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彌渡一中 自永軍
追夢語文人精彩生成路
——特級教師李仁甫課堂實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給我們的幾點啟發
☉云南省大理州彌渡一中自永軍
特級教師李仁甫致力于生成課堂研究,已從理論層面走向實踐層面。他的教學實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為典型課例,其成功之處有很多,值得我們仔細揣摩。
實錄中,學生的回答很精彩,試問精彩從何而來?從課前預習而來。語文教學是一個連環過程,陣地不只在課堂,所以李老師對落實和檢查課前預習效果這一環節非常重視。至于具體如何檢查預習成果,課堂實錄中沒有提供這一環節,但李老師在很多場合說,“有時,學生預習不到位,就干脆騰出課堂時間給學生預習”,這足見他對預習的重視程度。課堂上的精彩,得益于學生課前的充分學習,這與“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是一樣的。
有了預習,有了學,并提供機會給學生問,這就能實現“以學—問定教”。“以學—問定教”,是生成的前提,而當學生沒有充分學習,當他們沒有達到“憤悱”狀態,教師就來什么“大家可以任意說,說哪段我們就研討哪段”“隨意講,講什么就討論什么”之類的總動員,那無疑是輕浮草率而不負責任的。顯然,在這節課里,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憤悱”狀態,他們“欲罷不能”,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精彩生成不斷涌現。
“何以定教?唯有學—問”,李老師的這一名言說明,生成在課堂,而生成肥沃的土壤在課前。
課堂的精彩需要一個高明的“導演”,才能將學生引向遠方,才能生成更多精彩。學習生成課堂理論,還得反過來回歸到這些技術層面上,技術支撐著藝術。看似無招,處處有招。李老師的助產術、追問術、激勵術顯然用得非常到位。
老師:概括得很妤。你們看,“親情”“友情”,還有“幸福”。(面向男1)你繼續講,我不打擾你。
——這樣的話語,對學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進而產生能動效應。
老師:沒有,那在什么地方有啊?(眾議:蘭村、野外、田野……)
老師:啊?(走向一個女生)你說了一個什么詞?
——這是一種強化,一種追問,將問題引向核心,在追問中有生成。學生自然答出:野外。
老師:在野外!嗯,還有同學說在山野,也就是能夠過上這樣的生活的人,他肯定是不尋常的。“喂馬,劈柴”,我們來咀嚼一下這四個字。“喂馬”,為什么要寫“喂馬”?
學生:因為要騎著馬去周游世界。
師:哦,要周游世界,就要騎馬,馬餓了要喂。那為什么要“劈柴”?
(眾議:吃飯、做飯、生火做飯……)
女4:生火做飯。
老師:馬要喂的,人也要劈柴、生火、做飯。海子選用了典型意象,用了兩個富有特征性的動作。讓我們想象海子向往過什么樣的生活。“喂馬”,你想啊,有一匹馬,他牽著,本來他是騎著的,去周游世界。現在要補充能量,要到加油站,他要喂馬,自己也要劈柴、吃飯,是吧?填飽肚子,繼續旅行,周游世界,這種生活是不是我們平常人能過的?
