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臺二中趙長河(特級教師)
語文教學的根本內容是言語形式
——以《我與地壇》教學為例
☉北京豐臺二中趙長河(特級教師)
情感也好,思想也好,必須通過言語教學加以落實。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都得通過言語形式體現。“發現言語形式,關注言語形式,深入言語形式,從而把握它的奧妙,熟悉它的門徑,學習它的藝術,這就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1]這里的“關注”“發現”更著眼于靜態的“是什么”的指認,而“深入”“熟悉”“把握”“學習”更著眼于動態的“怎么樣”的掌握。張傳宗先生更明確地強調由來已久的共識:“語文教學基本任務是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教學”,并進一步闡釋語文教學基本任務可以帶動其他相關任務的完成,“語言教學帶動思想教育、文學教學和知識教學”。[2]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落實語言教學,如何使靜態的語言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言語能力,如何以“語言教學帶動思想教育、文學教學和知識教學”。實現這樣的落實、轉化和帶動,就要培養學生“關注”言語形式的閱讀習慣,“發現”言語精妙的敏感意識,“深入”品味言語形式的方法,“學習”掌握各種精妙言語形式的方法。僅僅停留于關注的習慣、發現的意識,易于滑入一種靜態的言語學習,它必須和深入品味、學習掌握言語連成一個言語學習鏈,才能達成一種動態內化的言語能力。這樣才能落實語文教學的根本內容,完成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首先我們得糾正“關注和發現”上傳統的中心主旨確定指認的偏頗。“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的傳統語文提問,是由來已久現在仍未絕跡的語文課堂現象。一讀《我與地壇》,似乎就條件反射似地關注起作者“奮力抗爭殘疾人生的主旨”,關注起母親對“我”渡過艱難人生的幫助,發現了荒蕪的地壇對“我”的殘疾人生的啟迪。其實這樣的關注和發現,本身并沒有錯。錯就錯在它缺失過程,缺失由語言品味到思想主旨發現的過程。因為缺失這樣的過程,所謂思想主旨的發現,就只能呈現為靜態的貼標簽式的結論。這樣的結論,常常是單一干枯而非繁富豐盈的,這樣的結論也是令學習者感到語文學習面目可憎的原因。
其次我們還得糾正“關注和發現”上電、光、聲、色的現代傳媒渲染的時尚偏頗。這樣的偏頗仍是關注作品內涵的偏頗,常常是采用電、光、聲、色的現代煽情法,煽起學習者廉價的感動后就迅速貼上思想主旨的標簽。較之前一種貼標簽,這種貼標簽更能迷惑語文學習者。長此以往,學習者就以為語文學習就是電、光、聲、色的傳媒煽情。筆者多次聽到這樣的《我與地壇》的展示課,上課伊始,電、光、聲、色就全上場。各種造型的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輪番閃現,命運交響曲作為課堂背景音樂幾乎輕輕地響徹整堂課,在聲、色渲染下,師生情感飽滿地誦讀史鐵生有關生死思考的哲理文字,誦讀有關物我交融、感悟生命的文字。最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所謂的思想主旨。
再次我們還得糾正靜態指認語言妙處、寫作藝術的偏頗。前述兩種偏頗,都是脫離語言學習的對思想主旨的所謂“關注和發現”。只不過,第一種是板著面孔中貼思想主旨的標簽,第二種是傳媒忽悠中貼思想主旨的標簽。
