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朝霞 鄧新萍 張文英 葉潔艷
骨密度又稱骨礦物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單位面積的骨礦含量。骨礦物質的主要成分為鈣,且人體骨格生長發育的2個生長高峰期分別為嬰幼兒期和青春期,嬰幼兒骨密度測定時通常選用皮質骨部位測量如脛骨,測量方法方便簡易、安全。嬰幼兒缺鈣如持續性加重可導致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容易影響骨骼發育,降低人體抵抗力,并發腹瀉、肺炎、貧血等并發癥[1]。因此,在出現佝僂病典型臨床表現、骨格改變前,早期發現嬰幼兒缺鈣并指導性用藥、指導治療具有很好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韶關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門診進行常規健康體檢的0~3歲的嬰幼兒960例(男500例,女460例),按照年齡分為3組,分別為0~1歲組、1~2歲組、2~3歲組3組。960例均為粵北山區兒童,且排除內分泌疾病、骨代謝疾病、心臟病、肝臟和腎臟等影響骨代謝嚴重疾患的兒童。
1.2 測量方法 采用諾澳BMD-1000超聲骨質儀測量嬰幼兒脛骨中斷骨密度。儀器每天開機后使用標準體模校正,并且由固定的2名人員按標準操作方法進行操作。通過兒童軟件的數據庫自動計算,測出Z值。骨密度正常值:>-1為正常值,-1~-2為輕度骨密度不足,-2~-3為中度骨密度不足,<-3為重度骨密度不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2003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14.0 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表示;2 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共計檢測男童500例,女童460例,男女童骨密度檢測結果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兒童骨密度檢測結果比較(n)
2.2 不同年齡的兒童缺鈣程度也有差異,<1歲的兒童缺鈣比例最大,2~3歲缺鈣比例最小,0~1歲與1~2歲骨密度檢測結果有統計學差異(χ2=36.36,P<0.01),1~2 歲與 2~3 歲骨密度檢測結果無統計學差異,3個不同年齡組嬰幼兒骨密度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3個不同年齡組嬰幼兒骨密度結果比較(n)
2.3 對于無明顯骨格變形的缺鈣組,均在保證每日奶量攝取和戶外活動后,給予每日400~500IU的維生素D及300~500mg/d的鈣補充,1~1.5個月復查骨密度值,其好轉率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兒童經過治療以后的好轉率(n)
骨密度是評估骨礦物質含量的重要客觀指標,兒童時期骨密度會直接影響其成年后理想的骨密度峰值,有報道表明,嬰幼兒期的骨骼發育與成年期骨折相關[2-4]。佝僂病多見于嬰幼兒,特別是2歲以下快速生長的嬰幼兒[5]。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越小,缺鈣的發病率越高。其中原因主要為:(1)第1年的生長速度快,需要量增加,原有的食譜中維生素D的含量不足,許多年輕父母無添加魚肝油的意識或者以為每日補充日常魚肝油劑量就容易中毒的誤區,服用魚肝油不規律,且過早添加米糊等輔食,過早斷奶而未及時添加牛乳作為替代,導致每日鈣和維生素D攝入嚴重不足[6];(2)部分生長速度較快的嬰幼兒,因身高、體質量較平均值高,故需要量增加,家長仍按照一般劑量補充可導致其缺鈣[7];(3)現在大部分嬰幼兒生活在城市,且居住在樓房,因紫外線不可通過玻璃,嬰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十分有限,加上現在的空氣污染,塵埃和煙霧等減弱了紫外線輻射的程度;(4)嬰幼兒大都為獨生子女,父母和長輩怕太陽曬黑小孩,曬壞小孩,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曬太陽[8]。
在對家長進行宣傳嬰幼兒缺鈣的健康教育后,缺鈣者均在保證每天奶量攝取和戶外活動后,給予每天400~500IU的維生素D及300~500mg/d的鈣補充,1~1.5個月復查骨密度值,可以有一定的好轉,且多汗、夜間睡眠煩躁、枕禿的小癥狀可以得到緩解。
鈣是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并在肌肉應急、神經沖動傳遞、血液凝固等生理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嬰幼兒缺鈣影響身體的骨骼發育,嚴重者導致佝僂病,長期導致骨質疏松。人體的99%的鈣乘積于骨骼中,1%為血鈣。抽血查骨代謝3項(血鈣、血磷、骨堿性磷酸酶),25-OHD水平、微量元素、拍X線片等是診斷嬰幼兒缺鈣的常見方法。但是隨著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拒絕抽血和拍X線的檢查,且血鈣的正常值并不能反映早期的骨鈣的缺乏。BMD-1000技術由美國引進,具有以下特點:(1)有較高的精度;(2)分辨率高;(3)無輻射,無創傷:檢查部位為體表局部,避免了醫源性感染;(4)檢測結果直接反映骨鈣含量,比測血鈣更為準確;(5)由于無輻射性,無創傷可反復檢測,便于臨床治療的觀察;(6)儀器操作及受控者配合簡便。
因此,定量超聲骨密度檢測對嬰幼兒早期缺鈣的診斷和早期治療的意義重大,能減低佝僂病的發病率,在兒童保健工作中,把定量超聲骨密度檢測列為常規性體檢項目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48-549.
[2] 曾戟生,王德芬.現代兒科內分泌學[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86.
[3] 邢晨芳,張燁峰,范國裕,等.深圳市出生~72月齡正常兒童超聲骨密度測定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8):996.
[4] Wunsche K,Wunsche B,Fahnrich H,et al.Ultrasound bone densitometry of the os calc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Calcif Tissue Int,2000,67(5):349.
[5] 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28-732.
[6] 張亞欽,李輝,吳秀娟.定量超聲技術在評價兒童青少年骨骼發育中的價值[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7):534.
[7] 廖祥澎,張偉利.定量超聲技術對兒童骨營養狀況的評價[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5):348.
[8] 王金萍,徐浩,王丹.正常兒童跟骨超聲骨密度測定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8):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