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石龍中學 朱少山
文言文是實施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文本載體,文言文教學是構建高中語文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語文高效課堂建設的成敗;能否攻克束縛文言文教學的瓶頸,直接關系著語文教學改革進展的快慢。在當今課程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形勢下,文言文教學依然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錢夢龍語)。如何救治文言文教學存在的痼疾?語文教研工作者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論述要么陳詞濫調、流于瑣屑,要么隔靴搔癢、無關宏旨,要么拾遺補缺、難成系統,要么標新立異、難于實踐。我們深知:要實現文言文教學上真正的突破,不是幾篇論文泛泛而談所能解決的,也不是低效科研探賾索隱所能實現的。
為了真正推動文言文的教學改革,建設高效的文言文教學課堂,課程改革專家和語文教研工作者都必須本著守正出新的原則,從根本上更新自己的思想理念,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具體來說,主要應有以下四方面的意識。
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一文中,錢夢龍老師十分精辟地指出:“(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這些作品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由此可見,文言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絕不容輕忽。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突出文言文教學的地位,著重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也是落實語文新課標所提出的“提高文化素養、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的要求。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們對文言文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單看教材文言文選文數量就可以窺見一斑。大陸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教材選文(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只作了籠統的要求:“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文質兼美,富于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眼界。”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選文類型的具體要求,不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在實踐中,大部分的高中語文教材在選文上都側重于現實性和時代性較強的文章,這使得文言文選文的比重遠遠滯后于現代文。相比較而言,臺灣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對此則有明確的要求,著重增加了文言文的選文數量:

臺灣版國文教材選文中“語體文”和“文言文”的比例分布情況(表1)
由此可見,臺灣國文教材的文言文的選文比重是相當大的,幾乎占了一半。而大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數量是遠遠不及的。再從高考語文試卷命題上來看,文言文閱讀題目分值所占的比重更低:

2014年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閱讀題目的分值情況(表2)
由上表可以發現,文言文閱讀題目所占分值嚴重偏低(13%左右)。不僅如此,文言文閱讀的文本絕大部分仍是人物傳記,其題型也無外乎實詞、虛詞、文意理解、文句翻譯和人物性格分析。這樣的考題設計,并不能考查文言文所蘊含的全部價值。那么,這樣的高考試題對教學實踐的導向作用當然也會大打折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鑒于教材選文、高考命題以及實際教學工作中對文言文閱讀的不同程度的輕忽情況,文言文的地位亟待提升,文言文的教學工作亟須重視——我們要突出文言文的地位。另據熊焰老師在《論現代文言文的文化地位與學術價值》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文言文并未退出現代文化生活”,現代文言文更“包含著更復雜更普遍的文化情感認同現象和文化心理”。文學創作尚且如此重視文言文,語文教學顯然更不能忽視。文言文地位絕不容小覷。所以,錢夢龍老師主張“中學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適量多教一些”。特別是針對目前文言文選文偏少、學時不夠的情況,我們有必要考慮增加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選文數量。浦江清和呂叔湘先生甚至提出:將現代文教學與文言文教學設置成兩種課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積極開發文言文選修教材和校本教材,在教材編排體例上給予文言文更多的生存空間,還要加大高考對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增加文言文閱讀題目的分值。
對于文言文教學,有人曾總結為“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對于文言文考題,大部分省份的語文試卷也是側重于詞義的理解和文句的翻譯。可以說,注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傳授,一直被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奉為圭臬和不二法門。
這樣的教法和考法,只是片面地突出“術”這一層面,只是強調文言文零碎知識點的講解、文言技法粗疏的梳理,卻忽視了文言文作為文學作品的內在特質,即“文”的價值。按照黃厚江老師的說法,這樣做只能是“文字”層面的考辨落實,而非“文章”“文學”層面的鑒賞探究。這是與新課標的理念相違背的。真正的做法是要統籌兼顧,將文字、文章、文學都落實好,這正是曹玉明老師所說的文言文教學的“回歸之美”。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之“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部分就明確提出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文言文的學習,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連續性較強、兼容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因此,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積極構建文言文的知識網絡。為此,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常翻閱必備的文言文工具書
與其他科目和知識點的學習一樣,文言文教學也同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文言文雖然在文意梳理上難于現代文,但畢竟是現代文的源頭和基礎,這也為學生的自學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因此,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結合文言文的特點和高中生的學情,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積極參與到文言文的自主學習之中。最常用的的文言文工具書便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和《文言文基礎知識手冊》。特別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歷經多次刪削增補,臻于完善,它編排合理,義項完備精當,例證豐富典型,是學習文言文必備的輔導資料。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這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以說,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并逐漸產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這是實現文言文教學突破的關鍵。
2.掌握適量的文言基本知識
