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學 唐金龍(特級教師)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偉大的《三國演義》那個著名的開頭,應合著繁雜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甚至也包括全國選拔性的考試。安徽省高考最后一年自主命題試卷呈現什么樣的風貌,是令人關注的。教育改革已經步入新常態,包括考試在內的系列改革刻不容緩。
猶如天都峰上看風景,安徽自主命題的語文卷,到底是怎樣呈現其風景的呢?
盡管考試形式的改革在整個改革桌面上占比不大,但人們還是充滿期待。作為回應,安徽語文高考充分顧及了全國大格局。
第一,去地域化。以前的安徽題在文字材料上,有深厚的徽文化物質,本土色彩明顯。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年的高考一點都找不到本土影子了,似乎視野還進一步擴大了,比如關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材料。從這點看,也感覺有點小家子氣。去區域化并不等同于全國化呀,在一定程度上說,越是區域的越是全國的。
第二,文學味濃。畢竟是語文考試,在機械受限的考試語境下,如何突破考試約束,讓語文的味道最濃,是有講究的。安徽卷顯然在這方面是有考慮的。說明文閱讀中涉及到對經典的理解,經典形成的過程、閱讀經典要與時俱進的態度,都讓我們耳目一新。美國教育家、哲學家阿德勒這樣闡述所謂經典:“為普通人而寫,論述的是人類共同感興趣的題材和人生有待解決的問題;通俗易懂,不賣弄學問;擁有最廣泛的讀者;永不過時;令人百讀不厭;最富有教育意義。”顯然,經典血液流淌時代青年的體內會有無窮的正能量,這是內補,效果顯著而實用。
小說《蓑衣》涉及年輕人朦朧的愛戀,就情感表達而言,符合考生的年齡、心理層次,容易引起共鳴。相對而言,過去幾年當中考到的小說內容都過于玄乎,離考生的實際過于隔膜而多少影響了學生的認知與理解。
第三,導向明確。語用題是最能體現語言味的考查題型。安徽卷第18小題,小切口考查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是比較合適的學以致用的好題目。兩處填空前后都有相關文字照應,容易找到抓手。第1處后面的文字是“繪畫是片斷靜止的文字”,對應的第1處應該是說“文字”是怎么樣的,從句式對應看,文字是整體流動的繪畫,就是這處要表達的內容。第2處對應的是前面“文學用文字作畫”,那么,繪畫則是用線條創作,就有著落了。
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同樣的語用題,第19小題要求考生根據圖示與文字材料進行歸納表述。這一題中,文字內容已經表述得十分清楚了,而圖示則無關緊要。讓考生又看圖示,又看材料,無形中分散了考生的注意力,甚至還造成誤會,這是沒有必要的。
第一,知識點落實。對學科知識點的考查,永遠都是考試的主旋律。這是不能回避的。安徽卷中,對語文知識點的考查,符合教學大綱與考試說明的相關要求。錯別字的考查、病句辨析、文言文實詞虛詞的考查,都是基本功。特別是文言文翻譯,三句話中,實詞“之、蜂、負、蠢”清楚了,翻譯就沒問題,而虛詞“于、以”也同樣。“蜂”名詞活用為狀語,明白了整個句子就落實了。學語文,就工具性而言是重要的,考查跟進也是必須的。
說明文閱讀中的三個小題設計,看似貓捉老鼠式的游戲文字,實則看考生的閱讀眼光與定力。答案內容的設計是從原文抽取改造的,其間所變化的正是要考生能慧眼識別的。這也是一種閱讀能力,緊扣文本,回歸文本。
名句填空,雖然今年放大了背誦篇目的數量,與全國卷接軌,但依然是甲乙兩個套餐供考生選擇,也都是常見名句,并沒有為難考生。
第二,體現素質。應試有規范,比較教條,但也可以靈動鮮活。第20小題,為一次主題交友活動擬定標語,這一形式不算新穎,但開放度大,學生發揮的余地充分。既可以根據“自然青春團隊”的主題生發,比如:“擁抱自然 花樣青春 熱情相擁”“親近自然 綻放青春 凝聚智慧”等。也可以靈活模仿成:“我率真 我激昂 我參與”。還可以通過對偶的方式呈現,如“集合青春智慧擁抱自然美景”等。
第三,考點設計精巧。從什么切口設問,是命題者要重視的。不能讓考生無處下手。安徽卷中的古詩詞欣賞算是成功的。第8小題問考生前六句里有哪幾幅畫面,特別提示說是“描繪了月圓之夜”,這樣考生抓住文本中的相關詞語,就容易得出結論。第9小題,如果改成問考生用什么表現手法,就難為考生了,而具體要求考生從“虛實結合的角度”來賞析,就明確多了??梢?,考試不是跟考生過不去,而是通過設計好的問題,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與鑒賞能力以及文字表達水準。
當然其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就是題型過于機械了。高考總是要求穩中求變,一個“穩”字也直接道出機械訓練的無奈。社會最為詬病的就是應試的死板操練,你哪個題目考的是什么題型都固定了,自然就給機械訓練留下了可能與必要性。
我們期待語文考試有突破,至少在考試的題型上有突破。一份好的試卷是任何人模仿不出來的,是真正能考查出能力與素養的。
語文考試,必須讓考生能翱翔在文學的天空,在答題中感受語言的魅力與張力。這是語文高考的關鍵。
第一,鑒賞能力考查。今年安徽卷的《月圓》賞析,意境宏大,那一輪孤獨的滿月,從天上到地下,從江上到屋里,從眼前到山林,從身邊到萬里之外。在月圓的氛圍里,作者的情感深藏在字里行間。
