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外國語學校 楊根增
奧斯汀認為人說一句話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行為,他還把這一行為分為三個次行為:敘事行為、施事行為、成事行為。我們不妨用這一理論來解讀下面語段。
①哦!……葉爾德林老弟,給我穿上大衣吧……②好像起風了,怪冷……③你把這條狗帶到將軍家里去,問問清楚。④就說這狗是我找著,派人送上的。⑤告訴他們別再把狗放到街上來了。⑥說不定這是條名貴的狗;可要是每個豬崽子都拿煙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毀了。狗是嬌貴的動物……⑦你這混蛋,把手放下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契訶夫《變色龍》)
敘事行為是指發出語音,說出帶意義的語詞、語句這種說話本身所構成的行為。敘事行為受語言能力影響,而語言能力又受心理狀態影響。清楚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解釋奧楚蔑洛夫為什么說話斷斷續續了。他剛接案子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勢與威嚴,說話是何等鏗鏘流暢,滔滔不絕!這種變化究其原因是心理影響的結果。
那么,這里的奧楚蔑洛夫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擔憂與恐懼,他覺得自己冒犯了席加洛夫將軍。極度的擔憂與恐懼讓他無法集中于自己的敘事行為,從而導致語言能力下降,進而造成敘事行為的窒塞與中斷。但此時奧楚蔑洛夫的心理更復雜,虛偽的本性讓他想盡一切辦法去掩飾自己的恐懼,從而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也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小說主人公的這一心理狀態,并進行了準確細致描寫,才使得這個人物形象如此鮮明。如果我們把文中的省略號去掉,那也就意味著敘事行為發生了變化,人物形象也就完全是另一個了。
施事行為是說表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表明說話人為什么要這么說,或者說,他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意義。奧斯汀把說話人的意義叫作“行事語力”,也譯作“言外之意”。屬于這種行為的話語都存在一定的“語力”,都是在實施一種行為。比如,①是請求,②是解釋,③是囑托,④是交代,⑤是交代,⑥是解釋,⑦是警告。
簡單闡釋一下,以奧楚蔑洛夫頤指氣使、媚上欺下的個性,①應該是命令,但這里的語氣明顯溫和,接近于請求,“老弟”的稱呼就是明證。奧楚蔑洛夫為什么會這么溫和地對待下級呢?首先,他要和葉爾德林保持統一戰線,要委托他辦事,所以才對他溫和;其次,溫和是他故作鎮定,不讓人群看出他的恐慌,從而保住自己的尊嚴。
②是解釋,也就是說奧楚蔑洛夫說“好像起風了,怪冷”是對自己穿大衣行為的一個解釋。為什么要解釋呢?原因是怕人們從他一會兒脫大衣一會兒穿大衣的怪異舉動里窺到他內心的恐慌,從而有損他的尊嚴與威嚴。此外,也可以這么理解,奧楚蔑洛夫并不是緊張到非穿大衣不可的程度,他只是想用穿大衣來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同時贏得思考對策的時間。
③按理說也應該是命令,可這里的語氣也很溫和,算是囑托。溫和的原因同①。
④是交代,這個交代讓我們看到一個邀功請賞極盡媚上之能事的奧楚蔑洛夫。
⑤比較復雜,在奧楚蔑洛夫這里是交代,這個交代一旦被葉爾德林實施就變成了提醒。仔細琢磨,這個提醒很耐人尋味。我曾在課堂上問學生:“奧楚蔑洛夫為什么要交代葉爾德林提醒席加洛夫將軍別再把狗放到街上來呢?”學生回答說:“怕狗再咬人闖禍。”我一聽,完了,學生根本沒有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原因在于學生根本就沒有關注⑥,沒有結合語境去解讀文本。契訶夫的高明也正在于此,他能在容易產生歧義的地方巧妙地給予語境補充。⑥就是對⑤的補充,有了⑥,我們也就明白了奧楚蔑洛夫的提醒完全不是怕狗咬人闖禍,而是擔心狗遭人逗弄,出個三長兩短。這是多么細致入微的關照啊!這又是多么高超絕倫的拍馬技術啊!這一筆讓奧楚蔑洛夫的媚上嘴臉鮮明到了極點。
⑦是警告,這警告豈止一個嚴厲了得,簡直變成辱罵與恐嚇了。作為警官的奧楚蔑洛夫為解一時之恨,完全不顧自己的職業道德與形象,這種欺下的行為令人發指。
成事行為就是施事行為對聽話者產生的結果,即說出一句話的事后效應。成事行為的特點,是必定在聽話人或其他人的感情上或思想上或行動上產生某種影響或效果。成事行為的功能是以言成事。
