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教研室 雷介武
一篇課文教什么,是廣大語文教師特別關注的課題。那么,如何選取課文的教學價值呢?我認為至少要經歷三個層次:①篩選、確定核心教學價值。②篩選、確定支撐核心價值的教學內容。③精選教學問題,落實教學內容。(關于這個觀點,本人已有多篇論文發表于《語文教學通訊》。)
下面結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分析一下特級教師王君的教學選擇和一些普通教學設計有何不同。
第三個層次的教學選擇,即“精選教學問題,落實教學內容”,是課堂上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環節,是決定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因素。它要求老師在深鉆教材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對課堂的教學提問進行精心設計,擇優而用,選取最有價值的課堂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針對學生,選擇最能激發學生思維的“點”進行提問;必須結合文本,選擇最有價值的“點”進行提問。當問之處,一定要細細地問;不當問之時,切不可絮絮叨叨,要提高每一個問題的效率。問題切忌簡單、空泛、高大,以免學生無從答起,或者答而無用。
先列舉一下王君老師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的三個層次的教學選擇:
第一個層次的教學選擇:核心教學價值——學習品讀新聞的方法,感受作者豪情。
第二個層次的教學選擇:支撐核心教學價值的教學內容——①結構有講究。②語言有講究。③語言有形象、有情懷。④語言準確嚴謹。⑤拓展活動,感受豪情。
第三個層次的教學選擇(為方便讀者理解,用表格呈現):
下面就“結構有講究”“語言準確嚴謹”兩方面進行對比解讀。

第二層次的教學選擇 第三層次的教學選擇①結構有講究現在東路軍很煩惱,因為他們被安排在這則新聞的最后,他們覺得為什么不把我們東路軍安排在前面啊?前面很重要啊。請在文中找出依據來說服東路軍,安撫他們的心靈,把他們安排在最后是有道理的。方法:找出剛才關于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核心句子,思考它們之間的聯系。②語言有講究請學生選擇以下三句中的一句,說說句子包含的形象與情懷。①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②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③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③語言準確嚴謹用以下改句與原文對比品讀:①殲滅一切抵抗之敵。②控制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③并占領江陰要塞,切斷長江。④我軍前鋒,業已封鎖鎮江無錫段鐵路線。⑤江陰等(原文是“諸”)縣的廣大地區。⑥已經(原文是“業已”)切斷。④拓展活動,感受豪情文中有一個詞反復出現,它的表現力極其強大,是哪一個詞語?(我),去掉“我”好嗎?
王君老師為了落實“結構有講究”這一教學內容,設計的主問題是:請學生在文中找出依據來說服東路軍,安撫他們的心靈,把他們安排在最后是有道理的。這個問題絕對是王老師在深入研討文本和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精心打磨而成的,顯得非常巧妙。巧妙一:情境性強,趣味性強,能一下將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巧妙二:非常具體,能將學生思維集中在一個點上,能輕松突破教學目標;巧妙三:緊扣文本,能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語言。由此看來,這個問題的價值非常之高。
對于這個教學內容,某些網絡教案又是如何設計問題的呢?
(1)請學生研討: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2)請學生討論:三路軍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以上兩例與王君老師的問題設計相比,就顯得太大、太空。其弊端一是針對性不強,即沒有針對文本,沒有針對學生思維狀態;二是趣味性不強,相當生硬,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三是沒有貼近語言,不能引導學生依靠具體語句去解讀疑問,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我們再看王君老師為了落實“語言準確嚴謹”這一教學內容,是如何選取最有價值的問題的。教學中,她采取了非常靈活的方式,將一堆瑣碎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對比品讀”的語言實踐活動,避免了問題的機械,事半功倍地突破教學目標。將課文中的幾個關鍵句子進行了改造,要求學生與課文原句進行對比分析,思考是改句好還是原句好。
學生們在對比與討論中,能輕松又深刻地理解到本篇新聞語言是多么準確和嚴謹。①從改句“殲滅一切抵抗之敵”中,理解“擊潰”一詞的準確性;②從改句“控制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中,理解“殲滅”一詞的準確性;③從改句“并占領江陰要塞、切斷長江”中理解“封鎖”一詞的準確性;④從改句“我軍前鋒,業已封鎖鎮江無錫段鐵路線”中理解“切斷”一詞的準確性。⑤從改句“江陰等縣的廣大地區”“已經切斷”中,理解原文“諸”“業已”用詞的典雅莊重。這樣的設計,將可能會出現的瑣碎問題轉化為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問題的價值,顯示了王老師對教學的靈動處理、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對學情的充分把握。
下面來看某些網絡教案又是如何落實“語言準確嚴謹”這一教學內容的。
(3)同學們看看,作者除了條理清晰地介紹渡江情況以外,又是怎樣把渡江的全過程報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準確的動詞?請同學們小組交流討論。
(4)還有哪些語句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
在這兩例設計中,教師將語言學習的目標指向“九江(不含)”“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突破”“渡至”“24小時內”“即已”“至發電時止”“余部”“整天激戰”“甚為微弱”“較為頑強”等詞語。不能不說以上句子表述很有分寸,所用的詞語也體現了文章語言的準確與嚴謹,但由于教師提問顯得過空、過大,導致學生辛苦尋覓而得的所謂“準確嚴謹”的句子不痛不癢,僅僅浮在表面,浮在語言形式上,并未沉于語言內蘊之中,因而難以真正領悟到語言準確嚴謹以及由此帶來的語言魅力。
綜合來說,“三個層次的教學選擇觀”中第三個層次的教學選擇,即問題的精心選擇一環,是至關重要的。你選擇了巧妙的問題,你就是選擇了課堂的生動和活潑;你選擇了精當的問題,你就是選擇了課堂的扎實與高效。王君老師課堂提問的選擇與設計,緊貼語言文字,緊貼學生思維,顯示了強烈的文本意識與學生意識,體現了高超的教學藝術,值得我們好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