務供給機制都產生著積極的作用。隨著我國政府服務轉型的不斷深化和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的不斷完善,圖書館服務供給中的社會力量應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支持,相應研究成果也將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來稿時間:2014年9月)
1.[2014-09-28].http://baike.baidu.com/view/494744.htm?fr=aladdin
2.馬艷霞.國內外社會力量參助圖書館建設的特點與啟示.圖書情報知識,2009(6):44-50
3.趙蓓.有關“社會力量援助基層圖書館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1):126-127,129
4.王子舟.看民間圖書館之興起.公共圖書館,2012(2):2
5,63.王亞南.論公共文化建設與市場經濟體制的銜接.云南社會科學,2008(S1):207-208
6.陳紀瑜,陳英.民間資金彌補農村公益事業供給資金的探討.吉林財稅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19-21
7,31.梁燦興.試析民營圖書館生存空間的特征.圖書情報工作,2007(1):15-18,59
8.黃梅林.民間圖書館的困境與對策.新世紀圖書館,2013(9):84-86
9,26.吳漢華.中國民間圖書館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10.[2014-09-28].http://baike.baidu.com/view/521401.htm?fr=aladdin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4-09-28].http://baike.baidu.com
12.吳慰慈,邵魏.圖書館學概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13.龔蛟騰.基層圖書館的定位、反思與趨向.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6):4-9
14.李國新.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二屆“百縣館長論壇”總結發言.新世紀圖書館,2007(6):14-16
15.楊玉麟.關于“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圖書與情報,2008(1):8-11
16.黃娟,彥韜,魏群義.社會力量對我國圖書館的慈善與公益援助研究——基于圖書館慈善與公益的援助模式、困境與發展方向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12(3):96-99,42
17.施國權.社會組織參與圖書館公共服務的模式與限度.圖書館雜志,2012(8):13-16
18,42.王素芳,于良芝,邱冠華等.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制度保障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6):4-9
19,22,25,33,59.王子舟.偉大的力量來自于哪里——解讀社會力量辦館助館.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26-33
20,24,29,32,39.馬艷霞.社會力量參助圖書館建設的基本模式.圖書情報工作,2011(11):27-30,47
21,23.鄧銀花.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的緣由、模式和激勵.圖書館雜志,2014(2):14-19
24,30,49.紀文杰,張華鋒,李冰.民辦基層圖書館(室)發展探析.圖書館建設,2005(3):95-97
27.王子舟.一抹暖色的浮現:城市民間圖書館.圖書館建設,2013(11):1-10
28.張廣欽.民營圖書館的界定、類型與研究現狀.圖書情報工作,2007(1):6-10
34,37.韓蕓.圖書館志愿服務管理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2):38-41
35.張麗萍等.基于行業視角的圖書館志愿者行為可持續發展研究.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2):88-92
36.王冬陽.對公共圖書館發展志愿服務的思考.圖書館,2013(4):101-102
38.胡敬華.圖書館志愿者組織的功能延伸及發展方略.圖書館學刊,2013(12):15-17
40.惠冬芳.對公共圖書館志愿者管理的幾點思考.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9(2):31-32
41.夏美華.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圖書館志愿者服務機制研究.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2):8-10,18
43,50.王子舟,馬艷霞.民間讀書社的興衰與新生.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6):21-27
44.鄢凡.國內首家民辦股份制圖書館——科教圖書館的經營模式初探.河南圖書館學刊,2005(4):11-13
4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014-09-28].http://www.chuban.cc/ ztjj/gg/zcwj/201202/t20120223_101946. html
46.吳莘超.公益性文化事來吸引社會力量的政策選擇.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6
47,53.王瀝.民營資本——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新“能源”.新世紀圖書館,2005(3):61-62
48.高潔婷.我國現代民營圖書館發展研究.昆明: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51.李錦香.論公立圖書館與民營圖書館的關系——從河北實地調研說起.圖書館雜志,2006(8):14-16,63
52.紀文杰.關于民辦圖書館運營模式的思考:對全國首家民辦圖書館的調查與分析.山東圖書館季刊,2004(2):22-24
54.私人圖書館更加注重“專業性”“特色性”.[2014-09-28]. http://www.chinanews.com/ cul/2014/03- 25/5992327.shtml
55,64.張廣欽.民營圖書館的生存、問題與發展.圖書情報工作,2007(9):71-74
56.私人圖書館:服務方式創新的先行者.[2014-09-28].http://www.gmw.cn/xueshu/2013-08/05/ content_8508106_2.htm
57.史維.民營圖書館——圖書館界的新發展.圖書館學刊,2010(3):52-54
58.私人圖書館有沒有生存空間?.[2014-09-28].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 2004/ 07/21/003078768.shtml
60.王子舟,吳漢華.2011民間圖書館北戴河論壇綜述.[2014 -09-28]. http://xinpingstory.blog.163. com/blog/static/104949785201152535629549
61.王麗霞.民間私立圖書館的運行情況與發展策略研究——以浙江民間私立圖書館的現狀為例.圖書館建設,2011(6):74-79
62.羅錚,周群英,張贊梅.基層純公益性私人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楊霄松家庭圖書館為例.圖書館建設,2012(6):17-19
65.《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09-28].http://xxjs.kmu.edu.cn/n333c27.aspx
66.《文化部“十二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綱要》. [2014-09-28].http://59.252.212.6/ auto255/ 201301/t20130121_2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