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伶
創設英語閱讀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楊伶
英語作為一門技能型課程,學好它的關鍵在于多操練、多實踐,而英語閱讀教學更是離不開情境的創設。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敢于嘗試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開展課堂教學,由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思維,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閱讀教學;教學情境;有效教學
閱讀教學一直是學生英語知識接受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英語閱讀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外語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傳統的授課模式,只能滿足于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不能主動參與,這既不利于學生的學以致用又無益于學生思維的培養。而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教學實踐證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課堂,可以調動積極性,提升課堂參與度,促進自主學習,培養探究意識和創新思維,從而優化教學過程,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英語運用的綜合能力。
情境,又稱教學情境或者學習情境,是經過教師加工的特殊微觀教學環境,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具體的現實環境(姜大源2008)。因為接近現實,課堂活動的主體更易于接受,它融合在客觀存在的、形象的情境中,推動“激發創新思維”這一過程的實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符合認知的規律,同時有助于加深主觀的理解。
情境創設,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從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事件、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張愛輝,等2008),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邏輯思維,從而使他們在順利獲得新知的同時,又能得到情感態度和心理機能的發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具體形象事物的認識,使他們從表象的感知達到深層次的領悟,置身于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的情緒,使被動接受知識的活動轉變為自覺的、主動探索的活動。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和智力活動,是讀者依據已知信息、知識和經驗對本文信息進行不斷的假設、驗證、猜測與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宗兆宏2010)。高中英語閱讀課是以特定主題的閱讀素材為載體,使學生通過語篇與教師產生互動,獲取信息和提升技能。新課程目標要求課堂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發展的需要,在使學生獲得基本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運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文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創設英語教學情境,闡述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閱讀準備階段的活動之一就是“激發興趣和欲望”(教育部2003)。當學習的主體對學習的素材產生興趣時,就會帶著愉悅的心情去學習,帶著強烈的欲望去探究;相反,如果遇到枯燥、千篇一律的素材,就會感到索然無味,不能表現出足夠的意志和耐心去探究。所以,興趣是引起學習的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伍棠隸,等2003)。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各種現代化教學輔助設備,將日常生活中學生熟知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經歷等直觀信息搬到課堂上,使枯燥的學習變得鮮活有趣,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模塊四第三單元Reading中“Notjustwatching afilm...”這一句型時,筆者先展示了幾幅關于未來世界的有趣圖片,然后播放了一個與HarryPotter相關的虛擬現實視頻,借助多媒體把直觀的社會情境搬進課堂,訴諸學生的視覺感受,給學生以感召,使學生身臨其境,筆者接著設問:“What’sthenameoftheproduct?Whattechnologyis behindthis product?”以此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欲望,讓他們在真切的體驗中去感悟新事物,豐富情緒經驗,為提升英語知識信息做好了準備。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課堂充滿生機
教師可以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片段融入課堂教學中,使生活融入課堂,讓課堂展示生活的元素,讓學生在充滿生機的課堂上習得知識,并使這些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教師要緊扣課標,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創設自然巧妙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的教學情境,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指導他們的行為實踐,使其做到知行統一,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充滿生活元素的課堂情境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四第一單元Reading:Advertisements時,筆者將大量生活中常見的廣告片段插入課堂教學中,連續展示出的一段段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廣告片段,不知不覺地將生活情境融入課堂,使課堂充滿生機,然后筆者提問:“Which advertisements make you want to buy?Why?”學生在聽到熟悉的廣告后,非常興奮,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可見,將生活化的內容融入到教學情境中,能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勁頭十足,也更容易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三)創設問題情境,促進自主學習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問題化,層層設問,環環相扣,創設以問題為核心的課堂模式,把學生置于探索問題的課堂情境中,學生的思維在不停的思考和探索中得到鍛煉,既學會了新知識,又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在設問、探索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又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的提升。
在教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模塊五第三單元中Reading:The perfect copy...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創設目前關于幾種克隆動物的精彩視聽情境。筆者先展示了幾幅形狀怪異的動物,然后提問:“What is cloning?”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筆者緊接著因勢利導,層層設問:“If you had a cloned brother or sister who looked exactly like you,how would you feel?”和“Do you thinkgovernments should pass laws to make human cloning illegal?Why or why not?”筆者認為,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從機械地接受知識轉變成自主地探究學習,這無疑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個性。
(四)創設討論情境,提升課堂參與度
課堂討論給學生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鍛煉和證實自己的能力,聽取同伴的想法,糾正他人的錯誤,以豐富自己的認識(柳夕浪2003)。因此,創設有益于學生討論的課堂情境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選擇新穎的、反映社會熱點和科技發展最新成就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進行情景的創設。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模塊七第三單元中Reading: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是關于因特網對日常生活利弊的一個辯論性的閱讀材料,題材貼近生活、喜聞樂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于是,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搜集因特網對日常生活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的實例,在搜集了充足的材料之后,讓他們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在不同的組別之間展開討論、辯論。筆者在課堂討論中遵循了“自下而上,民主集中”的原則,向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并分配角色,責任到人,制訂討論規則。學生在活躍的討論交流中分享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五)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希望所在,也是個體生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育部2003)。”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創造力的塑造。將這種理念貫穿在教學中,學生就一定會產出創造性的學習成果。在教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模塊五第二單元Reading: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must we choose?時,筆者發現學生對此文抱有濃厚的興趣,于是筆者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為他們提供一些探究的情境,給他們充足的時間作準備,結果學生的表演和辯論場面都非常精彩,觀點鮮明又富有創造性,不僅完成了知識的傳授,還在探究、合作的學習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價值和意義。由此也可見,學生的才華和想象力是極其豐富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十分有價值的。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滿足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要多渠道地拓展教學資源、設計相應的閱讀活動和情境。筆者在這幾年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的教學實效和學生的綜合素養。其實,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式、途徑無處不在,教師應善于鉆研教材,遵循認知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沉浸在愉悅、和諧的課堂中氛圍,既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
引用文獻
姜大源.2008.職業教育:情景與情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5).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柳夕浪.2003.課堂教學臨床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伍棠隸,等.2003.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徐曉猛.2005.外語教研論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張愛輝,等.2008.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教學與管理,(4).
宗兆宏.2010.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英語基礎教育,(1).
作者信息:225800,江蘇揚州,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