與這兩種偏頗不同的,是另外兩種偏頗。關注語言了,似乎也發現語言了,但要么靜態指認文本語言妙處,要么脫離文本進行語言訓練。靜態指認文本語言妙處,就是一度被批駁得體無完膚的所謂寫作藝術的靜態小結。作為語文教學根本任務的語言教學的著力點,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靜態指認上,它應該向前發展,把著力點落實在“怎么樣”的言語運用上,體悟品評文本是怎么樣運用語言從而達到如此的表達效果的。在體悟品評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各種語言形式,表情達意,形成語文能力。
這里,我們尤其要警惕的是新近很是流行的一種課堂語言訓練。這種訓練常常脫離文本內涵,僅僅把文本作為一種語言訓練的由頭。有老師講授《我與地壇》公開課,有個課堂環節是為每個階段的史鐵生寫一個生命頒獎詞,從暴躁迷惘到安靜沉思到懺悔自訴,每個階段寫一段。這個環節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頒獎詞的寫作沒有建立在相關文本語言的體悟品味上。老師只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匆匆瀏覽一下相關文本,就布置這樣的語言訓練。脫離文本語言的為人物寫作頒獎詞的流行語言訓練樣式,使這節課顯得游離和輕飄。
對精妙語言關注和發現之后,能夠深入品味和學習掌握的環節,才是語文學習最要緊處,才是語文老師最應著力處。可以說《我與地壇》的文本,是極佳的以“語言教學帶動思想教育、文學教學和知識教學”的文本,繁富豐盈的語言形式高度契合了繁富豐盈的思想。下面即以此文本具體解說語言學習中“品味和掌握”的方法。卑之無甚高論,其實所謂方法也就是應該常用的語文的方法,即“誦讀”“品評”“仿寫”等。
具體板塊如下:
第一板塊:引文本
1.誦讀中,激發知人論世、進入文本的興趣。
課堂導入環節,筆者投影兩段情感充盈、準確凝練概括史鐵生的頒獎詞,激發學生在流行語言形式的誦讀中,知人論世,躍躍欲試進入文本的閱讀興趣。
第二板塊:讀文脈
2.誦讀中,把握文脈,體悟情感和思想。
請同學們找出并誦讀下述文字:史鐵生以“我”的視角思考“死的事”,思考“生的意義”,思考“怎樣活”;以母親的視角思考“我”的生活之路;以“我”的視角反思“我”的寫作之路。這一環節的集中誦讀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脈,整體把握作者核心的情感思想。史鐵生沉思型的表述,也適宜反復誦讀。
荒蕪的地壇一度是“我”常去的地方,誦讀貫穿第一部分表明“我”常去地壇的句子。這一環節的集中誦讀,有助于學生把握“我與地壇”的文脈,體悟地壇之于史鐵生生命感悟的意義。
3.誦讀互文文本,加深對“我與地壇”關系的理解,加深對史鐵生的理解。
誦讀《秋天的懷念》和《北京青年報》有關史鐵生遭遇殘疾初期暴躁絕望、屢次自殺的互文文本,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史鐵生感悟生死的心路歷程。誦讀《天涯》雜志社2010年1月6日“關于在北京地壇公園塑造史鐵生銅像的倡議書”,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地壇之于史鐵生生命的意義。
第三板塊:品文句
4.品評第一部分3、5、7節。采用“意象描述法、關鍵詞嵌入法、互文對讀法和改詞比較法”等方法,品評文本的語言形式,體悟其中的情感思想。比如第3節的自然景物描寫的品評體悟、園中小動物描寫的品評體悟。比如第7節,去掉6個“譬如”也通,加上6個“譬如”的好處何在。
5.還可以用固定的句式寫作品評文字。比如,寫一段排比句:先用“既然”句總結第5節的描寫文字,再從由此得到的生活感悟角度小結。再比如,請同學從“我”對母親感悟的角度,以“一個……的母親”句式,提煉“我”對母親的感悟,并讀出文本中體現這種感悟的詞句。
固定句式寫作品評文字,既可品評文本,又可鍛煉表達。只是這樣的形式在品評文字寫作中不宜太多,否則會有以文害義的弊端。
6.反復式言語的品評。比如第7節出現了4個“又是”、3個“在”和3處“母親”,試從形式或內容的角度加以點評。再比如第8節,連續用了大量的“母親、她、我”,老師一連刪去了12個,也通順。能說說原文的好處嗎?