時下有老師主張要拋開對文言字詞的解說,著重于文意的理解,未免有舍本逐末之嫌。試想,如果沒有對字詞和相關文言知識點的把握,如何準確理解文意?有些文意理解的偏差,往往就是對文言知識點教學的疏忽所致。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就是要重視對文言文基本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如:重點實詞的解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古今異義、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和通假字等這些古漢語的知識。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掌握適量的文言基本知識,并不是拘泥于瑣屑的文言知識點,也不等于枯燥的孤立的字詞訓練,而是在文言文的整體閱讀中去落實,統籌兼顧。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對古代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作者的生活經歷作必要的了解。當然,這些知識點的教學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需要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內容中,集腋成裘,厚積薄發。
3.儲備必要的文言文體裁常識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文言文的體裁不斷成熟豐富,曹丕《典論·論文》有言:“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詞賦欲麗。”可以說,文言文的體裁常識也是我們進行文言文教學的一把鎖鑰。因為“不同的體裁,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語言運用、義理辭章、表達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要求。學習文言文,了解文言體裁的分類和樣式,分辨各種體裁的內容和風格,進行比較鑒別,對于理解和分析文義,加深認識和記憶,都是十分有益的。”如果無視文言文的文體特質,只是側重文詞的片面梳理,這樣的文言文教學也是有欠缺的。下面,我們就以人教版、蘇教版和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為例,梳理高中文言文的體裁類別:

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體裁分類表(表3)
總體來說,三個版本的語文教材在文言文選文類別上還是比較全面的。那么,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需要仔細鉆研每種體裁的特征。這對于理解文本的文學特質,是大有裨益的。另外,高考試卷的文言文選文也應該多元化,兼顧平時學習的各種文體,而不只是傳狀類。
總之,積極構建文言文的知識網絡,其目的就在于夯實文言基礎。根深才能枝繁葉茂,只有打好了文言基礎知識的根基,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漢語是世界上傳承性最好的民族語言之一。在承擔表達交流功能的同時,漢語更多地發揮了承傳民族社會文化的功能,這在古代漢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語文新課改的早期,曹明海等人就率先提出了“語文新課程的文化建構觀”,強調對語文學科文化內涵的挖掘。相比較其他的教學內容而言,文言文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是最為豐富的,有的老師甚至就此提出了文言文“文化教學”的觀點。這也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的課程理念。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部分提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可以說,文言文的人文精神,是文言文的精髓所在。如果說“構建文言文的知識網絡”偏重于工具性,是“言”的體現;那么,“審視文言文的文化價值”則強調人文性,是“文”的體現。在充分構建文言文知識網絡的同時,文言文教學也應加強對文言文人文精神的審視,這是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的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所以,我們要打破“重言輕文”的局面。注重“言”“文”統一,實現“文”“道”合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探究文言文的人文精神,需要我們透過詞匯和文法的層面,去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文化常識,以及古代仁人志士的“志趣”。特別是后者,它主要包括以國家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這里不妨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部分文言篇目為例:

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所體現的人文精神(表4)
可以說,優秀的文言文無不是文質兼美的精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引人共鳴,其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主要原因之一。對于文言文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我們要積極地學習借鑒,并加以繼承,發揚光大。
人文精神,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培育人文精神,更是教育的靈魂所在。正因為如此,文言文常常也是學校重要的德育資源,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曾說:“文言文還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其實,這也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和必然要求。《新課標》指出: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這是語文課程獨特功能的重要體現。對于文言文中優秀人物身上所閃現出的堅韌、頑強、善良、無私、愛國、憂民、勤勉的優秀品格和精神風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進行滲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挖掘文言文的德育資源,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其影響是深遠的。基于此,余黨緒老師也提出:“文言文閱讀教學,其起點是基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文言文教學的宗旨,則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文化建構,并借此達成學生的現代人格的養成。”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系統的文言文教學,通過對古代具體的人格典范的剖析來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而培養學生健全高尚的現代人格。
當然,凡事過猶不及,我們在挖掘文言文內在價值的同時,不能忽視文言文基本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規律,切不可實行“放棄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進行架空的人文主題解讀”的所謂“文言文教學”。正確理解文言文的“教學起點”和“教學宗旨”,是實現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前提。
如何更好地落實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我們需要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相關要求,以及文言文的文體特征,本著守正出新的原則,綜合運用各種教學策略。
1.激發興趣,調動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相比較現代文,文言文顯然有難度,但是“越是有難度的內容,越應該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帶著一顆好奇心,尋找并體現學習過程的樂趣”。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工具書的運用,而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和方法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文言文教學課堂更有新穎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我們可以恰當地運用多媒體,產生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效果,如《項脊軒志》教學中的配樂朗誦;可以讓學生搜集故事,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旨,如《赤壁賦》教學中蘇軾的人生經歷和趣事;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表演,演繹文中的故事內容,如《鴻門宴》教學中的故事情節表演。所有這些都有助于點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激情。但是老師需要因課制宜、因時制宜,絕不能為了刻意激發興趣、片面地迎合部分學生而采取不當的方法。一切都是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
