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雷
淺析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材料的有效選擇
趙喜雷
英語新課標明確提出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側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初中畢業生的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基于此,分析了如何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材料選擇
近年來,隨著中高考英語中閱讀理解題型難度的上升,學生在此模塊的得分差距也越來越大,于是便有了“得閱讀者得天下”這一說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五級閱讀量的描述是: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教育部2012)。而在現實中,由于缺乏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很少有學生能做到這一點,絕大多數學生只是利用教材和試卷上的閱讀材料來進行閱讀能力的鍛煉。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學習壓力大、課外時間少外,更重要的是缺少英語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閱讀興趣。因此,教師對閱讀材料的選擇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本文中筆者對有效選擇英語閱讀材料這一問題做了相關分析,并基于此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研究表明,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對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最為有利。如果文章太難,學生不僅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而且還可能倍受打擊,逐漸喪失閱讀興趣;而過于簡單的文章也同樣會使學生由于缺乏收獲感而喪失閱讀興趣。所以,太難或太容易的閱讀材料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都是毫無益處的。
關于如何把握好材料的難易程度,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教授提出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他認為,只有當習得者獲得比他現有語言水平略高一點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內容的理解而不是形式的規范時,語言習得才能產生。這就是著名的i+1公式。i代表學習者現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而i+1則是提供語言學習材料時所應掌握的尺度。這與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關于兒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相符合。這些理論啟示我們:為學生提供的閱讀材料輸入的信息必須是學生可理解的,面對的是占大多數的中等程度的學生,而不是少數的優秀生或“后進生”。這些材料對學生要有足夠的輸入量,但注意不要過多。控制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加一點點,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曾澤林2009)。
另外,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對學生樹立閱讀自信心尤其重要。每進行一次閱讀活動,閱讀者都會不自覺地對自己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既可能是積極的,又可能是消極的,而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對下一步的閱讀活動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比如,當學生讀完一篇文章后,如果他有“我能讀懂這篇英語文章”的感覺,那么他就會獲得一種成就感,進而會對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產生信心,這種積極的自我評價得到了肯定后,會激勵他讀下一篇文章,這樣,他的閱讀興趣就得到了強化。相反,如果學生在閱讀后沒有獲得成就感,比如沒讀懂,那么他會產生“我不行”的感覺,這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會打擊其閱讀下一篇文章的積極性,同時,閱讀興趣就會受到削弱,這樣反復多次,閱讀興趣就會喪失殆盡。
所選閱讀材料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如,同樣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他們更想了解的是EXO偶像組合而不是莫扎特;對于體育運動,他們更傾向于了解NBA的最近動態或球星的生活八卦。在學習人物介紹時,同一課的課后作業,一個班要求學生收集關于作家老舍的生平事跡,而另一個班的作業是My favoriteperson/movie star/singer...事實證明,后者布置的作業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驚喜,學生能積極踴躍地參與,認真介紹自己的偶像,其中,有不少學生制作了關于偶像的海報,有些甚至還挖出了偶像背后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里所說的真實性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材料的內容不是虛假或編造的;第二,真實的閱讀材料是指為學習者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得學習者能進一步接近西方文化。真實性的閱讀材料在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然而,真實性的材料對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初中生來說,難度較大,會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應避免第一種,即non-authentic材料,而盡量做到保留材料的真實環境。以下面的材料為例:
Jim’sparentswork very hard and his fam ily has become very rich.As the only child in his fam ily,he often gets some pocketmoney from his parents,but he tries his best to savemoney because he thinks it’s noteasy forhisparents tomakemoney.
Jim likes reading.He often buys some used books on the Internet because they’re cheaper.And when he has free time,heoften goes to libraries to do some reading.
Jim usually goes to school by bike.When it rains,he walks.And this also helps to keep him healthy.
Jim always brings a bottle of water to school. When other students drink juice,he enjoys hiswater. He thinkswater is the cheapestbutbestdrink.
Some students think Jim is poor.But I think he isagood boy.Whatdo you think ofhim?
這篇閱讀材料對于七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適中,但故事內容老套,編造痕跡明顯,學生讀起來乏味,容易喪失對閱讀的興趣。
時機是相對于教材的教學順序來說的。初中英語的日常教學主要是以24個話題展開的,一定階段以一個話題為主,而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最好能跟此類話題有關,此時學生的閱讀興趣最濃,閱讀效果最佳。比如,在學習環境保護這個話題時,有關環境污染情況、如何治理、市民的行為以及政府出臺的何種政策等內容在此時都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閱讀欲望。但在平時,尤其是政策類內容,則很難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時效性針對的是新聞、廣告類文章。中學生對新聞和廣告比較敏感,也很感興趣。如何利用好新聞、廣告類閱讀材料的時效性,對一線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師具有能根據社會熱點或重大新聞迅速翻譯和改編的能力,又要求教師能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還要盡可能地保留真實的英語環境。
可遺憾的是,學生獲取此類信息的途徑基本上是通過網絡或電視,但這樣獲取的信息卻很少有英文材料。他們平時所接觸的英文閱讀材料往往來自于小說、課本或者試卷,而這些閱讀材料都不具有時效性。
對此,筆者曾在自己所帶的兩個班級做過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故事類的記敘文最感興趣(70.1%),他們最擅長的也是此類文章,對記敘文的五個W和一個H掌握得也比較到位;其次是新聞廣告類(41.2%),此類信息比較新穎,且問題設置一般是以細節查找為主,難度不大,學生比較喜歡;最不感興趣的是說明文(6.2%),
此類文章較難,因含有一些專業詞匯,常給學生帶來一些障礙,但此類文章在中考中多有出現,恰恰是學生閱讀能力容易拉開差距的地方。關于此類閱讀材料,教師若能結合教材上的話題選擇好時機,同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世界上最能引起人興趣的,莫過于美。對于美文,讀者的閱讀已不是純粹的接受,而是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情感和態度去主動追求和享受。如《秋之湖》能引無數中學生競相背誦。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尤其是選擇需要精讀的材料時,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一點。
最后,閱讀材料的篇幅不宜過長。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有限,篇幅過長會導致他們注意力分散,閱讀效果不佳。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不竭的動力。英語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始終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作不懈的努力。而課外閱讀則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既能輔助課堂教學,將課內學習到的閱讀技巧延伸到課外,提高閱讀能力,又能增加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課外閱讀材料比教材來得更及時、更豐富、更精彩,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并達到擅用。
引用文獻
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7.
曾澤林.2009.Krashen語言輸入假說理論述評[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30-32.
作者信息:230000,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濱湖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