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中國民族聲樂本科學生就在校期間的學習范疇來講,除文化課以外,在專業類課程上涉及的課程大概包括,聲樂課、樂理、視唱練耳、中西方音樂史、形體、民歌、戲曲、和聲、曲式分析、表演、合唱課等每一節課程都有其獨立的專業性,但同時民族聲樂演唱也更加需要這些相關知識的累積做基礎和配合輔助的學習,缺少哪一門課程的學習或忽視哪一門課程的學習對學生而言都將是不小的損失。而怎樣把這些所學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呢?從本人學習和教學的經驗來看,唯有加強演唱實踐才是有效融合以上各類綜合學科的最佳途徑。我們經常把培養人才比喻成栽樹,那么在大學聲樂教育培養體系中,樹干是學生本體(嗓音和形象),根須是文化素養(文化課的學習),樹枝是各種與聲樂演唱相關的藝術門類(樂理等)而繁茂的樹葉是聲樂藝術的張力和表現力,老師是源源不斷的雨露,而實踐是能夠讓樹苗茁壯成長的陽光,陽光的照耀可以讓小樹充滿活力,陽光的炙烤也可以讓小樹經歷考驗。沒有實踐就像一名沒有臨床經驗的外科醫生,很難拿起手術刀去切除病灶。
藝術實踐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上專業課的時候一個人唱,其他(她)同學觀摩,參加各種與演唱專業有關的比賽和錄音,一些公益演出和慰問活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受益,特別是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更加能夠讓學生在演唱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幫助學生樹立好的演唱方法外還應當注重在學生表演上加強指導,學生與演員較大的區別在于演唱和表演時的交流感的強弱,成熟的演員在演唱聲樂作品時聲樂的設置、表情、眼神、動作相協調與觀眾有一種適度的溝通,而學生多數因為演唱能力所限,導致只關注發聲方法的對與錯,容易忽視形體上的配合,這就要求聲樂老師根據自己的經驗由易到難、有簡單到復雜的進行指導和幫助,是學生逐步達到要求,逐漸減少學生氣,相對較早的進入舞臺表演狀態以適應將來的演出要求。那么想把藝術實踐完成好,首先要循序漸進的把學生從聲音和僵化的形體中解放出來,拔苗助長一味追求進度是不行的。例如上小組觀摩課,在一名同學演唱其他(她)同學觀看品評的時候,大一的學生一般最好視其聲音基礎選擇難度不大的聲樂作品,這樣能減輕學生演唱時的心理負擔,也可以使其精力專注到形體、表情、眼神上。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相對容易的獲得演示的成功,久而久之的樹立起自信心,讓學生對今后表演中尋找更好的效果而充滿期待。而聲樂教師在指導學生藝術實踐的時候一定要強調好他(她)的演唱和表演相兼顧的重要性,因為任何一個聲種訓練和學習追求的高級表演方式都是聲情并茂,教師也可以在一名同學演唱過后鼓勵他(她),談一下演唱感受,同時也可以請其他(她)觀看的同學做點評和觀后感,這樣一來就使得藝術實踐的氛圍更活躍、更具實效。
現在青年學生可以參加的比賽很多,無論是專業的聲樂比賽還是業余的聲樂比賽,或者是選秀的都應當鼓勵學生們去參加,不論是大一或者高年級學生都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樹立良好的比賽心態,既要認真準備又不要過分的追求比賽結果,切忌急功近利,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打牢基礎,方能厚積薄發。否則求勝心切不宜與在不比賽中發揮最好的水平,也達不到藝術實踐的最佳效果。由于比賽現場評委的審視和觀眾的品頭論足會對選手造成較大的壓力,就使得選手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一次次的磨礪,強化了抗擊打的能力素質。
對于一名在校的大學生,應當盡量多的爭取走上舞臺進行公益或商業性的實踐演出,拿起麥克風給不同的群體演唱不同的歌曲,交流不同的臺詞,這才是真正的實踐演練,真正的考驗一名聲樂演員駕馭舞臺把握觀眾群體的本事和功力。比如:廣場演出和劇場的演出是大不相同的,廣場演出觀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音響效果也不像劇場里面容易控制,而面對不同的觀眾群體,比如學生、老年人、軍人演唱曲目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甚至演出現場出現的一些意外和插曲,比如音響出現故障、忘詞等,都是對演唱者綜合能力的挑戰,在各種規格的演示中逐步形成穩定、大方、投入、靈活的表演心態。這種實踐演出一定會為學生將來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幾乎所有的大學聲樂系的學生都會有參加合唱的經歷,一般情況下這類排練得不到學生的足夠重視,他們可能不像看重聲樂課那樣認真,覺得群體的東西沒有太多可學的,但其實不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從前還是當代有很多歌唱家都有著參與合唱的經歷,作為教師應該適當的提醒學生對合唱排練的重視,在一部優秀的合唱作品中可以呈現獨唱作品無法做到的震撼、細膩、柔和、多變的效果。高中低多聲部的協調、配合、轉接可以使參與者清晰地感覺到旋律的重合之美,這種排練演出實踐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和聲的認知和理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本身的合作意識。當然由于學生的年齡和經驗等因素,他們往往容易在合唱排練中把聲音唱的過重過實,也有一種偏見的說法,即合唱參與的過多就不會唱獨唱了。本人覺得根本原因是否符合科學規律唱得對不對的問題,相信一名有合作精神有藝術鑒賞力的歌唱家一定也能把合唱作品演唱得更加完美。關鍵在于聲樂教師要及時的提醒自己的學生樹立正確的合唱概念,因為專業老師的話往往比合唱指揮更讓學生信服。
