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滄縣劉家廟鄉中學陳建勛☉河北省滄縣教育局教研室于世龍
有多少“苦”可以重來
——例談《送東陽馬生序》文本價值挖掘
☉河北省滄縣劉家廟鄉中學陳建勛
☉河北省滄縣教育局教研室于世龍
《送東陽馬生序》應該教給學生們什么?
筆者曾聽過很多老師執教此課,也讀過很多所謂經典課堂實錄、備課寶典,但路徑卻出奇地一致,不外乎將其作為古人刻苦求學的故事予以宣講,與“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聞雞起舞”同列。大講宋濂家境貧寒,但他自幼苦學,終于從一介庶民成為翰林院編修。至此,讓每一個同學都明白:“原來勤奮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自古以來天道酬勤,宋濂是如何為我們作出學習的榜樣的。”所謂“水到渠成地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教學效果真是如此嗎?我們在課堂上明明感受到的是,教師們基于目前學生懶散的學習態度而附加在這篇課文上的良苦用心;我們聽到是學生學完課文后私下嘀咕“這個宋濂是不是有病”的腹誹。“只以作者意義或作品意義的分析、挖掘為主要內容的語文教學,其最大弊端,在于課時教學目標的隨意性,極易導致語文教學的‘去語文化’。因為,無論是文學類文本,還是一般性的實用類文本,作者的創作意圖,都不在于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而在于傳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見解。”[1]因此,上面對于文本的解讀處理使語文教學落于虛空,“預期效果”只剩下情感態度價值觀。
筆者認為《送東陽馬生序》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挖掘,以彰顯語文學科的文本價值:
“苦學”,這似乎是所有讀此文者對宋濂學習精神的一致歸納。然而,這種歸納中有一個暗示——學習是“苦”差事。所謂“刻苦”就是“克苦”,使學生很容易把它與“廢寢忘食、焚膏繼暑、磨穿鐵硯、夙夜匪懈……”聯系起來,進一步凸顯了學習的功利作用,而這顯然是與關于學習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更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去甚遠:試問,對于在廣廈之下讀書、衣食無憂的現代學生而言,“苦”字何談,“刻苦”又從何說起,有多少“苦”可以重來?我們如果對學生大談其“苦”,無異于將學習的功利性標榜到極致,越發增加學生對于學習的恐懼心理。實際上,真正沉醉于某項事業的人是從來不會覺得枯燥、痛苦的。因此,“刻苦”或許并不是宋濂創作《送東陽馬生序》的本意。
通觀全文,作者不著一個“苦”字,只言“艱”,而與“求學之艱”相對的是三句話:“余幼時即嗜學”“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三句話傳達出的作者的態度是什么?是“樂”,是求學之樂。對于熱衷從事某項事業的人來說,何來“苦”之言,突破一切艱難險阻直達理想的過程都是“樂”。
那么“為學之難”又“難”在哪里呢?有無凜稍之供、有無凍餒之患、有無大廈廣屋、有無奔走之勞、有無求問不告并不是學有所成的關鍵,“難”就難在有無求學之“志”,這也就是“則心不若余之專耳”的根本原因。
宋濂在《俞氏宗譜序》中說:“俗之不美,有志者鮮矣”“斯數者非甚難為也,而人咸莫能為,謂有志者鮮非邪?誠有一人為之,眾見其善,必效之。效者愈多,則所化者愈遠,因以美天下之俗,不難也。”[2](P.168)
這就是宋濂的成才觀,這也完全與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相一致,尤其是在《送東陽馬生序》選入課文后所刪減的兩段中可見端倪:
“(余幼時即嗜學,……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擾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所以,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不是要教導學生苦學,而是要讓學生明白樹立求學之志的重要性,有好學之心才是成才的關鍵。“美天下之俗”,這就是宋濂要告訴給東陽后輩的。
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孔克仁評價宋濂的文章說:“其作為文章,法度森嚴,無冗長語。”張以寧評價說:“其言理直而不枝,其敘事贍而不蕪,鹵疏而極嚴謹,恣縱而甚精深,簡質而自弘麗,敷腴而復頓挫。”這都說明,宋濂的為文功力之深,其尊尚“氣充言雄”的“文氣說”,對文法有很高的重視程度。
《送東陽馬生序》與宋濂其他散文作品所表現出的陽剛、典雅的文風相比,有自己獨特的風貌。
(一)八“余”三“波瀾”
本文是宋濂送給晚輩東陽馬君則的贈序。從文中可知,馬君則當時于太學學習,其才華以及“善學”得到了宋濂的肯定,我們也可以看出宋濂對這位同鄉后輩俊才的欣賞與喜愛。一片拳拳愛護之心溢于言表。
作者在向馬生敘述自己的求學經歷時,共用八個“余”字,語氣和藹可親,娓娓道來,用言辭平和的現身說法,表達對晚輩的勉勵之情。再加之“幼時”“既加冠”“當余之從師也”三個求學階段“遇艱克艱”的起落跌宕,使得敘事極富感染力與說服力,借書研讀、從師求問、嚴冬不輟等場景令人印象深刻,感人至深,而“以苦為樂,甘之若飴”的態度也洋溢于字里行間,其間“手指不可屈伸”“走送之”“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負篋曳屣”“缊袍敝衣”等描寫精到細致,刻畫生動,其好學之心令人嘆服。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指導學生反復比較、品讀的生動語言材料。
(二)且排且比且詰問
行文后半部分,宋濂連用排比句式:“縣官日有凜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將當時太學生的“有”與自己求學時的“無”“未”“不”形成鮮明對比,坦言如今太學生客觀學習條件的優越。而其最終目的,實為發“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詰問作鋪墊。一番話讀來讓人感覺振聾發聵,不禁讓讀者對自己的學習心志自思自問,收到了引人思索的效果。這一處在句式和修辭手法上都具有很高的模仿度,不失為指導學生進行語言運用訓練的好范本。
(三)視角轉換以擴視聽
最后部分,作者以與所有讀者交流的人稱視角評價東陽馬君則,并將贊賞期盼之意、厚言勉勵之心充分傳達。這就使得本為送給東陽馬生的“序”有了更為廣闊的傳播空間,作者的創作意圖也絕不僅僅是供馬生覽讀,勉勵馬生,而是面向所有像馬君則這樣的求學者,作品的“傳道”意義得以最大化,我們可以讀出宋濂“美天下之俗”的良苦用心。寫給一人看,寄語天下心。于此,學生才會深入理解,緣何古人稱“文章千古事”,為文與為人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注釋:
[1]劉祥.語文教師的八節必修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2]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