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康凈 周紅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受中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把目光投向中國,想要了解中國的文化,學習中國的語言。從國家漢辦派出的漢語教師志愿者以及教師的數量迅速增長可以看出海外對漢語教師的需求急劇增加,這也導致了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院校的數量急劇增加。通過研招網查詢,截至目前已經有107 個院校設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但是卻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在海外進行教學的漢語教師基礎知識薄弱、教學技能不足、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等。
2009 年5 月,國務院學位辦制定的《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規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主要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
通過查閱高校培養方案、招生簡章以及大量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類論文得出,一般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進行多層次實踐能力培養和提升主要通過課程培養、創新科學的教學方式、課外活動的組織、實習前培訓、教學實習、新的課程考核標準等途徑。下面以一些高校為例從以上幾個方面分別說明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進行的多層次實踐能力培養和提升。
課程學習是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第一步,為后來的教育實習做鋪墊。高校為了為教育實習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在進行課程設置時一般分為三大類:基礎知識類課程、教學技能類課程以及實踐類課程。既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儲備,也兼顧學生各項漢語教學能力的培養。通過查閱四所高校的課程設置,均包含跨文化交際課程;漢語基礎知識課程比如漢語語言要素、漢語語言學導論;教學技能類課程比如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實踐類課程比如中華文化才藝與展示、課堂觀察與實踐等。這些課程既要培養學生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技能、文化傳播的技能以及跨文虎交際能力,又豐富和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為實踐能力的培養儲備“糧食”。雖然有些課程有的高校沒有開設,但是包含在該校設置的其他課程中,比如有的高校設置的核心課程——偏誤分析,其他高校沒有開設,但是在開設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程中得到體現;或者是通過講座、實踐活動、導師指導等形式給予彌補。高校的課程設置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教學類課程偏多,可見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是以教學能力為核心的,貫徹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突出了專業碩士培養的應用特色。
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實踐能力的前期培養不僅體現在課程設置方面,還體現在課程考核標準上。高校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考核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傳統的筆頭考核考試,加入了更具活力、創造力以及挑戰性的考核方式,比如試講、錄制教學視頻、作報告等。這些考核方式反映出高校對研究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視。
近幾十年來,素質教育的提倡促使各界教師推陳出新,改善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高校在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課程培養中,也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課程的實用性。比如團隊學習法、模擬訓練法和案例分析法。山東部分高校在一些文化類和教學技能類課程中,采用了團隊師資教學法,由曾經被公派到各個國家的教師分專題授課。讓學生學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漢語教學情況、不同思想下解決問題的方法,向學生展示了更為廣泛的知識內容。學生從各個教師的經驗講述中了解到教學實踐中會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獲得了間接的教學經驗,對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大有裨益。
在沒有真正的留學生可教的情況下,模擬訓練是培養和提升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最好方法。所以高校會使用模擬訓練的方法,模擬漢語課堂,一位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進行漢語教學,其他學生充當留學生角色學習漢語。在遼寧某高校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二)”的課堂上,課程教師采用“教師進行理論講解——學生輪流試講——師生結合理論知識進行點評——教師進行理論補充”的方式進行教學,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音教學技能、詞匯教學技能、語法教學技能、漢字教學技能、文化教學技能、綜合課教學技能、口語課教學技能、聽力課教學技能、閱讀課教學技能以及寫作課教學技能。為了使模擬課堂更真實,充當留學生角色的學生還會在課堂上不經意地制造一些外國學習者會犯的語言錯誤。在該門課程的課堂上不僅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實踐鍛煉,而且也系統地學習了實踐過程中應用到的理論知識。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做到了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相結合。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技能、文化傳播的技能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015 年3 月,遼寧某高校設置了“國外漢語課堂教學案例”課程,擔任這門課的教師選取了《國際漢語教學案例與分析》一書作為教材,包括126 個不同類型的案例,以課堂案例分組討論的形式展開教學。對真實的國外漢語教學案例進行討論分析,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雖然學生沒有國外漢語教學經歷,但是卻掌握了一些國外漢語教學的技巧,國外漢語課堂的組織管理技巧,國外工作、交際、生活的技巧等。
除了傳統的課堂形式以外,高校還組織學生通過課外活動的形式,學習和鍛煉多項實踐能力。一般有教學觀摩、微格錄課和教學技能比賽。河南某高校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見習,側重于教學觀摩。組織學生觀摩真實課堂,體驗課堂氛圍,了解并熟悉教學環節以及課堂上會出現的突發情況。并在觀摩之后做出分析評價,總結經驗。接下來由學生自己設計出一堂課并走上講臺,師生給予點評,學生結合反饋意見,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再次走上講臺。這樣分階段的反復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教學技能,還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掌握了一些教學技巧。