學校組織如校慶、新生音樂會、教學展演、優秀學生音樂會等多為師生同臺演出,對于教學來講這種演出更容易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們的傳、幫、帶的作用,老師們在舞臺上的表演也是他們教學理念,演唱概念的體現,同時對于學生的相對不穩定而言,老師們表演風格上都具備各自的特點,從登臺亮相到高潮迭起,再到精彩收場,每一步都可能給各自的學生們留下深刻的有操作性的印象,給學生樹立起榜樣更有助于確立教師在學術上的權威,同時也有利于日常教學工作的推進。
多數老師和學生會選擇在學生臨近畢業的時候舉辦一場個人獨唱音樂會以此全面的展示學生在大學期間所獲得的演唱成績,同時也是向社會和同行推薦自己的一個有效的途徑。眾所周知,中國民族聲樂或任何一個聲種唱法的學生對于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都是十分重視的,一名敬業的學生和敬業的老師會如對待一項工程一樣精心策劃音樂會,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那么怎樣準備一場音樂會最好呢?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音樂會這種形式的演出是學生即將告別校園步入社會的重要實踐活動,無論學生本身,還是教師和家長都是一種心血的凝聚,同時一場成功的音樂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絕對的信心,也可提振其勇攀高峰的勢氣。但如果準備不當或掉以輕心也會導致音樂會效果平平,嚴重的也會以失敗告終,這樣的結果也必定會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和傷害,所以說一場音樂會的舉辦是需要慎重且反復推敲的。
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來看,大學本科學生的畢業獨唱音樂會可采取三步走的辦法來實施,首先應該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準備曲目,一場個人獨唱音樂會的備用曲目不應少于20首,它應該包括民歌、藝術歌曲和創作歌曲。其中不同風格不同地區的民歌不應少于一半的比重,因為民族聲樂的音樂會如果缺少了民族性和多樣性,一味的演唱藝術歌曲,必然會造成色彩的缺失,而令人失望,在平衡了曲目的難易、風格后就應當進入預演階段,也可以把它說成三步走的第一步,那就是教室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篩選曲目,精煉曲目,因為最后呈現在舞臺上的時候需要學生獨立完成,面對觀眾和親友時有動力就一定有壓力,壓力過大自然容易出現閃失,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進行多次的模擬現場情況,比如簡單的開場白、串聯詞、上場下場謝幕等特別是盡可能多的請其他同學觀摩,這樣循環反復身臨其境的演練將啟到穩定心態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加強學生對作品駕輕就熟的自信心,老話說曲唱千遍自熟,自然有其道理。經過一個階段的適應性訓練就可以進入第二步計劃,即舉辦一場小規模的音樂會,地點可以選擇在小觀摩廳或大學的小型音樂廳,從化妝到曲目搭配以及音樂會流程都按照正式音樂會進行,這相當于一場正式實踐演示,讓學生切實體會和感受到音樂會對演唱品質、體能、心理上的巨大考驗。接下來就是個人獨唱音樂會主場的最后實施,相信經過以上兩個階段的磨練,學生本身已基本做到胸有成竹了,到了這個時候主教老師應該可以坐在臺下欣賞自己的教學成果。
我們經常聽到專家或觀眾說哪一位青年演員或畢業生學生氣太重或臺風稚嫩,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一方面聲樂藝術人才培養周期長,并非音樂院校四年就能完全能解決所有問題,有待于到職場中在修煉在提高,另一方面教育機構或者說專業聲樂教師本身也應該及時準確的幫助學習建立起實施好藝術實踐,讓教學更具操作性、實用性讓學生們在畢業后能夠相對有效的適應工作、勝任工作為他(她)們的歌唱夢想,插上有力的翅膀?!白鳛橹袊穆晿饭ぷ髡?,這是我們的任務和責任,只要我們同心協力,開拓創新,中國民族聲樂必將走向世界。”②
注釋:
①②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曲選: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