第四板塊:練文句
7.仿寫。老師仿照第8節的反復式言語形式,以我們同學的日常生活為背景,寫了以下一段文字,請同學們批評。
第五板塊:點文眼
8.你能用文本中3、4個關鍵詞,專題板塊主題詞和互文對讀材料關鍵詞,提煉出史鐵生的命運及他對人生的思考嗎?附:
“語文教學的根本內容是言語形式”樣本式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體會對生命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感悟嚴肅認真的人生思考。
依據散文的文體特征,抓住作者獨特的景、情、理,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按照王榮生老師選文四類型的劃分法,“樣本”式處理教材。從散文的言語形式入手,確定教學內容,培養散文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用“關鍵句連文脈法”整體把握文脈;引導學生學會用“知人論世法、意象描述法、關鍵詞融入法、互文對讀法”點評作者獨特的景、情、理。
【教學思路】
引導提煉作者貫穿全文關于生死思考的關鍵句,把握全文文脈。引導提煉表明“我在地壇”的關鍵句,把握第一部分文脈。引導提煉表明“我對母親的感悟”“我對母親的情感”的關鍵句,把握第二部分文脈。
引導學生學會用“知人論世法、意象描述法、關鍵詞融入法、互文對讀法”重點點評第一部分3、5、7節的寫景文字。
引導學生體悟點評第二部分7、8節反復的言語形式,品鑒老師仿寫的反復的言語形式。
【預習布置】
1.網絡查找有關史鐵生的資料,為史鐵生寫一個能概括其身世和創作的頒獎詞。
2.印發教師的示例評點,著眼全篇的理解,選擇自己感觸最深之處,寫評點。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引文本
(一)課前利用網絡或書籍查找了解史鐵生生平和遺愿,寫一篇100字左右的頒獎詞,完成2011年四川高考有關史鐵生的題目,激發閱讀。
【頒獎詞參考1】
生如夏花,命若琴弦,恰似他一生的寫照。
寫作,讓他的生命如夏花一般綻放絢爛;信念,讓他緊握生命的琴弦,奏出壯美的樂章。守著一具殘缺的身體,是他的不幸;擁有一顆健康的頭腦,是他的幸運。他的名字,亦是飽含生之艱難與榮耀的三個字:史、鐵、生。
【頒獎詞參考2】
他從不曾向命運屈服,雙腿無法在現實中行走,就讓思想在筆尖上行走。面對著只剩下殘垣斷壁的地壇,他探求、叩問,一次次向靈魂深處進發,他的人生從不曾務虛,而是充實的、充滿戰斗精神的一生。他的離開,是文學和思想的共同傷痛。
【感謝詞寫作】
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20題: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他捐贈的肝臟在天津成功移植給了一位患者。請你以這位患者的名義給史鐵生寫一段感激的話。要求:①語言簡明、連貫、得體;②不寫稱呼語;③不超過100字。
【參考答案】
你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你用作品鼓勵無數讀者,你用行動為世人立下精神高標,你用生命書寫生命。您的生命就是一本書,您的故事寫盡感動。你是輪椅上的哲人、永遠的大師。謝謝您,史老師,祝您一路走好……
第二板塊:讀文脈
(二)在誦讀互文文本和文本章節中,把握整體文脈和作者心路。
1.一個人活到21歲突然雙腿癱瘓,設身處地,他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生:暴躁、絕望、發瘋)確實,這個“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甚至比想象的還瘋狂:
雙腿癱疾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秋天的懷念》)
剛回北京時,他自殺過三次,最懸的一回,因為電燈短路而未果。1971年夏末,鐵生病發,病痛之深,企圖解脫愿望之強烈,非常人想象。他甚至對醫生說,你治不了我的病,我拿菜刀劈了你。(誠龍摘自《北京青年報》)
2.但是,后來“我”“終于弄明白了”,不想死了,是什么啟示激發了他內在的求生的力量,讓他活出了今天的精彩?是荒蕪地壇的啟示,是“活得最苦的母親”的愛。
3.請同學們找出并誦讀下述文字:史鐵生以“我”的視角思考“死的事”,思考“生的意義”,思考“怎樣活”;以母親的視角思考“我”的生活之路;以“我”的視角反思“我”的寫作之路。
