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湘君
(海珠區圖書館,廣東廣州 510240)
?
海珠區圖書館讀者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分析
羅湘君
(海珠區圖書館,廣東廣州 510240)
讀者;信息需求;信息行為;海珠區圖書館
文章運用芬蘭學者薩佛雷連提出的“ELIS”相關理論和模型,對海珠區圖書館的讀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讀者的日常信息需求、閱讀目的和興趣均呈多樣化特點,電腦和網絡已成為讀者獲取信息和開展閱讀的重要途徑,讀者對圖書館滿意度很高,但仍希望圖書館可以在館藏、活動、服務、宣傳和管理等方面更加完善。
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推動做好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國民綜合閱讀率、全國圖書館人均藏書量等具體指標,旨在全面提高小康社會全民閱讀水平,讓閱讀成為全民自覺行為,在全社會努力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海珠區圖書館積極響應號召,特在館內做了此次調查,以了解讀者的信息需求和行為,并分析其影響因素,預測其發展趨勢,為圖書館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實證依據。
2.1 調查方法和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運用了目前圖書情報領域進行日常生活信息獲取較為典型的理論模型——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模型(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簡稱“ELIS”)。“ELIS”由芬蘭學者薩佛雷連(Savolainen) 于1995年正式提出,其定義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自我定位,并解決與完成工作任務沒有直接關系的問題的各種(認知和表述)信息內容的獲取活動”[1],主要闡述的是社會文化因素對人們獲取信息的影響。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問卷調查法[2],問卷設計時考慮到圖書館是面向廣大讀者開放且不受年齡、性別、種族等限制,而“ELIS”理論研究的重點是個人日常生活因素對信息行為的影響[3],因此筆者首先將讀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和學歷作為分析前提,然后將“ELIS”理論中認為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信息獲取的“價值、態度、物質資本、社會資本、文化及認知資本及目前生活狀況”[4]幾個重要因素設置成后面的三個部分,即信息獲取情況、讀者的閱讀情況和圖書館利用情況。
2.2 調查對象和調查過程
考慮到問卷派發的難度和受訪者的接受程度,我們此次調查僅以海珠區圖書館的讀者為研究對象。10月11日調查人員在館內派發問卷,讓讀者當場填寫。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8份。
3.1 讀者基本信息
問卷調查了讀者的年齡、性別和學歷(見表1)。

表1 讀者基本信息
調查顯示,此次調查結果主要反映中青年(即70年代—90年代前期)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在性別方面,女性占了總體的61.54%,這主要是在問卷派發當天到館讀者女性較多及女性更愿意配合調查的原因。此外,受訪讀者的文化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多達68人,占總體的87.18%。
3.2 讀者信息獲取情況
3.2.1 信息獲取能力(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68位受訪讀者(87.18%)掌握“用電腦和上網”的技能。只有10位沒有表示自己是否掌握這一技能,其中6位是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及以前的讀者,3位是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讀者,還有1位是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讀者。

表2 讀者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表
3.2.2 信息獲取途徑。調查顯示,70位讀者(89.74%)會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說明網絡在讀者日常信息獲取中已占據重要位置。很多讀者也會通過報紙和電視獲取信息,分別占73.08%和70.51%。此外,圖書、雜志、親朋好友等也是不少讀者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這要求圖書館一方面應繼續重視圖書、雜志和報紙等紙質文獻的建設和提供,另一方面要關注網絡信息服務的開發和完善。3.2.3 信息獲取內容。調查顯示,受訪讀者的信息需求十分多樣,興趣非常廣泛。他們最關注的內容是“時事政治”(50人,64.10%),其次是“休閑娛樂”(38人,48.72%),然后為“醫療保健”(32人,41.03%)、“教育”(30人,38.46%)、“文學藝術”(27人,34.62%)等。
3.3 讀者閱讀情況
該部分共7道題,閱讀頻率、閱讀途徑、閱讀目的和閱讀影響因素各設一道題,余下的3道題則是關于電子閱讀情況的。