本詩意境清冷寂靜,遠遠不是熱鬧的那種感覺。作者無論怎么寫月亮,寫月光,都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孤獨與寂寞的感覺,作者遠在他鄉,根本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借月亮遙遙地寄托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因為無法團聚,才會有萬里共清輝的愿望。所以說,本詩意境開闊,但清冷寂廖,抒發了作者面對明月的孤獨和對遠方親人真切的思念。
理解到這一層,那么第9小題,作者所要表達的美好心愿與對親人的懷想之情都有了力透紙背的呈現。情景交融的一切美妙都自然顯示無遺。
第二,美感呈現。語文是美的,語言是美的。就是考試,也同樣要讓考生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字所承載的情感之美。大閱讀《蓑衣》正是如此。小格與達子,兩個年輕人那種情愫表達是美好的,借助蓑衣這一意象,得到很好的落實。
相對于“蓑衣”,文中同時出現了“輕騎”“帶鷹的膠鞋”“軍用雨衣”。在比較中總能感覺“蓑衣”以及“螞蚱”所表達的那份純樸與美好。小說開頭與結尾的景物描寫特別干凈,特別美好。在這里,也考查了學生對結尾耐人尋味之處的理解。
雖然要求考生只寫兩個角度,其實這角度還是多側面的。1.情景交融。柔美的月光、旺盛的綠等,都是小格情竇初開時的情懷。2.心理描寫。文本最后直接是寫“在心里說”,自然就是心理活動了。心理活動最能抵達心靈深處,此處不但是小格情竇初開的興奮,更有對美好愛情的渴望與憧憬。3.象征,也就是托物言志。直接表達情感不是說不好,但少了回味,少了美感。通過景物來表達,就可以耐人尋味了。4.暗示。這仍然屬于上述幾點所要求的,只是換種方法,也可以說是“烘托”。那“柔軟細長的草葉兒”,是“多么好的蓑衣草啊”。蓑衣草所紡織成的“蓑衣”相對于塑料的“雨衣”,除了美感外,還能撲打人們的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迸發出情感火花。
這里我們可以移用學習《邊城》時表現翠翠這個人物時的景物描寫。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我們也是有這樣的閱讀經驗的。
對于語文高考而言,作文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今年的安徽卷作文又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
2014年5月,中科院在滬研究所開放日活動上,一系列科普活動讓青少年領略到科技魅力。據報道,中科院在滬研究所紛紛推出公眾開放日的科普活動,精心設計的有趣小實驗讓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領略到科技的魅力。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還讓中學生動手操作價值百萬元的高級儀器設備,過一把尖端科技的癮。他們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蝴蝶翅膀。在這臺可看清納米尺度物體三維結構的儀器下,原本色彩斑斕的蝶翅竟失去了色彩,顯現出凹凸不平的結構——原來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因有了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
安徽高考作文題,選自這次科普活動的材料,反映一個導向,就是在材料中引入科技成分,這是可喜的。中學生囿于狹小的校園,局限于書本知識,往往對知識缺少直觀的理解與感悟。這樣的材料,除去寫作立意之外的含義是值得點贊的。
如果考生看到這樣的材料,有著本能的親切感,自然會在立意的確定上下功夫,能夠心平氣和地加以理解。如果心理上是排斥的,甚至感覺恐懼,那多少會影響到他們的思維與理解。
從以前的媒體報道看,那次活動中,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用小實驗讓前來參加開放日活動的100多名中小學生體會到了欲罷不能的快樂,比如液氮倒進牛奶中,一陣煙霧散后,美味的冰淇淋就做好了;把干冰裝進用過的一次性實驗手套中,不一會兒就“吹”起了一個小氣球……其實,這些小實驗背后的原理,不少孩子早就有所了解,卻從沒想過科學原理還能這樣“玩”。
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的活動現場,科研人員就讓公眾見識了一下神奇的“智能玻璃”:涂上二氧化釩等混合物后,玻璃就變“聰明”了,當天氣寒冷時,它會吸收紅外線,幫助室內保暖,而當室外溫度很高時,它會反射紅外線,讓室內保持涼爽。
打通書本知識與現實體驗的通道,是學習最本質的訴求。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玩”中學,學得實用,學得開心。帶著這樣的心態再回到課本知識的學習中,他們會自覺地將科學素養帶入平時的學習之中。
回到那個蝴蝶的觀察實驗中,只是通過機器讓學生換了一個觀察事物的角度,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這樣的顛覆性結論帶給學生的思考是震撼的。這會讓學生思維更加開闊,會感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當你認為是一種情形的時候,很可能往往還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感知。當學生有了這樣的體悟之后,他們的心胸會寬廣,他們的思考會多元。