明確:
“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
“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里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
(三)在誦讀文本語言中,把握整篇選文的文脈。
下面著重探討史鐵生是怎樣表達地壇給“我”的啟示和“我”對母親的情感、感悟的。首先探討地壇給“我”的啟示。
4.荒蕪的地壇一度是“我”常去的地方,誦讀貫穿第一部分表明“我”常去地壇的句子。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無論是什么季節,什么天氣,什么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呆過。”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
“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四)在誦讀互文文本語言中,把握“我與地壇”的意義。
5.確實,地壇的啟示對于史鐵生向死而生、活出精彩的作用太大了,以至于在史鐵生逝世不久,就有在地壇公園塑造史鐵生銅像的倡議,他的骨灰也撒于他生前鐘愛的地壇。誦讀“關于在北京地壇公園塑造史鐵生銅像的倡議書”。
關于在北京地壇公園塑造史鐵生銅像的倡議書
2010年12月31日,中國當代偉大的作家史鐵生離我們而去。他在近四十年的輪椅生涯中,以超常的毅力和非凡的才情,追問人生,求索真理,實現自己崇高的文學理想,留下了大量堅實、精美、深邃的作品,給人間增添了感動和力量。祖國各地的同行、讀者、網友在他去世后,自發組織不同形式的追思紀念活動,已證明了一個偉大的精神存在,以及這種精神輻射的廣度與深度。
史鐵生已將自己部分身體器官盡可能捐獻給了需要者,骨灰也將撒放于北京地壇公園,意在靜悄悄離開這個世界,不留下任何痕跡。但他的心魂永遠與我們同在,其人其文將成為中國當代文壇一個不可忽略、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標高和引領。
為此,我們倡議,由全國作家與讀者自愿捐款,在北京地壇公園塑造一座史鐵生銅質雕像,以凝定我們共同的敬重與景仰,供所有思念他的人與他日后相逢。
史鐵生以散文名篇《我與地壇》為代表的眾多作品在讀者中廣為流傳。在廣大讀者心目中,他已與北京地壇公園血肉相連,成為地壇的一部分,堪稱地壇的當代之魂。考慮到這一點,將他的銅像立在地壇公園,既是我們對一個杰出作家最隆重、最崇高、最誠摯的禮贊,也將留下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富后人對地壇公園的理解和詮釋,延伸中華文明遺產中代代相傳的真誠與高貴。
《天涯》雜志社
2011年1月6日
第三板塊:品文句
(五)在言語形式的品味評點中,體悟作者情感。
6.那么這地壇里到底什么樣的景、什么樣的物給了史鐵生如此巨大、深刻的生存啟示呢?
雖然寫了不少客觀的景物和人事,但這也不是重點,作品構思的關鍵是在“我”與對象的關系上,重點在“我”從對象那兒所獲取的生存感悟上。在現實生活中,作家從地壇的人、事、景物獲得了啟示。寫作時,他便逆向地以這些啟示作為參照,對過往的素材和記憶進行掃描,于是,那些曾對作家思想感情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對象便凸現出來。
我們重點觀照品味3、5、7節。先看第3節。
(1)“一切景語皆情語”。第三節,以“祭壇”為界,作者選取了兩類景(自然的、人工的),對這兩類景描寫用詞感情色彩不同,呼應折射出作者對自我人生的不同認知。
聯系上下文,人工景的“浮夸”“炫耀”,使人想到作者何樣的人生?
明確:人工雕飾出的曾經的“浮夸”“炫耀”使人想到作者“最狂妄的年齡”。
(2)“剝蝕、淡褪、坍圮、散落”使人工雕飾回歸到什么樣的生命狀態?(提示:可聯想李白的古詩)
明確:天然本真的生命狀態。
(3)天然本真的生命狀態中的自然景有什么特征?作者如何寫的?聯系第一部分全文,采用意象描述法、關鍵詞嵌入法、互文對讀法,從內容或寫法的角度,點評第三節寫景文字。
先看老師的示例:
【老邁的柏樹】老而不枯,反而愈見煥發蒼翠深幽的生命之色。
【荒野的草藤】荒野的草藤面對曾經炫耀而今淡褪的人工琉璃保持的本真體現在哪里?