3.3.1 閱讀頻率。調查顯示,85.90%的受訪讀者的閱讀頻率均在一般及以上水平,都具有較穩定的閱讀習慣。不容忽視的是,還有14.10%的受訪讀者(11人)“比較少”甚至“非常少”進行閱讀。館員應在日常工作中觀察了解影響這部分讀者閱讀的原因,幫助他們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3.3.2 閱讀途徑。調查表明,受訪讀者獲取書刊、開展閱讀的主要途徑是“圖書館”(61人,78.21%)和“手機或電腦”(60人,76.92%),這要求圖書館在保持紙質館藏優勢之余,也應重視電子閱覽設備和資源的購置與開發。
3.3.3 閱讀目的。調查顯示,受訪讀者閱讀書刊的目的多種多樣,通常是為了滿足學習、工作和娛樂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需求。其中59位受訪讀者(75.64%)閱讀書刊的目的是“提升個人知識技術水平”,46位(58.97%)是為了“了解時事”,31位(39.74%)是為了“打發時間”。
3.3.4 影響閱讀的因素。關于影響閱讀的因素,有49位讀者(62.82%)選擇了“沒有時間”,調查結果顯示,個人興趣或需要、閱讀能力以及獲取書刊的條件均是影響讀者閱讀的重要因素。對此,圖書館應積極提供閱讀指導的活動與服務,一方面培養讀者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學會善用零碎的時間進行“碎片”閱讀;另一方面,教授他們閱讀技巧,幫助他們享受閱讀。
3.3.5 電子閱讀情況。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讀者使用電腦和網絡的頻率都較高,62位讀者(79.49%)選擇了“比較多”甚至“非常多”地使用電腦和網絡。關于使用目的的調查結果為:61位讀者(78.21%)有“查詢資料”的目的,49位讀者(62.82%)有“看新聞”的目的,此外,“聊天聯系”“購物”“玩游戲”等也都是讀者使用電腦和網絡的目的。受訪讀者使用電腦和網絡的目的呈多樣化特點,說明電腦和網絡已然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學習、工作到消費、娛樂等均受其影響。因此圖書館要發揮好社會文化、教育與信息中心的職能,就要做好電子閱覽相關服務。
3.4 讀者利用圖書館情況
該部分共6道題,旨在從利用頻率和影響因素兩方面了解讀者當前利用圖書館的情況,并從書刊內容、服務和活動、宣傳和通知方式三方面來了解讀者對圖書館的期待。
3.4.1 利用頻率。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讀者利用圖書館的頻率頗高,只有12.82%(10人)的讀者表示他們“比較少”利用圖書館。考慮到此項調查是在圖書館內進行的,故而此結果未能推及全區居民,但也能說明平時到館的讀者很多都有穩定的閱讀習慣。
3.4.2 影響讀者利用圖書館的因素。①積極因素。調查顯示,在影響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諸多積極因素中,“閱讀環境安靜舒適”為最多受訪讀者所青睞,有65位讀者選擇了此項,占了總體的83.33%,因此圖書館應該通過更完善的管理,為讀者提供更為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書籍報刊種類多”“可免費借閱書刊”和“可以獲取新的知識”也是促使讀者利用圖書館的重要因素,分別有55位(70.51%)、52位(66.67%)和39位(50.00%)讀者選擇了它們,這說明讀者對圖書館館藏的數量、種類、質量和易獲取性尤為關注,因此圖書質量是保證乃至提高圖書館到館率和借閱率的基礎。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可以使用電腦和上網”和“參加圖書館活動”只有部分讀者選擇,因此圖書館應考慮完善電子閱覽服務,舉辦更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吸引更多讀者利用圖書館,培養更多忠實讀者。②消極因素。調查顯示,在影響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諸多消極因素中,“沒時間”是首要的,其次是“路程遠”,分別有53位(67.95%)和30位(38.46%)受訪讀者選擇了這兩項。圖書館應該考慮延伸服務,即館員走出圖書館,深入社區和街道,將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推送給需要的讀者,如開展送書上門服務等,這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讀者尤為有利。
3.4.3 對圖書館的期待。①書刊。調查顯示,受訪讀者閱讀的閱讀興趣十分廣泛,除了“文學藝術”(39人,50.00%)、“休閑娛樂”(34人,43.59%)、“時事政治”(33人,42.31%)和“教育”(33人,42.31%)受歡迎之外,“醫療保健”“實用技術”“歷史地理”“經濟法律”等也有不少讀者涉獵。②服務和活動。調查顯示,受訪讀者最希望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和活動為“圖書推薦和導讀”,有40位讀者(51.28%)選擇了此項。“知識科普活動”“手工藝活動”“親子活動”“專業技能培訓”等也備受期待,因此圖書館應該充分運用館員智慧和館藏資源,為讀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相關服務和活動,并注意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以提高讀者的閱讀能力和知識水平。③宣傳和通知方式。調查表明,讀者最希望圖書館通過“網絡(圖書館主頁、微博等)”(59人,75.64%)來進行活動宣傳或預告。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4位讀者(30.77%)希望圖書館可以通過學校來宣傳他們的服務與活動,這說明讀者希望圖書館與學校合作,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更好地發揮社會教育的職能。
