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璐
(江蘇宜興214200)
淺談“如意壺”中的吉祥觀念
閔璐
(江蘇宜興214200)
宜興紫砂陶,“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在這些造型中,紫砂藝人們巧妙地借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來設計壺形,大多是紫砂壺中的經典款式,其中所蘊含的美好寓意仍然深深地吸引著現代人,這也正是古人所倡導的“器以載道”造物精神的寫照,是當今的創作者應該學習的典范。
紫砂壺;如意壺;吉祥觀念
吉祥紋飾是指以含蓄、諧音等手法組成的、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裝飾紋樣。它的起始可上溯至商周時期。至宋代逐漸成熟,明、清時期為鼎盛期,達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紋飾源于勞動人民的創造,人們在生活中把自己最樸素、最真實的生活愿望寄托在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里,他們對美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因此他們創造出來的吉祥紋飾也豐富多采、妙趣橫生、賞心悅目、親切感人。

我國的民間吉祥題材源遠流長。早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有“吉利、康祥”、“羊”(祥)、“鹿”(樂)、“龍”等文字。在漢代的青銅鏡上出現“大樂貴富”、“千秋萬歲”、“延年益壽”、“壽如金石佳且好兮”等吉祥用語的銘文與之相配合。有“四靈”(龜、龍、麟、鳳)、纏技紋(又名萬壽藤,因其連綿不斷。寓意生生不息,長樂未央)、象征如意的如意紋、象征福壽的蝙蝠紋等。以后這些吉語和吉紋代代相傳。并在內容上不斷充實,成為一幅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民間美學特征的民俗畫卷。
玉如意是玉器中非常有趣的一種類型,對于玉如意的來源,歷史上流傳下來了很多種說法,一種是說玉如意來自佛教,它原本是佛具之一,隨佛教而傳人中國;另一種說是玉如意本來是古人用于撓癢的爪杖,因為能燒到手觸摸不到的位置,讓人舒服如意,因而稱為“如意”。隨著歷史的變遷,玉如意的形狀也一再發生變化,起初是一端為指狀的直狀物品,作為撓癢之用,而后玉如意的實用性淡化,它慢慢地變成了一種裝飾品,形狀自然也就不同的。玉如意開始變短,且形狀日漸豐,款式極多,顯得飄逸不羈。玉如意成為賞玩之物后,人們以玉如意表達祝福之意而作為饋贈之物,用于人際交住中。因此,以玉如意設計紫砂“如意壺”,寄予了美好的祝福。
如意壺端正秀美,既古樸醇厚,又簡約時尚,是紫砂壺的一種經典壺型,氣勢非凡,結構比例十分完美,如此大品制作難度較高,而此壺既具小品之細膩,又有大品之霸氣,。如意壺的壺把與昂起的壺嘴相對稱,形成了流暢的線條,方中帶圓的壺身顯的大氣美觀,深受壺友的喜愛。“如意”是吉祥的化身,自古就受到人們喜愛。本人所做如意壺在傳統仿古扁壺造型上加飾如意筋紋,身、蓋、頸、腹、鈕,錯落有致,骨肉亭勻,壺的口沿與壺蓋截成一條圓線,蓋子蓋上即合成飽滿的圓線。壺流自然,壺把勻勢而起,且與壺身如意貫氣,壺鈕為如意形橋梁式,平緩舒展合體。從壺體上來說,整器敦龐周正,猶如謙謙君子,力蘊內中,如意壺頸淡化,整器經由行云流水的線條之美呈現出一種柔而不弱的爽利感,給人以豐腴的貴妃美人體的感覺,骨與肉的亭勻感更加的均衡,造型的陰陽轉換若非長期積蓄轉而造物,而后以自己的功力將之千錘百煉,趨于規范。精美絕倫,而且能夠在泥色的襯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
親朋好友見面或分別,常用“萬事如意”“吉祥如意”“平安如意”等詞來表達自己的祝福。玉如意的抽象寓意其實也不難理解,“如意”即“意”隨人“愿”,說者誠心,聽者舒心。以玉如意來裝飾紫砂壺“如意壺”,寓意萬事如意,即福運連連、福壽無邊。玉如意的最初原型是結合了如意的頭部,它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將玉的堅潤不渝的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古祥文化的如意器物。玉如愈不是佩戴的,是擺設的,它寓意吉祥如意、長壽多福、家和興旺、安寧平和、事業騰達、辟邪消災等。俗話說:“玉必有意,意必吉祥。”幾千年的文化積累和篩選,精煉了許許多多的優美傳說、典故,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為紫砂壺雕琢玉如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民間吉祥題材內容非常廣泛,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書,滲透著吉祥觀念的紫砂壺具有濃郁的華夏民族特色,就算是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仍然深深地吸引著現代人。然而,任何一項長盛不衰的工藝美術類型的傳承與發展既要堅持提高其工藝技術水準,又要不斷地豐富創作者的理論修養而提升其創新意識,紫砂壺的發展也不例外。它積累了歷代民間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其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其藝術的“含金量”是很高的。當然,其中也免不了有少量淺薄、庸俗的東西,我們要對其有鑒別的吸收,把其中意趣交融、情理合一的題材篩選出來應用于我們的藝術創作,這一類題材有著很廣泛的群眾基礎。
綜上所述,現代壺藝創作中體現民族精神、民間文化、民俗風情,從個性中彰顯共性、特色鮮明的吉祥題材是紫砂壺藝創作喜聞樂見、長盛不衰的重要元素吉祥物符合民族崇尚心理,民間工藝離不開吉祥題材。紫砂壺藝創作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我們對吉祥題材的不斷發掘。
[1]程龍偉.實與虛—紫砂器的哲學之美[N].江南時報,2013-12-4.
[2]沈福良.玉必有意意必吉祥—玉果佩的吉樣寓意[J].上海工藝美術, 2005(04).
[3]吳山.中國紫砂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4]鄭建啟,胡飛.藝術設計方法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J527
A
1005-5312(2015)29-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