明確:原本置身荒野間,自然無愧琉璃檐。自自在在茂盛長,坦坦蕩蕩現本真。
【不變的落日】(提示:聯想化用李白的《敬亭山》;聯想化用辛棄疾詞《賀新郎》“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①我對落日,落日對我,在這靜靜的互相凝望中,可看到人的本真。(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2011級高一學生:吳莼櫞。以下同學全來自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②夕照映吾身,斜陽投吾影。身影對斜陽,鐵生現本真。(鄒協)
③我看落日多本真,料落日看我亦如是。(任念葭)
④日之又夕兮,不以吾欣;夕陽又沐兮,不以吾悲。日行有恒兮,命運有常。(褚嘉敏)
(4)老師對這部分文字作了改動,“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剝蝕了”,原文好在哪里?
明確:原文的使動用法突出了時間對一切雕琢和浮華的去除、磨滅,時間會讓一切喧囂安靜鎮靜,時間會讓一切雕飾顯露本真。
7.對園中小動物,作者最初的感受是“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人生苦短,蟲生更短;人生艱難痛苦,蟲生更艱難痛苦嗎?園中的蟲子們活得怎么樣,園中的露珠草木呢?聯系第一部分全文,采用意象描述法、關鍵詞嵌入法,從內容或寫法的角度,點評這些寫景文字。
先看老師的示例:
【蜂兒】極速扇動的翅膀快得像一朵霧,一朵小霧樣的極短而極速的蜂生,是在勤奮地追求一朵花樣的美好蜂生嗎?你忙碌的蜂生不因生活的高速運轉而驚慌失措,你“鎮靜”地“穩穩地停在半空”。
【螞蟻】你紳士般“搖頭晃腦捋著觸須”是在思考蟻生嗎?“想透了”,頓悟了蟻生后,“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你“轉身疾行而去”的身影是怎樣活出精彩蟻生的最好詮釋。(華雪瑤)
【瓢蟲】“不耐煩了”“累了”便隨便落在一片葉子上,邊小憩邊祈禱,完了,“忽悠一下”又“升空”工作了嗎?息也自在,作也自如。真是一個自在自如、自得苦樂的蟲生。(龔宇鋒)
【蟬】蛻變前的熱鬧鳴唱是一種蟲生,蛻變后的獨守寂寞也是一種蟲生啊!(司欲曉)
【露水】太陽照耀無邊的大海,太陽也照耀小小的水滴。滴滴露水的聚集,也會呈現轟然墜地的陣勢,也會摔開萬道金光。(路嘉鋒)
【草木】看似固定靜止的草木也會發出生長的喧響和動作。(唐子涵)
8.寫一段排比句:先用“既然”句總結第5節的描寫文字,再從由此得到的生活感悟角度小結。
既然小小的蜜蜂都用雙翅扇動出霧一樣的極速蜂生;既然小小的螞蟻“想透了”蟻生后就“疾行”投入了蟻生;既然小小的瓢蟲都能夠累了息,息了作地自得苦樂;既然小小的蟬兒都有鳴唱和寂寞交替的蟬生;既然小小的露水都能積聚摔出萬道金光;既然靜止的草木都能發出生長的喧響;既然一切微弱纖細的有生無生,都展示出獨特的各自悲歡和生命的鮮活靈動;既然“園子荒蕪但并衰敗”,作為人,一個大寫的人,史鐵生終于想通,雙腿殘疾但精神不能殘疾,死亡未臨就要好好地活下去!
9.相較于第5節,第7節取景的廣度和深度有了哪些拓展?
明確:
由近前的打量到高遠的觀照,
由描摹實景到象征寫景,
由視覺、聽覺描摹到視聽嗅味交融,
由當下的見聞到四季的感受,
由草長蟲鳴到人的活動,
由我的感受到你的融入,
由觀照外在的景物到窺看自己的心魂。
10.去掉6個“譬如”也通,加上6個“譬如”的好處何在?
