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瑾 王玉
高職書籍裝幀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龐瑾 王玉
書籍裝幀課程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它體現了前修基礎課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書籍裝幀設計又需要充分了解相關制作工藝,是對設計文化性、藝術性與可操作性的綜合考驗。書籍裝幀設計的新趨勢,為高職書籍裝幀課程改革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高職 書籍裝幀 教學 改革 創新
書籍自古以來就是傳承人類文化,傳播人類思想的重要載體。在設計發展歷程中,書籍自人類設計萌芽階段起就一直扮演著設計對象與設計(設計成果、設計理念)載體的雙重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之書籍裝幀中所包含的藝術性與文化性并存的雙重屬性,在西方的設計教育體系中,書籍裝幀設計一直被高度重視,也被作為檢驗一個設計師設計水平的試金石,自現代設計起源——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就有很多設計大師將自己的設計理念以書籍裝幀設計的形式予以呈現。
作為一個以文明著稱于世的國家,我國的設計傳統、早期民族設計及早期的設計教育萌芽也是與書籍裝幀設計密切聯系,密不可分的。我國很多早期的美術教育、設計教育家也都做過書籍裝幀方面的嘗試,如陳之佛、豐子愷等。因此,書籍裝幀課程也一直被列為我國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它的教學建立在三大構成及圖形設計、版式設計課程的基礎之上,它是字體設計、版面設計、圖形設計等前修課程的集中體現。其教學中包含了材質、印刷、裝訂工藝等實踐性很強的內容,與生產一線緊密聯系;是設計基礎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銜接部分,關系到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全面提升,對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自古登堡印刷機誕生以來,技術的進步使文字載體不斷更新出新的形勢,特別是電腦發明以來,“書籍”的形勢逐漸擺脫二維及紙張的形態與材質局限,呈現多元化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書籍裝幀教學要及時跟上時代飛速前進的腳步,就需要順應書籍裝幀設計的新趨勢做出必要的改革。
從原始先民結繩記事起,人類信息的載體就在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斷進行著變革。進入現代社會特別是第三次浪潮星期之后,人類文明的重要承載物——書籍的形態也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電腦排版使書的形式和內容設計變得更易于操作,書的形式更加精美。機械和及加工技術的進步賦予書在材質與結構方面更多的可能性。電腦技術和互聯網終端的飛速發展使“無紙化閱讀”的時尚興起。以及多元化社會中人們自我意識的提高及對個性化的追求也為閱讀提出多元化、個性化的新要求。以此為背景,書籍裝幀設計也呈現出如下的一系列新趨勢:
1.書籍裝幀的綠色熱潮。隨著“綠色主義”在社會中的廣泛滲透,“綠色設計”的理念也席卷了書籍裝幀設計界。對書籍裝幀設計環保性的要求不再是少數高層次人群的要求,而逐漸成為大眾化 的趨 勢,“采用 環保 材料”“低 污染 低 能 耗 工 藝 ” 也 可 以 成 為一本書籍“檔次”與“品味”的名片。
2.書籍裝幀設計更加關注特定目標群體,體現“人性化”和“功能化”色彩。隨著商業化的不斷成熟,書籍的制作、出版在目標受眾的考量上更加細化和有針對性,在設計的過程中也更多地體現“人性化”與設計的功能性。將大眾普及讀物印刷成小開本的“口袋書”這樣的“功能化”設計在今天已經算不上“創意”了。針對老年讀者的采用特殊的字號字距排版;針對兒童讀者的采用特殊的承印物與環保油墨;針對殘障人士采用的特殊結構與開本。都體現著書籍裝幀在人文關懷上的與時俱進。
3.個性化閱讀給書籍裝幀設計帶來的多形態趨勢。書的材質逐漸走出紙張、油墨的單一組合——木材、金屬、陶瓷、紡織品、聚酯材料都出現在書籍的組成元素中,立體書、概念書的形式更是打破了書籍傳統的二維化面貌,為閱讀提供了拜托線性邏輯思維的可能性,是閱讀體驗更加立體、豐富。
4.書籍裝幀設計的數字化新平臺出現。電腦技術的發展及互聯網、網絡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出“電子書”這一書籍裝幀設計新形態。“電子讀物”以物美價廉、攜帶便捷、出版周期短的優勢必將在書籍市場中占領相當可觀的份額。了解“電子讀物”的閱讀特點,掌握“電子圖書”的設計特點也是新時代為書籍裝幀設計人員提出的新要求。
5.書籍裝幀設計中新材質、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書籍裝幀設計的與時俱進,不僅僅是設計理念的與時俱進,設計師掌握新材質、新技術、新工藝,將最先進的材料、加工機械與加工工藝與設計作品相結合,才能產生出真正先進的設計作品,成為審美趨勢的引導者。因此,與生產一線的充分接觸,對造紙行業、印刷及前后道加工行業動態的掌握對書籍裝幀設計人員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添加適當課時的“手制書”實踐,在強化“環保理念”的同時加深對書籍裝幀制作工藝的感性理解。自上世紀末以來,設計——特別是書籍裝幀的設計有兩個發展趨勢:其一,是“綠色設計”理念的興起。在設計理念和設計形式中強調設計與自然的友好共存:采用天然材料、可再生材質;減少加工工序,避免工藝繁瑣造成的能源和材料浪費;采用輕質原料,減少運輸環節的污染。在書籍裝幀設計課程中通過手制書的實踐使學生在與材質的接觸中感受天然材質的美感,提高對“綠色設計”的感性認識。同時,手制書的環節中要求學生講各種裝訂形態——如騎馬訂、平訂、鎖線訂等——一一進行實踐,更加牢固地掌握裝訂形式的知識,并將練習作品作為模型,在其中一一標注書的完整組成部分(書函、護封、腰封、環襯、書口等)將知識點更加形象化的記憶在大腦中。