就高考作文而言,它承載的功能盡管很多,但核心的還是要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傳達社會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高考作文應該追求的,但只在這個維度上考慮,會僵化學生思維品質,甚至鼓勵學生說空話大話套話。對科學的關注、真正思辨能力的提升,才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每到諾貝爾獎頒獎時國人的尷尬,都提醒我們考試大國的學生,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不一定是具有創新素質的人。只有思維品質優秀了,思考問題的角度與能力對頭了,解決問題才會有抓手,創新才有堅實的基礎。
安徽高考自從自主命題以來,也是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從2007年的《提籃春光看媽媽》,到2008年的《帶著感動出發》,溫情脈脈,溫暖之余理性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到了2009年“彎道超越”的感悟,似乎校正了命題者的思路,回歸到思維品質的考查上來。到了2010年,不同的水域該種什么,已經是定型的思維品質的檢驗了,而一直到近兩年的梯子到底怎樣放,臺詞能不能改,更是守正創新的很好定位。應試作文的考試,就是要看學生能否具有發現的眼光,銳利的眼光是有價值的,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更是有價值的。
整個教育改革提速了,而社會的發展也倒逼著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高考制度整體改革的思路與時間表都已經出來了,實踐過程中,會深刻影響到這一鏈條上的每一個細小環節。作為高考最為重要的作文考試,自然要與整個教育改革同步。
高考作文最關鍵的就是立意,能否正確理解材料的主旨,是寫好作文的重要環節。如果立意出現了偏差,就很難得到理想的分數了。
好的材料往往可以提供給學生不同的切入角度。考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能夠有把握寫好這一主題的材料支持,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作出最優化的判斷與選擇。就今年安徽這個材料作文題來說,切入點還是很多的。
1.科學發現的價值
顯微鏡的價值讓我們感覺到了發現的價值。如果沒有那臺機器,我們甚至永遠會覺得蝴蝶的翅膀就是那么艷麗多姿的。
由此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神秘的事物需要我們去科學地發現它。尋找事物真相,得到理性的結論,發現事物的多樣性,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都需要有科學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科學發現越多,我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就越全面。
2.換一個角度,驚奇無比
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蝴蝶翅膀,是換了一個觀察蝴蝶的角度。這是一個不同于平時我們看到的角度,果然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還會有如此驚奇的發現。從這個切口上看,我們觀察生活、觀察事物不妨試著換一個角度看看。
3.不被一種現象迷惑
一種現象存在的時間長了,當我們習以為常的時候,往往就成定論了。蝴蝶繽紛多彩的翅膀就深深迷惑了我們的雙眼。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能輕易被一種現象迷惑了,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4.眼見不一定為實
我們喜歡強調有圖有真相,似乎在有些時候,看到的就以為是真相,甚至會固執地認為只有這樣才是真實的。而當顯微鏡下,原本色彩斑斕的蝶翅失去了色彩,顯現出凹凸不平的結構的時候,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原來蝴蝶的翅膀是無色的。這在警告我們,對于看到的現象,不要急于定論。
5.我還是我
主題的提煉、觀點的確立可是多角度、多側面的。上面幾條都是從我們外在的視角來看,而要是從蝴蝶本身來思考,又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蝴蝶,你無論是大顯微鏡下看,還是在陽光下看,盡管看到的顏色不同,但蝴蝶依舊是蝴蝶,本質沒有改變。對待外界的眼光,我們可以保持初心,堅守本性。不因外界的眼光而失去自我。
6.適應環境
蝴蝶是聰明的,聰明在于它巧妙地智慧地利用了陽光的色彩而使自己原來無色的翅膀五彩斑斕。任何人都免不了要在一定的環境里學習、生活、工作,像蝴蝶那樣將環境的條件發揮到極致,美化自己,張揚自己。
綜上所述,今年安徽卷打通了知識與能力的通道,打通了學習與應試的通道,打通了改革與實踐的通道,是教育深水區改革的最美妙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