①的施事行為在行動上對直接聽話人葉爾德林產生的效應是“葉爾德林幫奧楚蔑洛夫穿上了大衣”。
②的施事行為在思想上對葉爾德林產生的影響是“葉爾德林贊同‘起風了,天變冷了’這一觀點”。怎么知道葉爾德林一定贊同奧楚蔑洛夫的觀點呢?我們可以用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來闡釋:葉爾德林是奧楚蔑洛夫的下級,以葉爾德林媚上的個性,他一定不會在言語、情緒和行動上去冒犯自己的上級,因此他與奧楚蔑洛夫之間的言語交際就會生效。但這兩個施事行為的聽話人都不只是葉爾德林自己,還有人群中的很多人,這一行為也必定會對他們產生某種影響或效果,這種影響或效果一部分是奧楚蔑洛夫所期待的,那就是“認為此時的奧楚蔑洛夫是鎮定從容、威嚴公正的,穿大衣是因為天氣變冷,而不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恐慌”。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不會產生說話人期待的影響或效果,這就是所謂的言語行為失效,言語行為為什么會失效呢?那就是違反了“合作原則”,人群中有那么多人,身份復雜,個性迥異,出現幾個在言語交際上與奧楚蔑洛夫不合作的也在情理之中。美國語言學家塞爾后來也發現施事行為對聽話人產生的影響或效果是有條件的,據此提出了言語交際應遵守的構成規則理論。
③④⑤⑥的施事行為對聽話人葉爾德林產生的思想影響是“葉爾德林領會了奧楚蔑洛夫的囑托”,行動效應是“葉爾德林按照囑托去辦事情”。此外,奧楚蔑洛夫還想通過葉爾德林的言語行為對席加洛夫將軍產生期待的影響或效應。這種影響或效應是多方面的:思想上“席加洛夫將軍覺得奧楚蔑洛夫做得好”,感情上“席加洛夫將軍很高興”,行動上“席加洛夫將軍給予了奧楚蔑洛夫夸獎或什么實際的好處”。
⑦的施事行為對直接聽話人赫留金產生的思想影響是“赫留金意識到自己給奧楚蔑洛夫帶來了麻煩,奧楚蔑洛夫不會輕饒他”,行動效應是“赫留金立刻放棄了討取公道的想法,乖乖地自認倒霉,甚至偷偷溜走”。
言語行為理論既然可以用來解讀文本,就意味著也能用來指導寫作,因為科學的寫作理論來源于規范的文本解讀實踐。下面我們就以一次場景描寫作業為例,來闡明言語行為理論對寫作的指導意義。作業要求如下:
假如你某一次考試失敗了,回到家,媽媽看到垂頭喪氣、一蹶不振的你,二話沒說,就把你帶到一棵剛剛經歷了一場暴風雨的桂樹前。媽媽這么做是想告訴你:你的處境就像這桂樹。但媽媽知道,風雨過后,桂樹還會繁花滿樹。到那時候,媽媽再帶你來看桂樹,讓你徹底醒悟:原來枯萎的夢想還可以重新綻放。
請根據以上提示描述兩個場景:一、剛剛經歷過暴風雨,枝殘葉敗花落的桂樹。二、暴風雨過后不久,重現生機繁花再放的桂樹。
奧斯汀把句子分為敘述句和施為句。敘述句是用來說明、報告或描繪事物的句子,即“有所述之言”的句子,不同于《變色龍》選段中那些“有所為之言”的句子。后來奧斯汀又意識到說一句話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行為,敘述句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施為句。無論敘述句還是施為句都包括敘事行為、施事行為和成事行為三個次行為。根據這一發現,我們就可以點評下面的作業案例了。
媽媽把垂頭喪氣的我帶到一棵桂樹的面前,這棵桂樹剛剛經歷了一場暴風雨,桂花落了一地,望去像鋪了一層金燦燦的地毯。走近了看,桂樹已不復以前的生機,光禿禿的樹葉上,全是蟲子咬過的痕跡。地上零落著的是它曾經的驕傲,讓人看了觸目驚心,我不禁感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時,一陣寒風襲過,樹上僅有的幾朵桂花也被無情地拔下。我心里遺憾著,為它,也為自己。寒風過后,我湊近了去看。呀!還有幾朵殘花藏在葉子里呢,多么嬌小,多么可愛!更讓人流連忘返的是綠葉間氤氳著的那一層層淡淡的霧氣。
上面是某同學對第一個場景的描繪,看起來很美,其實問題很多,根據言語行為理論,我們可以概括為三點:
1.“用什么表達”不清楚,敘事行為障礙
“用什么表達”不清楚,再通俗點兒講就是“怎么表達”不清楚,其結果會造成敘事行為障礙。敘事行為障礙的原因之一是語言能力缺乏,語言能力包括發出語音、選擇詞語、規范語法、斟酌語境、選用句式、連綴成篇等。比如,“光禿禿的樹葉”搭配不當,應該是“光禿禿的枝條”。“一陣寒風襲過”與現實不符,“寒風”應改為“狂風”或“大風”。這兩處就屬于詞語選擇的問題。語法的問題,如“讓人看了觸目驚心”,“看了”和“觸目”重復,改為“讓人觸目驚心”即可。“更讓人流連忘返的是綠葉間氤氳著的那一層層淡淡的霧氣”,“氤氳”指濕熱飄蕩的云氣,是名詞,不能用作動詞。語境問題,如“桂花落了一地,望去像鋪了一層金燦燦的地毯”“那么嬌小,那么可愛”,這些語句所渲染出來的華美意境與文章的情感基調以及“我”失落絕望的心境都嚴重不符。
