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華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交互模式應用研究
胡春華
對于大學生而言,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語言學科,而英語中的閱讀部分更是重中之重,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英語基礎知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因而改進大學生英語閱讀的教學方法非常必要,基于此,通過分析交互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大學教師提供借鑒。
交互教學模式;大學英語;英語閱讀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學習活動,也是學生獲取英文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但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師授課模式陳舊,僅僅把英語閱讀文章當作學生學習單詞、語法的例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閱讀教學的初衷。本文通過論述交互式閱讀模式的理論背景及其在英語教學模式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對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有啟發意義。
閱讀理論一直處在探索中,到了20世紀60年代才取得了長足進步,并且伴隨著語言學、心理學等一系列相關學科的發展,閱讀理論也出現了三種不同的閱讀模式。
(一)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
閱讀理論研究初期,由于學科發展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鑒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特點,導致其過分關注外部語言環境因素而忽略了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的作用,從而錯誤地將閱讀過程當作讀者機械性地接受語言知識并作出反饋的過程。這種閱讀模式本質上是作者對文章的解讀過程。為了實現對文章的理解,讀者往往需要先把握文本的詞匯、句子,從表面上理解文本含義,再將這種基本意義連接起來,最后完成對文本深層次的解讀。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習重點放在了單詞語法和例句解析上,錯誤地認為,只要掌握了閱讀的基本知識就可以理解文章的深層次內涵,導致忽視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二)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
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由Goodman等人經過深入研究后提出。這種閱讀模式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該模式主張閱讀過程是一個心理語言的猜謎游戲過程。與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不同,該模式注重文本的背景知識,讀者可以借助于生活常識等對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敲,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文本的主題大意和中心內容。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要求教師減少對詞匯、語法的講解,把重點放在文本的背景上,鼓勵學生通過猜測推理出文本的信息。這種模式的缺陷在于過分強調背景知識,而忽視了單詞語法等基礎性知識在文本判斷中的重要地位(谷金枝2011)。
(三)交互式閱讀教學模式
由于上述兩種閱讀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缺陷,所以人們致力于探索新的、更有效的閱讀模式。隨后有人提出將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與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相結合,突出兩者中的有益部分,規避其消極作用,從而產生了新的閱讀模式——交互式閱讀模式。
英語閱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將文本內容與自身的知識儲備相結合、融會貫通的過程。在文本閱讀中,學生需要先借助已有的信息對閱讀文本的字面信息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文本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推敲其所傳達的深刻意義。這一學習過程既包括了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又涵蓋了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但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存在差異,這不僅與學生的信息儲備、閱讀速度有關,也和文本的難易程度有關。交互式閱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心理學的知識,這種模式同時囊括了兩種模式,是一個將文本與學生知識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
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交互式閱讀模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將會減少以往運用單一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帶來的弊端,使學生充分運用詞匯語法和背景知識對閱讀文本進行充分解讀,保障學生在完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達到英語閱讀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講,高校教師可以借助以下幾種方法將交互式模式融入英語閱讀教學中。
(一)以學生為中心
在運用交互式閱讀模式進行教學時,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知識引導者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把握閱讀文本的內涵。在課堂上要經常啟發學生思維,借助于小組討論、即興發言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敢于提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膽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在思想交流碰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由于大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尚且有限,尤其是對外國的文化背景、人文環境缺乏足夠的認知,所以在理解英語閱讀文本時會存在偏差,不能全面地把握文本內涵,這就需要教師引導,適當補充相應的文本知識背景,解決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閱讀文本的潛在意義。
(二)重視背景知識的作用
一篇閱讀文本的文化背景包括作者簡介、知識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還包括話語解構、篇章解構。眾多研究表明,對文章的文化背景了解的越充分、越透徹,閱讀難度就越低,讀者就越容易把握文本背后的意義。因此,大學生要想全面把握所學文章,在學習詞匯語法的基礎上,熟悉文本的背景知識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不斷建立背景知識,具體可采用的方法有:歸納對比、概述內容、指導閱讀實踐、以點帶面等。歸納對比是指教師將文本中的背景知識、文化環境等提煉出來,總結歸類,并將之與相近或相異的因素比較分析,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概述內容即對文本內容的簡單介紹,也包括在課程結束之前,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部概述,從整體上勾畫出文本的知識輪廓,保證學生對文章中的知識背景更加系統地進行吸收。以點帶面指的是當講述到某一背景知識時,將其擴展開來,適當補充相關的知識體系,擴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指導閱讀實踐即教師在一定的原則下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拓展文化背景的策略,使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的閱讀量。
(三)進行分階段閱讀教學
一節完美的英語閱讀課堂教學除了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外,還需要對上課過程劃分階段,按照科學的教學規律進行(黃珊2011)。交互式閱讀模式要求教師將課堂分為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階段,而且這三個階段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緊密相連的,前一階段的順利完成為下一階段作好鋪墊。
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借助于語言、幽默笑話或者生活經驗等將學生帶入所學的文本知識,激起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可以布置一些與文本相關的問題和閱讀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搜索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識。
在閱讀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增加難度,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這也是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其次,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隨機發言的形式鼓勵學生查閱資料,自主學習文章的詞匯語法,掌握閱讀文本的淺層內涵。在此基礎上,要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文章的背景知識,通過推測猜想了解文本的深層內涵。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對文章的架構進行講解,解決學生的疑點、難點,為閱讀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閱讀后,教師可以結合文本主題,在課堂上進行拓展思維訓練,既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由發言,談談自己對文章的看法,也可以設置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不論是哪種形式,都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可以布置課后學習任務,以書面的形式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學習感悟,鍛煉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英文雜志、電視電影等,鼓勵學生廣泛涉獵、擴充知識面,從而熟悉國外的人文知識、風土人情。
在上述的教學策略中,教師既要注重英語閱讀的詞匯語法知識,又要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大膽推測文章的深刻意義,將交互式閱讀模式運用到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不難看出,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理解文章內涵、鍛煉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交互式閱讀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斷地探索解決辦法,在增強自身素質的同時,更要充滿耐心,幫助學生掌握課堂知識,實現教學目標。
引用文獻
谷金枝.2011.閱讀理解的交互模式與大學英語快速閱讀教學[J].教育學術月刊,(4):108-109;111.
黃珊.2011.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交互模式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
注:本文為課題“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層次化立體交互教學模式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4JGA42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信息:545000,廣西柳州,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