2.重視誦讀,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文言文教學更是如此。《新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把握好誦讀的要旨,運用好誦讀的策略,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古代文學專家程千帆先生有言:“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對它們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我們可以綜合運用配樂誦讀、白文誦讀、個人讀、集體讀和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來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誦讀文言文重要篇目,可以更好地掌握原文的基礎知識,感知原文的語言魅力,領悟原文的思想題旨。
3.單元整合,實施文言文的專題教學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單元構成的原則和標準并不是十分清晰、統一。我們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有必要打破原本的內容順序,進行單元整合,實施文言文的專題教學。這也是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語文教學專家張壽康教授認為:“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比較閱讀是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中三年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編寫的原本順序,借助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按照作者相同、體裁相似、思想主題相符、創作背景一致等原則,積極進行單元整合的教學實驗,并貫穿在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從而讓學生更有效地、更有針對性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識能力,更好地落實相關的教學目標。
4.自主探究,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流行著一種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教學方法,一味地突出教師的“權威意識”,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與現行的教學理念是相違背的。我們要勇于突破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獨角戲”的教學模式,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為此,我們需要處理好文本、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文本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是整個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讓“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理念深入到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去。我們還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保護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以實現《新課標》所提出的“用現代觀念審視(文言文)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的課程目標。
5.學以致用,嘗試文言文的寫作教學
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帶動寫作,寫作反哺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寫作是閱讀的旨歸和升華。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嘗試文言文的寫作教學,可以打破傳統文言文的教學套路,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如在進行《陳情表》的教學時,師生在一起翻譯、梳理文意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譯文去還原成文言文,并將其與原文比對。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文言基礎知識點,理解了文意,也感受到了創作的愉悅。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常見的白話寓言故事、學習生活中的瑣事寫成文言文,既增添了樂趣,也習得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6.積累訓練,鞏固夯實文言文知識點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重“講”常“談”往往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學生很少有機會自己讀課文、做練習。就總體而言,課堂教學無疑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途徑,但課堂教學肯定不能涵蓋文言文教學的所有活動。課堂教學仍需要課外輔導作為補充。在課外時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閱讀文言文,開闊視野。另外,還要指導學生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點,及時地梳理、歸納、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并完成適量的針對性的練習。這些練習,教師可以選取部分進行講評,其余讓學生自主完成落實。這樣,講練結合、講評結合,就可以更好地落實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7.學校配合,營造文言文的學習氛圍
文言文教學的成功實踐,既需要教師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教學觀念,認真落實好的教學方法,也離不開校方的積極配合。學校要積極營造書香校園的氛圍,組織相關老師編寫文言文校本教材,從課外精心選編經典的文言文篇目,擬制相關的文言文閱讀訓練題目,以彌補課堂文言文教學內容的不足。除此之外,還要經常組織開展與文言文相關的競賽活動(如文言文誦讀比賽、文言知識競賽和文言文創作大賽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藝術魅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和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厚江.文言文該怎樣教[J].語文學習,2006,(5).
[2]鞏本棟.程千帆沈祖棻學記[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3]張文海.文言文的十種體裁[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31).
[4]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6).
[5]唐劍鋒.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12,(8).
[6]曹玉明.回歸之美:文言文教學的解構與建構[J].江蘇教育研究,2013,(8).
[7]劉宏業.文化滲透: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終極追求[J].教學與管理,2013,(25).
[8]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新課程的文化建構觀[J].課程·教材·教法,2005,(1).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熊焰.論現代文言文的文化地位與學術價值[J].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2).
[11]董志斌.不同版本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文言文編排比較思考[J].語文學習,2009,(8).
[12]王薇.重“言”抑或重“文”——淺議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