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縣李堡初級中學 李海雷
青澀,師生共進的良機
——例談學生漸進式發展
☉江蘇省海安縣李堡初級中學李海雷
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師說》里有個著名的論斷“古之學者必有師”,它揭示了一個客觀事實——學生是知能不完整的個體,需要不斷求學。不少教師也“好為人師”,總是急于全盤“教給”學生所謂的重點、要點,似乎接受了這些“秘訣”,學生就可以“仗劍走天涯”了。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大多數學生因難以“消化”而拒不領情。出現這種情況,教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他們的心目中,學生是青澀的,必須給予指導,而沒能有效分析其青澀的原因,更沒有據此引導學生實現漸進式發展。本文擬以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廣闊》為例,探究如何助推學生實現漸進式發展。
1.青澀是客觀的現實。正如參天大樹必然經由矮小樹苗的成長一樣,學生的成長也必經青澀與不成熟的人生環節。這是客觀現實,誰也不可否認和拒絕。但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犯兩類錯誤:一是認為學生極其幼稚,于是就采取全盤“授予”式教學,例如講授何其芳先生的這首詩,就有教師以學生不懂詩歌為由,直接給予詩歌以所謂準確性的解讀,以為學生會很領情地接受教師“送給”的知識。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充其量會接受教師“授予”的詩歌文體知識、詩人意欲表達的情感,至于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則幾乎沒有。二是認為學生能力基礎豐足,給予其極大程度的自主與自由。實際上,這是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表現更多的是手足無措,缺少明確的學習方向和必要的學習指導。依然以何先生的這首詩歌鑒賞為例,教學過程中,有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詩歌,自由解讀詩歌。表面上看,這體現出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但這恰恰是對新課改精神的誤解,因為沒有指導的自主更多地表現為盲動、低效,學生會對現代詩歌乃至所有詩歌生發曲解,甚至會因有難度而產生抵觸情緒。
2.青澀是審美的現實。放眼人生一輩子,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其固有的特點。如果缺少了這些特點,人生就不會是完整的。因此,從這個層面講,過早的成熟對于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事。當我們褪除掉功利面紗之后,學生表現出的青澀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呢?在《生活是多么廣闊》中,對于生活的認識,詩人稱贊它“多么廣闊”,是充滿“快樂和寶藏”的“海洋”。授課過程中,筆者曾要求學生談自己的認識,就有學生說生活是迷宮,空間廣闊,內容迷幻,充滿太多的不確定性。應該講,學生的這個認識與詩人何其芳的相較,甚至與老師的預期相比,無疑是青澀的。但退一步講,這又何嘗不是學生真實認知水平的反映?對于他們而言,生活是個極其開闊的天地,每一個個體都是那么渺小,難以自由馳騁其間。由此,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他們將個體對生活的認知用想象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有學生將生活在迷宮里的情形描述了一番:這里有太陽,但它已落西山;這里有燈塔,但它迷蒙不定;這里有道路,但它布滿陷阱;這里有洋流,但它存有暗礁……只要細細考究,可以發現這位學生的生活充滿暗淡之光。但不可否認,這是他真實生活的映射,而且是其獨特審美形態的直接呈現。對此,教師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學生的青澀是真實的,同時也是審美的,即使他們的審美層次不高。
1.以青澀作為教育的契機。在認識和接受學生青澀現實的基礎上,教師必須更進一層,認識到這是教育學生的契機。敏銳而迅速地抓住這個機會,將促進學生實現迅猛發展。以上文提及的學生對生活的認識為例,對于他表現出的悲觀心態,教師不可忽視。首先,需要與學生開展多層面的交流,認清造成他悲觀的緣由;其次,向他介紹詩人何其芳,介紹這首詩作的創作背景——抗日戰爭爆發,面對災難深重的祖國,以何其芳為代表的愛國青年,憂心忡忡,對前路感到迷惘、困惑。再次,讓學生品讀《生活是多么廣闊》,在詩人悠情澎湃的詩句中感受其對生活的悠望,在他一連串的“去”中,探秘生活的寶藏,感受生活迷人的“芳香”和無盡的“快樂”。其實,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易受外部環境影響,他們的心智還未成熟,不能用理智指導自己的言行。教材編寫者編選這首詩也是為學生的心智成熟提供一個平臺或載體,教者則需要清醒地認識自身的使命,引導學生在對詩句語言的品讀及其內蘊的挖掘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反復誦讀詩歌,從詩句中讀出青春活力;另一方面,研讀文本內容,運用詩歌所言“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你的眼睛”的方式,“睜大眼睛”,在細小、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生活的真實奧秘,以全新的眼光觀照生活,以全新的精神態度擁抱生活,不斷發現生活的壯闊與美好。依此類推,當我們潛心發現和研究學生后,他們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表現出來的青澀恰恰成為教育及課堂教學的契機。只要認準這些青澀面,只要用好教材文本,只要引導學生全心研讀文本內容,學生的快速而建康的成長必然成為可喜的現實。
2.以青澀助推教師成長。對于學生的青澀,教師大多是認可的。但為數不少的教師對學生的認知不夠全面,對學生的個性分析不夠到位,采取的教學方式不能助推學生有效學習。仍以何其芳的這首詩為例,在為數眾多的觀摩課上,筆者發現不少教師以學生不了解那個特殊年代為由,直接解讀詩歌文本,點明詩人“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的悠情與快樂,歌頌愛國青年對生活的悠愛以及他們的愛國悠忱。但實際情況是,良好的愿望總是落空,學生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大多比較模糊,在拓展延伸環節往往表現為木訥、不解。其實,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以對學生學識和能力等方面青澀的認知為平臺,加強反思。教師要反思教學準備的各個環節,反思教學實施的各個策略,進而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和諧共進。
1.告別青澀美,實現漸退式消減。青澀美是青少年學生的一大特征,但他們終將走向成熟。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漸走出歧路。以何其芳的這首詩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社會背景分析法研習詩中關涉的情境:“去高山上去滑雪”“去駕一只船顛簸在波濤上”……體會那個特定年代青年的心境與行為選擇,同時逐漸消減以自己當下的經歷強行融入詩歌的不當做法。
2.向往成熟美,助推漸進式發展。除了消減,學生更需要的是發展。對于教師而言,就需要立足學生現有基礎,為學生量身定做發展規劃,引導其漸進式發展。就詩歌鑒賞而言,教師可幫助學生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在反復誦讀中,逐步學會分析人、景、物、事等形象,突出主人公形象,體會各類表達技巧的妙用,體悟多姿多彩的意境。以《生活是多么廣闊》為例,應先讓學生在整體誦讀的基礎上,掌握其“總——分——總”的結構方式,然后重點揣摩詩歌中一連串“去”的用意及手法。在高低遠近的組合中,體會其手法的精妙與情感的真摯。經過漸進式的閱讀與鑒賞,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也會產生漸進的改變與提升。
學生的青澀不為錯,但為人師者必須分析其客觀性與主觀性,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認可它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美,而且是師生和諧共進的良機。只有這樣,學生的漸進式發展才會成為可能。
此文系為江蘇省十二五資助課題: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課題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