要想有效減少敘事行為障礙,就得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基本功。這可以從多方面著手訓練,比如多多積累詞語,豐富詞匯庫;培養推敲詞語的意識與習慣;提高詞語辨析的能力;增強語法敏感性,促進語法規范;細細揣摩語句、語段之間的邏輯關系;關照語句、語段前后的銜接與連貫等。
2.“要表達什么”不清楚,施事行為障礙
“要表達什么”不清楚,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審題不當或沒確定好中心和主要內容,其結果會造成施事行為障礙。葉圣陶說:“我們寫一個東西之前,先不要急于下筆,要在頭腦中想一想我們要寫些什么,要寫的東西清楚了,再想想該怎么寫,要寫什么與怎么寫都清楚了再下筆才不會出現實際寫出來的東西跟心里想要寫的東西相差太遠。”顯然,案例中的這位同學“要表達什么”事先很不清楚。比如,他要是清楚第一個場景的要求是描繪桂樹慘相,那就不會在文中出現如此華麗唯美的描繪了;他要是知道“景物的格調要與心境相契合”的寫作規律,就不會出現清新明朗的表述了。
當然,實際寫作中,敘事行為和施事行為是互相制約的。敘事行為障礙,也就是說語言能力不足的話,就會出現“言不盡意”的現象。施事行為障礙,也就是說寫作目的、文章主題、中心內容不明確的話,就會出現“言不切意”的現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偏題”“離題”甚至“悖題”。我們認為,敘事行為固然重要,也就是說寫作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文字應用的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施事行為,也就是審題、確定寫作目的和中心內容更重要。打個比方說,寫作目的、文章主題、中心內容是“竹子”,“要表達什么”不清楚就是“胸無成竹”,怎么能夠畫好“竹子”、寫好作文呢?
3.“表達了什么”不清楚,成事行為障礙
奧斯汀認為敘述句其實也是在實施一個行為,塞爾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此理論,他說:“一個命題的表達是一個命題的行為而不是一個施事行為。但是,一個命題的表達總是通過完成一個施事行為來表達的。”比如,要寫好第一個片段,作者就要通過場景描繪完成以下施事行為:告訴讀者這棵桂樹剛剛經歷了一場暴風雨;向讀者展示桂樹的慘相;讓讀者意識到桂樹和我有類似的遭遇,桂樹經歷了暴風雨,我經歷了考試失敗;暗示讀者由于暴風雨的摧殘,桂樹不可能再開花,就像我受到了挫折很難東山再起一樣。為什么要完成這些施事行為呢?因為要形成恰切的命題。命題就是一個個的句子,它是構成語篇的基本單位。從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完成施事行為的過程中出現了差錯,他沒能細致地向讀者展示桂樹的慘相,也沒能成功地暗示讀者桂樹不可能重現生機與再放花朵。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符合作文要求、文章主題以及讀者心理期待的命題。
寫作既是與自己交流,也是與讀者交流,看似沒有聽話者的敘述句其實是存在聽話者的,那就是讀者,而成事行為就是敘事行為和施事行為在讀者那里產生的影響和效應。作者動筆前要對這種影響和效應有一個準確的預測與定位。上面的作者就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寫作前一定糊里糊涂,寫起來才一會兒是桂樹的慘相,一會兒是桂花的芳香與美麗;一會兒抒發痛惜之情,一會兒抒發欣喜與贊嘆。這種心境與場景格調的背離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給讀者一個準確而穩定的影響和效應的。再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表達什么也不清楚,是盛贊桂花的孤傲與奉獻精神嗎?如果是這樣,豈不是跟題目要求、寫作目的、文章主題相悖?因為這里應該表現風雨的殘酷、桂花的悲慘可憐才對。如果非要說精神,那也是愈挫愈奮、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而不是孤傲與奉獻精神。況且這一精神出現得也為時過早,應該在點化與升華主題的時候,也就是在看到桂樹重現生機與再放花朵的時候再出現。
綜上所述,言語行為理論無論對文本解讀還是對寫作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關注豐富多樣的教學實踐所折射出來的理論價值,又要研究與探討經典理論的實踐意義。那種“鄙視理論,埋頭實踐”或“醉心理論,疏于實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