2.教學內容增加“電子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前述上世紀末以來,設計發展兩趨勢之中的另一個趨勢就是設計載體的多樣化,書籍的載體也有著同樣的趨勢。電腦、PDA、Pad、電子書等電子產品為書籍提供了新的載體,拓展了傳統“書”的形式與概念。Jpg.、PNG.、txt.用像素、矢量圖和電子墨水的形式為書構建起更便攜的攜帶方式。因此,作為將來的設計人員在懂得欣賞傳統紙媒書的“五感”( 即閱讀過程所涉及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由日本著名設計師——杉浦康平提出)美的基礎上,也應順應潮流,接受這一為受眾帶來更多便利的新書媒。有關“電子書”的教學內容應涉及應用較為廣泛的電子書形式和發布、流通平臺,并給學生獨立設計制作電子書的實踐性課時。
3.增加印刷工藝實訓,提高學生的工藝的深層次理解。一件書籍裝幀設計成功與否,關鍵點不在于設計師的設計是否有美感,而在與設計的“美”是否能通過構想中的材質與工藝加以實現。能夠實現的設計才能有資格被稱為好的設計,而合格的設計師首先要了解制作工藝才能做出符合現實的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與印刷和后道加工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只有對印刷材質、印刷原理和后道工藝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在設計中,通過合理的開本選擇、裝訂形式、色彩管理等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印刷質量,避免各種影響書籍質量的印刷問題的產生。
4.書籍裝幀設計教學應有別于包裝、CI等課程,更加突出強調設計的文化性與創新性。近年來高職院校的設計專業在培養目標定位和課程設計上逐漸趨于理性化和科學化,在書籍裝幀設計課程的教學中越來越注意技能培養和對崗位能力的契合。但書籍裝幀設計較之其他平面設計門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文化性。而對材質和工藝的教學內容也完全從職業技能角度出發,缺乏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忽略了藝術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然而,藝術素養與創新能力對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專業提升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書籍裝幀設計實踐環節中應鼓勵學生創新思維與文化性的挖掘,并將對這兩方面的重視落實到課程考核標準中,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與創新意識。
5.豐富完善考核體系,引入行業評價。高職設計教育強調應用性,因此,課程的合理性應該拿到現實的設計中去驗證。在課程中導入真實案例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并邀請行業中資深設計人員及管理人員對學生的設計予以指導和評價,通過這一途徑使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最直接有效的反饋和總結,幫助課程內容和形式的及時更新完善,也使學生對將來實際的工作內容和專業要求有更直接的了解,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緊迫感。
結語:高職書籍裝幀課程的教學與其他專業課程有所不同,在注重實踐能力的基礎上要使學生了解書的文化性和獨立性。書籍裝幀設計不是單純的商業設計,不是簡單地為一本書的文字內容做一個適合的外包裝那么簡單。書不僅是連接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它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通過專門的材質、特定的文字、圖形編排已經裝訂形式成為給人以特定體驗,引起人特殊生理與心理感受的文化物。因此,書籍裝幀設計課中,在帶領學生認識材質,掌握制作步驟制作要點的同時把握文化性與技術操作的適度結合及材質、排版與特定五感的微妙結合。書籍裝幀設計課程也是能力的試金石,它的教學成果更能考驗出學生的綜合的專業素質與實踐水平。時代的腳步永遠向前,社會與行業對設計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高職設計專業教學要始終有預見性地緊跟時代步伐才能不斷培養出有合格的專業人才。
[1]【美】阿恩海姆,滕守饒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林金輝.論創造性教學與大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版),2001(5).
[3]呂敬人.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4]【日】杉浦康平,李建華,楊晶譯.造型的誕生:圖像宇宙論[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5]張民杰.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旅游學院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數碼時代高職書籍裝幀課程創新探索”(項目編號:2013SJD76003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