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感染性休克是由各種不同病原體和其毒素包括抗原抗體復合物,在人體中所發的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1],該病患者是重癥監護室中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有報道表示該類患者中約有50%會存在左心功能異常,而臨床采用超聲心電圖或肺動脈導管無法及時準確獲得指導性意見[3]。近年來,研究表示臨床檢測血小板計數與NT-pro-BNP水平可對疾病病程與預后給予良好的評估判斷[4]。本研究對65例患者開展兩項檢測,并依據檢測結果調整施治方案,來進步一證實臨床應用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2013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5例作為觀察組,并以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樣本均符合該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且無既往存在心臟瓣膜病等器質性心臟病以及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肝腎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對照組中男41例,女24例,平均年齡(54.3±16.7)歲,入院時平均動脈壓(83.1±12.0)mmHg,平均心率(122.8±10.9)次/min;觀察組中男 42 例,女 23 例,平均年齡(54.1±16.9)歲,入院時平均動脈壓(83.4±12.2)mmHg,平均心率(122.1±11.2)次/min,2 組上述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重癥監護室治療措施,觀察組患者在進入重癥監護病房24h內收集血漿與血液樣本,分別于患者進入重癥監護室后1、2、3、5與7d開展血小板計數與血漿NT-pro-BNP的相關檢測,同時應用SOFA與APACHEⅡ系統對患者開展評分,觀察心率、動脈壓等水平變化,如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其NT-pro-BNP水平越高,以及動態監測血小板計數呈進行性下降(排外其他可致血小板計數下降的因素)時,提示病情危重及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此時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及調整治療方案,以達到延長生存期,為治療原發病及其他臟器創造條件。并于進入重癥監護室14d后進行療效評測。
1.3 療效判斷標準[5](1)病情危重及預后不佳:NT-pro-BNP水平越高,以及動態監測血小板計數呈進行性下降(排外其他可致血小板計數下降的因素)。(2)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及預后較好:NT-pro-BNP水平越低,以及動態監測血小板計數呈進行性上升并維持在正常范圍內時。有效率=病情良好控制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40.0%,其他39例均病情危重至死亡;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67.7%,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中病情緩解患者于病情危重患者的血小板計數與NT-pro-BNP水平比較情況如下。見表2。

表1 2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觀察組病情緩解患者與病情危重患者的臨床檢測情況比較
感染性休克是當前臨床多發的危急重癥[6],具有較高的病死率[7],患者臨床表現為全身性炎癥反應[8],如治療不及時容易引發多器官衰竭而致死[9]。本科于2013年5月購置了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對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監測其NT-pro-BNP水平及動態監測血小板計數,以此來探討應用NT-pro-BNP聯合血小板計數來評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變化及預后,盡早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以達到延長生存期,為治療原發病創造條件[10]。經過臨床試驗后,結果顯示依據兩種檢測結果適時調節治療方案,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11]。本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67.7%,而常規治療的患者有效率為40.0%,表現開展血小板計數與NT-pro-BNP檢測后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充分證實了兩種檢測指標對臨床治療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本研究中65例患者中病情危重者的血小板計數總體水平明顯低于獲得好轉患者,而NT-pro-BNP總體水平顯著高于獲得好轉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進一步證實兩種檢測指標對于患者病情的評估價值。
綜上所述,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療期間開展血小板計數與NT-pro-BNP水平檢測,對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預后效果有確切的評估價值。
[1] 石柏青.BNP測定在感染性休克預后評估中的作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9):4606-4608.
[2] 陸舒,王林華,趙宏勝.BNP在判斷感染性休克相關心功能不全的臨床應用[J].南通大學學報,2010,9(6):498-499.
[3] 劉衛明,梁橋安,金同新,等.神父注射液聯合去甲腎上腺素在治療感染性休克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8):1550-1552.
[4] Rudiger A,Gasser S,Fischler M,et al.Comparable increas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septic shock,and acute heart failure[J].Crit Care Med,2006,34(8):2140-2144.
[5] 尹祥,汪首振,湯展宏.血漿氨基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動態測定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預后評估[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4):15-17.
[6] 李朝宏.烏司他丁在感染性休克中的綜合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9(2):52-53.
[7] 盧年芳,鄭瑞強,林華,等.PICCO指導下集束化治療感染性休克的臨床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4,9(1):23-27.
[8] 姜紅梅,王海濤.高滲晶膠液在感染性休克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7(6):153-154.
[9] 鄭桂榮,陳穎.烏司他丁對感染性休克患者乳酸、降鈣素原、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的影響[J].中國鄉村醫藥,2013,11(23):77-79.
[10] 高艷霞,李莉,李毅,等.血小板參數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變化[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4,9(1):47-50.
[11] 邢柏,王小智,譚世峰,等.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不同液體復蘇對血流動力學及腦鈉肽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學,2014,34(2):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