遼寧某高校組織學生進入微格實驗室進行微格錄課,由教師組進行點評選優。舉行漢語教學技能大賽,比賽內容包含文化教學、語言點教學以及中華才藝展示。參賽學生對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不僅給研究生創造了一個進行真實漢語教學的環境,比賽競爭的機制還促使研究生使出渾身解數,展現出自己已具備的教學技能、文化傳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給每一個研究生提供了一次交流學習的機會,無論是參賽的學生還是觀賽的學生都獲益匪淺。
由于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年限一般為兩年,第二年為教學實習。在教學實習之前,高校為了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實踐能力,就對研究生進行實習前的培訓,較多的是進行小語種培訓,也有高校培訓研究生的輔導能力。定向小語種的培訓無疑會讓實習生在進行教學實踐時如虎添翼。河南某高校有一種叫“小語種訂單式”培養,根據小語種國家的需要,在第一年就對研究生進行不同語種、相關國家國情、教法進行培訓。培養出來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更具針對性,這種有針對性的培養提高了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效率。遼寧某高校在對2014 級研究生第一年的培養中組織和鼓勵研究生與留學生形成“一對一”輔導,從一開始就很重視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為第二年的教學實習打下基礎,積累一定的經驗,另外也為以后的論文研究積累材料。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過程中,教學實習是學生從理論學習到進行教學工作的過渡階段,也是檢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的一個過程,是培養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必要環節。第一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都是在為第二年的教學實習打基礎、做準備,所學到的漢語基礎知識、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教學技能等都將在教學實習中得到應用和驗證,進而升華為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技能、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只有通過教學實習,才有可能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最終成為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
高校培養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實習渠道一般包括,通過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志愿者的選拔赴海外頂崗實習,海外孔子學院當漢語教師,到國際合作學校或機構進行實習。除了這些海外的教學實習機會,高校還普遍建立有國內實習基地,比如本校的國際交流學院、當地的國際學校或者普通中小學等。由于每個高校的情況不同,所以實習渠道也都有所不同,少數高校能做到海外實習為主,國內實習為輔。其他高校的實習方案為國內實習為主,海外實習為輔。每個高校的研究生均有機會參加國家漢辦組織的漢語教師志愿者選拔赴海外實習,有不少高校在海外建有孔子學院,也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海外實習機會。高校為了盡可能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實踐能力,與海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增加研究生進行海外實習的機會。河南某高校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意大利、泰國、新加坡等國家高校都建立了合作關系,為該校的研究生與本科生均提供了豐富的海外實習機會。可見高校都為為研究生提供教學實習機會,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雖然強調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但是形成實踐能力的基礎的是基礎知識。但是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基礎知識類課程均顯偏少。通過查閱五所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招生簡章得出,有四所高校的報考條件對本科專業沒有特殊要求,只有一所高校——中央民族大學的報考條件要求考生本科專業為對外漢語、英語、漢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其他專業除特別優秀者,一般不招收。另外高校所招收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本科專業確實存在多樣化的現象。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基礎知識水平不一。這一點,高校也都在培養方案中提出設置學位預備課程,但是很少有高校具體實施,基本上全靠學生自身的學習自覺性。結果就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沒有實踐機會,學校的要求也變作一紙空文。這是高校在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多層次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落實的地方。在此,本人提出一條建議:由于每一所設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的高校幾乎都有對外漢語或者漢語國際教育以及漢語相關的本科專業,可以安排需要補習基礎知識、積累實踐經驗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去到本科生的課堂上學習并和本科生一起參加考試。而且漢教碩的學生數量一般不會很大,所以高校只要多花費一些心思在課程安排上,再加上學校的嚴格要求,相信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知識結構會得到完善,實踐經驗也會得到豐富。
綜上所述,高校普遍能做到培養和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多層次實踐能力,雖然具體方式、內容有所不同,但是通過“課程學習與漢語國際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不可否認的是,培養過程中仍有不少問題存在,希望高校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完善,并提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培養思路。
[1]國務院學位辦.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R].2009.
[2]宣雅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模式調查研究——山東省部分高校為例[D].曲阜師范大學,2013.
[3]張小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海內外實習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4]鄭千千.曲阜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現狀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5]楊新新,劉曉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導向探索——一安陽師范學院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
[6]王秋萍,李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