明確:
連續6個“譬如”,一口氣引出了6幅畫面,像選拍鏡頭一樣,一個“譬如”就是一個“咔嚓”,形成閱讀的警醒效果。史鐵生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魂”選拍了一組撼人心魂的畫面。
11.聯系第一部分全文,采用意象描述法、關鍵詞嵌入法、互文對讀法,從內容或寫法的角度,點評第7節寫景文字。
先看老師的示例:
第一、二個“譬如”,坎坷是個體的苦痛,更是人生的常態。落日把每一條坎坷都映照得燦爛,是明明白白呈現人生苦痛,也是亮亮堂堂展現人生希望。
低沉的心幕總籠罩在最為落寞的時刻,此時唯有雨燕一樣的高歌才能沖破這心幕,直上云霄,傳送高亢交融蒼涼的人生之歌。
低首與抬頭之間,凝視與諦聽之間,還是對“怎樣活”的感悟。
(1)第三、四個“譬如”,最年輕與最古老的生命都給了靜坐地壇的史鐵生“怎樣活”的啟迪。
孩子歪歪斜斜的腳印踩出的是活力,伸向的是夢想。
老柏樹以閱盡滄桑的鎮靜,守候護衛你一生的猶豫和欣喜。他始終不渝的鎮靜,不以你的憂郁而改變,不以你的欣喜而改變;他始終不渝的鎮靜不是對你悲歡得失人生的漠視冷對,而是對你鎮靜面對苦難的無言之教。
確實,“鎮靜”成了史鐵生作品的高頻詞,“鎮靜”成了史鐵生人生的關鍵詞。(錢瑋嘉)
(2)驟臨的暴雨激發回想起的是無數個發生在夏天里的轟轟烈烈的往事:是遙遠的清平灣那混雜“草木和泥土氣味”的插隊的故事,還是更遙遠的童年時夏季淋雨踩水的往事,還是……
深深地吸一口“灼熱清純”的泥土草木氣,便嗅出了曾經的生活。曾經的夏天一樣的轟轟烈烈的生活史是史鐵生生命“過程”的見證。(劉沁語)
(3)秋天是一個最適宜“慢慢回憶慢慢整理”的季節,秋天是一個最適宜慢慢品味慢慢品咂的季節。生活的濃厚之苦,在安靜而“坦然”的秋天,也漸漸地淡化成微苦;心境在這微苦的品咂中也漸漸熨帖起來。(華卓爾)
(六)學習第二部分“我與母親”,在語言品評中,體悟“我”對母親的感悟和對母親的感情。
12.請同學從“我”對母親感悟的角度,以“一個……的母親”句式,提煉“我”對母親的感悟,并讀出文本中體現這種感悟的詞句。
(1)一個小心維護兒子自尊的母親。
“想問而不敢問。”“無言的幫我準備。”
“園中找我時看到我又默默走開。”
(2)一個有淚往心里流的母親。
“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
(3)一個擔心兒子前路而痛苦、驚恐、焦慮的母親。
“當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
“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
(4)一個自我安慰、暗自禱告的母親。
“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
(5)一個愿以死換回兒子生活信心的母親。
“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6)一個盼兒子找到幸福之路,給兒子深層次愛的母親。
“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13.概括“我”對母親的情感,并讀出文本中體現這種情感的詞句。
明確:
(1)痛悔的自責。
“……怎樣的難題……沖昏了頭……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2)刻骨的思念。
“怎么也想不通: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
第7節
(3)深層的理解。
“我開始相信,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14.本文多處使用反復式言語,取得了強化抒情的表達效果。第7節出現了4個“又是”、3個“在”和3處“母親”,試從形式或內容的角度加以點評。
明確:
這種硬咽難禁、念叨反復式語言,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母親的刻骨思念。4個“又是”是說從早到晚、時時刻刻的思念;3個“在”是說到處尋找、尋而不得的思念;3處“母親”是反復念叨、不愿承認母親已逝的思念。表達了失去母親后無所依附、不知所往、心神恍惚的極度悲痛。
15.第8節連續用了大量的“母親、她、我”,老師一連刪去了12個,也通順。能說說原文的好處嗎?