從上面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受訪讀者的日常信息需求和閱讀興趣均呈多樣化特點:他們尤為關注時事政治、休閑娛樂、醫療保健、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圖書;讀者會采用多種途徑獲取所需信息和資源,其中網絡已然成為大部分讀者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平均而言,讀者的閱讀頻率和圖書館利用率都較高,但仍有一些消極因素不可忽略,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時間和路程。讀者對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和服務比較滿意,但是仍希望圖書館可以進一步完善館藏建設,舉辦更豐富、更有意義的活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開辟更多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等。
根據讀者的意見和建議,圖書館應采取有效措施和辦法,為讀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同時根據“ELIS”理論中費希爾于1998年提出的信息場理論:“人們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務而聚集在某個地方,但卻無意識地、偶然地分享到信息,這一暫時形成的可供人們分享信息的社會環境就是一種信息場。”[5]從某種意義上說,圖書館就是一個很大的信息場,圖書館應積極主動創造出各種不同的信息場,讓讀者在便捷的信息環境中有意無意地獲取信息。因此,海珠區圖書館將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4.1 在數量、種類和質量上提高資源水平
圖書館將更充分地考慮館藏結構和計劃,更妥善地安排資源購置經費,爭取購進更多數量、更多種類、更高質量的書刊,滿足讀者日益增長、愈加多樣化的需求。其中將重點購置時事政治、休閑娛樂、醫療保健、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書刊,并考慮增加借閱率較高的書刊的副本數。
4.2 加強圖書館管理,營造更好的閱讀環境
在促進受訪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諸多因素中,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最受重視,但是也有讀者反映閱覽室內有吃東西、接聽電話,甚至開電腦揚聲器等現象。對此,圖書館將加強管理和教育,一方面對有這種行為的讀者加強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也加強相關規章制度的宣傳,呼吁大家都遵守閱覽室的規章制度,維護閱覽室的秩序,共建良好的閱讀氛圍。4.3 通過分館與相關合作方,將資源和服務推送至全區
影響讀者進行閱讀(包括書刊閱讀和電子閱覽)和利用圖書館的主要消極因素均是沒時間,此外路程遠也是阻礙讀者利用圖書館的主要因素。為方便更多居民利用圖書館,圖書館應與分館及相關方合作,建立特色分館,將資源和服務推送出去,讓居民,尤其是那些忙于工作和地處偏遠的居民,都能便捷地享受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6]
此外,許多受訪讀者也希望圖書館開展更多親子活動。目前,圖書館每月最后一個周日都聯合“公益小書坊”志愿者舉辦主題豐富多樣的親子活動,主要面向3—8歲的小朋友及家長。每逢寒暑假,也會免費向小朋友們播放他們喜愛的各類電影。圖書館也十分重視少兒閱讀服務,今后將在充分考慮不同學齡段的少兒的閱讀需求的基礎上,為他們購置和提供有針對性的資源和服務。
由于時間、人員以及其他條件的限制,此次調查都在海珠區圖書館館內進行,且研究對象僅限于當天到館的讀者。筆者認為,為了更為全面地了解海珠區居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應該將調查范圍拓展至館外,調查非海珠區圖書館讀者的居民的有關情況,使調查結果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4] 李亮先,邱圣暉. ELIS模型及其研究進展[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5):141-144.
[2] 何蘭滿. 日常生活信息獲取行為的研究方法述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0):27-31.
[3] 肖永英,何蘭滿. 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獲取行為實證分析——以廣州市海珠區為例[J]. 圖書情報工作,2011(7):76-81.
[5] 肖永英,何蘭滿. 國外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研究進展(2001—2010)[J].圖書情報工作,2012(5):112-118.
[6] 張洪彬. 我國基層圖書館網點建設模式分析與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11(4):11-14.
(編校:周雪芹)
2015-04-22
羅湘君(1968—),海珠區圖書館館員。
G259.2
A
1003-1588(2015)05-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