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長二中 魏為秋(特級教師)
☉安徽省天長二中 吳正鵬
2015年高考已落幕,各省市的語文試題全部露出廬山真面目,在所有語文試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選文中,散文占據了半壁江山,有十個省市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了散文體裁,由此可見這一文體備受青睞。
散文有其文體的獨特性,它形式自由,表達靈活,突破了韻文的束縛,且其意義指向又是十分明確,主題表達十分清晰,因此也就形成了散文文體的一個總體特征——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指散文謀篇布局自由,取材也比較自由,例如今年北京卷的《說起梅花》、上海卷的《雪天》、福建卷的《紙上故鄉》,其行文就灑脫自如。而“神聚”指散文的主題明確,文本的意義指向很明確。從今年選取散文作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命題呈現來看,命題的原點都基于“形”和“神”這兩個大方面,都是從形式結構到主題意蘊的試題呈現。

2015年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命題歸類
我們粗略梳理一下相關省市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試題,將涉及到散文體裁的相關命題進行篩選,進行歸類提取,詳見上頁表格。
首先,看選文特點。命題者的視野比較開闊,選文涉及的面比較廣,內容涵蓋了自然、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總體看來應該是文質兼美的散文篇章。十篇選文中以描寫自然角度切入的文章占了一半,從社會生活角度切入的也有三篇,另外兩篇側重于科技知識的傳達,應該說命題者對于選文是精心篩選,下了一番苦功的。
其次,命題的理據必須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目標明確提出,高中學生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積累·整合: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感受·鑒賞: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
思考·領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應用·拓展: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發現·創新: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于此,課標從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方面還各提出了九條具體的要求,這些要求當然應該成為高考散文閱讀命題的依據。
對照上述課標要求,我們不難從命題的呈現形式清晰地看出命題者的考查意圖(這對我們日常的散文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不難看出解讀散文的有效途徑乃是辨形識文,悟意析情。
所謂辨形識文,就是從文本的結構和寫作思路入手,讀懂文本的結構形式。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絕不是孤立的,作者對作品的形式選擇是有一定需要的,文章脈絡就是作者思維形式和情感模式的體現。
如北京卷第23題:“本文寫了作者與外國人之間圍繞著梅花展開的幾個故事,在謀篇與立意方面匠心獨具,請結合全文加以賞析”考查的就是文章的結構安排與主旨表達的關系;江蘇卷第14題:“文章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設置這一線索有什么作用”考查對文章結構線索的把握,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福建卷第12題考查的也是對文本結構的把握;山東卷第19題:“簡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考查了句段的作用;湖南卷第15、18題,湖北卷第17題,廣東卷第17題,四川卷第15題,都從結構角度命題,因此散文的解讀要清晰地梳理出結構特征,因為結構形式也是一種特殊的表達。這一類命題的目標指向除了側重于知識能力的積累與整合外,也注重對作品的感受與鑒賞能力。
所謂悟意析情,就是要在把握結構特征的同時,注重對主題意蘊的把握。在散文的解讀中我們要有穿透意識,要體悟語言文字背后呈現的情感。文字是符號,結構是符號的情感形式,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我們進行解碼,并進行再度闡釋。散文的主題一般不是直接呈現的,這就很值得我們品味分析,在此過程中考查學生們的閱讀鑒賞能力和藝術審美素養。分析十套試卷的散文閱讀類命題,無一例外都突出了主題意蘊的考查,并且分值很大,可見對散文主題的解讀極其重要。
要想準確解讀散文主題,需要我們穿透文字表層意義,理解文本結構組織形式的意義,深入挖掘文字的深層意蘊,悟意析情,分析文本究竟想傳達出怎樣的信息,作者和命題者想表達的意圖是什么。
如上海卷第10題:“分析‘我’在尋人過程中的兩次心理轉變及各自原因。”需要結合語境,體味老婦人的行動和話語對我的觸動,引起“我”的人生思考,從而呈現主題意蘊。
廣東卷第17題:“對人們采摘紫蘇,老人的表現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請結合本文分析。”這道題的設置,需要結合文中的主要事件和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第18題:“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請結合全文分析。”直接呈現出了選文的主題價值,“蔓延”的真正意義在于人們內心的自覺。
四川卷第16題:“文章第②段寫了東山一帶哪些‘勝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此題仍然需要回歸文本,確定區域,概括選文的思想和作者的觀念態度,這恰是主題的集中體現。第17題:“結合全文,分析標題‘太湖碎錦’的內涵和作用。”此題則需要穿透表層含義,回歸文本,從而體悟文本主題。由此看出從主題理解的方向命題是散文閱讀命題的一個重要命題原點。
這幾組問題主要考查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通過對細節咀嚼來領悟豐富的內涵,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既是對鑒賞方法的考查,也是對思維品質的檢測。
再比如北京卷第25題:“本文結尾寫道:‘梅花,幾千年的書香繚繞得骨清魂香,幾千年的詩心陶冶得如此美麗。’請緊扣‘書香’與‘詩心’,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該題以詞句理解為起點,需要解釋詞的本義,但更多的是解讀文中內涵及情感主旨,需要穿透本義,將梅花放到我們的傳統文化系統中進行解讀,運用已有知識系統進行再度闡釋。
天津卷第18題:“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號有什么作用?談談你對該段的理解。”此題的命題指向比較隱蔽,實質上需要對引號的意義加以解讀。這里有一層象征意味,“梯田”是一種傳統的鄉土文化的象征,這樣的解讀需要穿透文字表層意義,解讀出“梯田”的象征意味,結合文本中的價值取向分析主題意義。
福建卷14題:“根據文本,分析標題‘紙上故鄉’的含意。”此題清晰地展示了對散文主題意蘊的考查,理解標題的含義,要聯系全文,從文中的內容和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紙上”表明是文字創作,既包括他人對故鄉的“紙上”表達,也包括自己對故鄉的“紙上”表達。考查學生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能力和對文章主題的概括能力。
這幾組問題的命題指向除了相關的語用知識,還要整合情感態度、價值觀,對文本進行深度鑒賞,提升到文化層面。
而江蘇卷第14題:“文章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設置這一線索有什么作用”,這一小題堪稱好題。對線索的作用設問,則是直接將結構設置與主題表達連接起來,需要仔細分析文本的線索與主題呈現的密切關系。
此外還有一些省份設置個性化解讀的試題,當然還是無法跳出主題框定的范圍,只能是帶著主題的腳鐐曼舞而已。
綜觀2015年高考散文閱讀命題,我們可以看出散文閱讀命題的兩個重要指向:一個從結構形式出發,一個從主題表達出發。這兩個方向是散文命題的原點,呈現出了散文命題的二元指向。因此我們在解讀散文時要辨形識文,理解文本的形式特征。并要透過文字表義和結構形式,悟意析情,體悟主題意蘊。這是解讀散文的一個重要過程,也是解讀散文的一個重要途徑,從文學解讀的角度來審視,這一點具有重要價值。
從高考散文的命題原點來看,在閱讀中必須要吃透文體的典型特征,回歸原點。我們應從散文的體裁特征出發,從命題原點出發,辨形識文,悟意析情。從閱讀的原點出發,從整體感知文本,理解字詞、句子和語段的內涵及關系,體悟文本的主題表達、文本的價值取向。
高考文學類文本的選文多是作家體驗生活、深入思考后形成的委婉感悟和含蓄表達,有的內蘊豐富,有的曲折有致,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正是這些未盡的表達意味耐人琢磨,引人深思,感人肺腑,彰顯文學的魅力和價值。只有讀懂文,才能做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