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萍
大學英語聽力中語篇知識促進聽力的行動研究
鄒曉萍
針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反映出學生存在記筆記困難、聽與寫難以顧全的問題,該研究制訂了為期16周的行動計劃,通過實施“語篇知識講座、訓練、筆記技巧講授、再訓練”四個環節,在反思和評價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聽力筆記的能力,繼而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聽力教學;語篇知識;聽力筆記;行動研究
對于英語聽力理解本質的研究,國內學者從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等多個角度探索聽力理解過程,而要解析明確,又涉及信息加工模式理論、記憶理論和圖式理論(黃建玲2004)。曾有學者對影響聽力技能獲得因素研究得比較深入,一方面是從聽者和文本兩個維度概括了影響外語聽力的10種因素:背景知識、記憶容量、注意集中時間、聽力目的、情感色彩、語音特征、語速、聽力詞匯和聽力句法、文本類型等(劉根龍2008);另一方面是從聽力語篇的不同類型(分析型、綜合型、整體型)出發,系統研究了不同類型的聽力材料對聽力理解的影響。而從20世紀90年代起,許多西方學者也對外語學習者的聽力過程、聽力策略和聽力策略訓練進行了廣泛研究(Rubin 1994;Vandergrift 2004)。
盡管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聽力理解進行了研究,也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研究模型,但這些并非都能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聽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該研究擬開展行動研究,解決研究者所任教的教學班級存在的聽力教學問題。
本研究選定的高校是一所工科院校,大部分學生的聽力基礎較弱,這是新生語言學習的一個難點。研究者隨機對所教的學生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發現學生反映課堂聽力材料太難,聽不懂;有學生反映高考不考聽力,因此根本不重視聽力,入學后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教學內容;也有學生反映缺乏聽力的基本訓練,聽懂后又產生了遺忘的現象,尤其是細節部分的處理。由此可見,聽力學習中顯著的問題是:學生對聽力的理解就像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學生聽力學習基礎薄弱,而利用聽力筆記幫助記憶更是無跡可尋。
根據文秋芳和韓少杰的總結,行動研究包括四個環節:聚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實施方案和評價成效(韓少杰2011)。在聽力教學中,該研究圍繞這四個環節開展了一輪行動研究。
(一)聚焦問題
經過第一學期教師對學生聲音感知、詞匯辨別、語法知識運用、非語言線索獲得等進行培訓,以期幫助學生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學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不自覺地會運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聽力模型,學生還是不能捕捉到細節,容易錯過重要內容,但是記筆記又容易遺忘,那么,這個矛盾該如何解決?如何教學生掌握好記筆記的技巧呢?
(二)設計方案
從語篇風格和結構入手,針對不同語篇的特征,教授學生做筆記的技巧。具體分為四個階段:階段一,語篇知識講座,讓學生充分了解不同語篇聽力材料的特點,段與段如何銜接、理解語篇有哪些線索,從而使學生發現主題、聽辨要點和細節,并厘清邏輯關系;階段二,通過大量的聽力活動,熟悉并能熟練運用語篇知識,按照難易任務遞增的原則,先聽出主題、再聽出主要層次要點、繼而聽出部分細節,最后聽辨語篇線索;階段三,記筆記技巧講座,教會學生如何排列信息點體現聽力材料的層次、怎樣預留空間以便補充信息、怎樣用縮略符號或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表達邏輯關系等,這一階段在于將語篇知識付諸筆記中;階段四,筆記訓練,將聽力材料對應不同的聽力目標,提出記筆記的要求并讓學生進行訓練,這一階段也按難易程度遞增的原則進行。
(三)實施方案可分為動員期、試行期、正式實施期和評估期
在試行期,讓學生熟悉新的聽力教學方式,使學生明確聽力過程中記筆記這一行動的意義和做法,教師要幫助那些對具體要求尚不明確的學生。在實施前強調語篇知識的輸入,改變學生原有的聽力習慣,并多次提醒和檢查,該階段持續2~3周。在正式實施期,學生對語篇知識熟悉后,對布置下去的聽力任務要有跟蹤監督、檢查、糾偏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可能碰到第一階段理解不到的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方案、采取措施,給學生指明正確方向。這個過程持續時間較長,從第4周持續到第10周。在評估期,教師需要注意學生記筆記的條理性、重點的把握性、細節捕捉能力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另外教師應觀察學生有沒有出現新的問題。
這一階段,研究者通過兩個方法進行跟進:一個是每兩周一次的小測試,一個是學生課后的學習日記。前者是對課堂所聽材料做的記錄,后者是檢查學生是否花時間進行了配套練習。每次測試出現比較集中的問題,研究者都會記錄下來,并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出現有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學習日記,研究者也從學習者的角度更具體地了解他們的學習過程,看到他們寫下“感覺有進步”“我覺得自己掌握了記筆記的方法”,教師就應及時批注上鼓勵的話語,同時,教師應及時問清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加以指導,在這樣的監督下使活動順利進展。
(四)評估方案
這一階段集中全面回顧和評價這一輪的問題,在第14~16周進行。調查學生語篇能力的提高究竟有沒有使聽力過程中的筆記記錄情況有所改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對學生進行了解,了解學生有沒有覺得記筆記比較容易或者筆記記得更準確。在實施評估的過程中,還能發現新的問題。如,這輪的行動研究評估發現,個別學生為了取得更快的進步,每次課外聽力不分題材都做詳盡的聽力筆記,每天都要記憶很多單詞,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反而喪失了學習興趣,另外我們還發現這一輪活動中的學生還存在一些拼寫錯誤、長句難以記憶、以偏概全等問題。這反映了學生對詞匯音、形、意的關聯并不熟悉。
經過一輪的行動研究,教師意識到提高聽力水平要多聽多練,這不僅對量提出要求,而且對聽力理解的準確性提出了要求。這項行動研究針對筆記中出現的問題,深入地反思并配合了專門的訓練,且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問題,并不斷進行糾正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聽力能力的目的。
引用文獻
黃建玲.2004.聽力理解中信息加工理論及其實踐描述[J].外語電化教學,(4):31-35.
劉龍根,胡開寶.2008.影響外語聽力理解的若干因素再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5):27-31.
文秋芳,韓少杰.2011.英語教學研究方法與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Rubin,J.A.1994.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2).
Vandergrift,L.2004.Listening to Learn or Learning to Listen[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XJG-14-7-7)的研究成果。
江西理工大學校級課題(課題編號:HSFJ2014-G11)的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341000,江西贛州,江西理工大學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