——通過追問,一步一步用問題將學生引向深處,引向語文的方向。
這樣的例子在課堂實錄中有許多,不再贅述。學習生成課堂理論,不能單向思考,要通透掌握,要在課堂上有更多精彩呈現,老師必須掌握許多技術性的操作策略,或者說學習生成課堂理論“功夫在生成理論外”。不同教學藝術之間有關聯,正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張無忌,學了“九陽神功”再學“乾坤大挪移”“武當太極八卦掌”就相對容易。
語文課堂難免會出現“非語文問題”,以至于“荒了語文的田,種了其他學科的地”,尤其是在學生主動提問的情況下。為此,很多人呼吁語文課要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應緊緊抓住“語言文字運用訓練”這一“牛鼻子”,堅守學科陣地,讓生成圍繞語文展開。李老師緊緊圍繞體會、品味、創作等一系列語文活動來生成,將生成和語文有機結合,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
比如李老師引導學生思考:“要表現‘周游世界’這個主題,只有這兩個意象才能表現嗎?同樣的主題,同樣的格式,我們能不能也用幾個字來寫一寫呢?用兩個動作,當然我們也可以創新,不用兩個動作,而用名詞型的兩個意象。我來舉例,好不好?”幾句過渡的話語將學生引向創作的領地,于是有了后面大量精彩的生成:“踏雪,聽風,周游世界”“客棧,板橋,周游世界”“暮舟,云影,周游世界”“汲泉,踩水,周游世界”……
生成不是天馬行空,解讀文本時有些點是師生都繞不過去的,這時老師稍稍一收,不露痕跡,學生又回來了。課堂教學,老師猶如放風箏,有放有收,方是大家境界。李老師的課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的收放藝術。
李老師提出“彈性預設”的觀點,與“硬性預設”相對。他當然會巧妙利用硬性預設為生成課堂服務,但更加重視彈性預設。彈性預設的三個核心要素是變向、變量、變序。“彈性、動態、不如此亦可”的理念在李老師的課堂上有明顯體現,這和再現課堂完全不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從再現課堂的角度出發,這一課的教學程序應該是:作者介紹——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再讀文本,品讀欣賞——鑒賞文本,拓展延伸。學生被老師一步一步牽著走,不歡迎有“意外”,不能有“旁逸斜出”,而李老師的課恰恰相反。譬如對“陌生人”一詞的理解,就是一次意外的生成——
男1:“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海子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在為別人祝福,而把自己排除在了幸福之外,這里表現出了他的孤獨。
師:(語調上揚)他是一個旁觀者!站在一邊,祝福“陌生人”。你剛剛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他?
男1:孤獨。……
女8:其實,我覺得剛剛那位男生說的不是很對。
師:哪個男生?
女8:他(指男1)。
師:你要對他進行駁斥?怎么反駁?
女8:他說“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中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表達的是自己的孤獨和對陌生人的祝福。我認為,三個“愿你”和“我只愿”,寫的是海子超凡脫俗地看待人世,是對人世的祝福。
師:他認為海子在一旁,是旁觀者,很孤獨,而你認為什么?你剛剛用了個什么樣的詞?
女8:超脫。
師:哦,用一種超脫的心情來看待陌生人。你對他進行駁斥,認為海子和陌生人并不是對立的,而是超凡脫俗的。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女8:豁達。
還有對“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的理解,又是一次意外生成,但卻是無比精彩,在此就不再具體說明。
從課堂實錄中,可以看出李老師板塊式備課的功夫,而對于我們很多老師來說,難就難在這里。為學生準備不同的“卡片”,課堂上任由學生切入,老師都能有“預備好的資源”。板塊式備課考驗老師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沒有學習方式的變革,就不會有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李老師提出“不可預約的精彩”,其中精彩的玄機在哪里?一是學生提前學習,二是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心門是敞開的,而后者是核心。從這個角度說,生成課堂先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比如類比思維、發散思維、還原情境思維、批判性思維、超功利思維……
從他的課例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敢于表達不同觀點,敢于從不同角度探究,樂于用語文的方式來思考。當然,他們敢說、會說、能說,他們能聽、會聽、在聽中思考,進而生發出表達交流的強烈愿望,這跟教師的巧妙引導是分不開的。
學習和運用生成課堂理論,最大的障礙不是學生,而是教師自身。因為這需要教師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統,從完備的知識系統更新為綜合能力系統,甚至有必要格式化自己的思想。
精彩不可預約,讓人好奇。語文課堂的風景需要我們換種思維慢慢去發現。語文的邊界爭論無止境,在爭論中李老師提出了“生成語文”的理論。在課堂教學的天地里,攜“生成語文”理論上路,我們將感受到春暖花開的課改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