明確: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參考:寫出了令人唏噓的母子相連之情:母親找“我”時的急迫茫然、牽掛擔憂和自我安慰,“我”故意不理睬母親的自怨自艾、自我賭氣和倔強自閉。為下文“我”的痛悔、自責作鋪墊。
第四板塊:練文句
(七)第二部分,在語言仿寫中,體悟學習反復式語言。
16.老師仿照第8節,以我們同學的日常生活為背景,寫了以下一段文字,請同學們批評。
到今天,我與母親為了考試成績冷戰,不,應該是我對她的冷暴力,已持續到了第七天。幾天來,她多次試圖用她的溫情、隱忍與我化解,我卻始終不理她甚至粗暴地拒絕她,我一進家門她就討好似地為我把鞋子擺上鞋架,等她擺好以后,我總要孩子氣地把她擺的鞋重新扔下地再擺上鞋架。她只得對我苦笑了一下,就又走進廚房為我盛飯,她為我盛上桌的飯碗我總是不動,又重新盛飯吃給她看。事后我眼角的余光總是瞅見她紅腫的眼睛和強作的笑顏,而我總裝作看不見她的樣子。真的,我那時真有點同情她而暗罵我自己的過分倔強了。后來的幾天,她輕敲我的房門輕喚我的時候,我沒像前幾天堅拒開門而把她拒之門外,開了門,只是看也不看她又重新坐回到我的書桌旁,她默默地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把一杯熱牛奶輕輕地放在我的桌旁,靜靜地坐了一會就又悄悄地起身,輕輕地帶上門出去了。等她走了以后,我的眼淚竟又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她送來的熱牛奶我幾乎是和著眼淚喝了下去。她第一次發現我喝完牛奶的那個下午,竟興奮了好一陣,我看見她從我房間里拿出空奶杯時的興奮勁兒,我的鼻子酸酸的。
我這是怎么了,不就是為這次考試成績的不理想母親對我說了幾句氣話嗎?我犯得著跟她這樣較勁兒嗎?下崗的心情焦慮的她容易嗎?“媽媽,原諒我”的話我竟是這樣難開尊口嗎?
“媽媽,原諒我”,明天我一定走到她面前對她大聲說出這句憋了幾天的話。(趙長河)
17.你也試著對以下反復的言語形式賞析點評或仿寫。
(1)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
參考:沒癱瘓時,是以家為中心,所以說地壇離我家很近;癱瘓了,是以地壇為中心,所以說是我家離地壇很近。
(2)課文第二部分出現了以下反復的表達:“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我才有余暇設想”“現在我可以斷定”“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說說它的妙處。
參考:反復的言語形式強化了痛悔的自責之情和對母親深層的理解。
第五板塊:點文眼
18.你能用文本中3、4個關鍵詞提煉出史鐵生的命運及他對人生的思考嗎?
“艱難的命運”“得有一條路”“怎樣活”“鎮靜”。
19.誦讀史鐵生《對話四則》相關文段:
比如說踢足球,全場九十分鐘常常才進一兩個球,有時候甚至是零比零,那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過程。
我還知道一些更高明的球迷,甚至不怕知道結果;無論結果如何,絲毫不影響他們的興致,只要那過程是充滿艱險和激情的,不管輝煌的還是悲壯的,他們依然會如醉如癡地沉入在美的享受之中。
你得到了一個快樂的過程。就像一場球賽,你無論是輸了還是贏了,只要你看重的是過程,你滿懷激情地參與過程,生龍活虎不屈不撓地投入了過程,你在這過程的每一分鐘里就都是快樂的。我發現這是劃算的,勝負畢竟太短暫,過程卻很長久,你干嗎不去取得那長久的快樂呢?況且勝利常常與上帝的情緒有關,上帝要是決心不喜歡你(比如說讓你癱瘓了等等),你再怎么抗議也是白搭。但是,上帝神通再大也無法阻止你獲取過程的歡樂。所以不如把那沒有保證的勝利交給上帝去過癮,咱們只用那靠得住的過程來陶醉。(史鐵生《對話四則》互文對讀)
20.請用文眼詞、專題板塊主題詞、互文對讀材料中的關鍵詞,寫一句話,表達您對人生的感悟。
明確:面對“艱難的命運”,在我們發出“怎樣活”的人生叩問時,我們更要“珍愛生命”(專題板塊主題詞)!只要我們享受“過程”(互文對讀材料關鍵詞)的“精神支柱”(專題板塊主題詞)不倒,我們就會活出精彩的人生!
[1]王尚文.言語教學四題[J].小學語文教師,2011,(5).
[2]張傳宗.語文教學應從學科理論出發進行科學創新的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