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鐘
(江蘇宜興214200)
淺談現代紫砂壺藝術的發展
何鐘
(江蘇宜興214200)
現代紫砂造型藝術的發展,并不是別具一格的新型造型類別,每一種紫砂藝術的造型形式都是經過無數紫砂藝人共同努力累積所得,我們可以期待今天對于紫砂造型藝術多一些不同思維的造型思考,經過很多人共同努力后一定能夠更加豐富現代紫砂造型的藝術內涵。
現代;紫砂壺;發展
當紫砂從日用陶中逐漸分離出來,經過數百年來藝人的不斷積累,形成了自身風格和語言,產生了光貨、方貨、筋瓤貨,花貨幾個門類。幾經盛衰出現了一大批如供春、石瓢、掇球、仿古、曼生諸式等非常感人的經典作品。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等代表人物為造就紫砂風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此,紫砂發展大的框架其本確定,以后的創作大體在此定勢下完善、豐富。基本形成雖不乏變化,但大的語言規范不出其右。也是此原因,紫砂保留了深深的傳統意味。這個期限持續了相當長時間。
現代紫砂壺藝術以朱可心、顧景舟和蔣蓉為代表。著名老藝人還有裴石民、王寅春、吳云概、任淦庭等。他們的技藝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長。顧景舟技藝全面,喜作素式茗壺;王寅春、吳云根則以筋紋器壺為主;朱可心、蔣蓉又善制雕塑裝飾的壺;裴石民除專長制壺外,還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著名;而任淦庭則以書畫陶刻稱著于時。他們除了精心創作外,還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青年藝徒,使紫砂這一傳統工藝后繼有人。新一代的陶藝師不但在傳統上有所繼承,而且創造不少新穎的作品,在歷屆中外陶藝展中可窺其面目。
現代紫砂壺藝術的發展、演進,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建國初的恢復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飛躍期。
1950年,人民政府撥專款恢復生產,對紫砂工藝采取了保留、提高、發展的方針,貫徹了經濟、適用、美觀的設計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復、發展的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興蜀山紫砂陶業生產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藝人都歸了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期間,紫砂壺也列入封資修。“文革壺”壺底款僅鈐“中國宜興”印章,偶見作者名款。但卻為人珍視,原因是泥質優良、色澤純正,制技水準亦高,且有名人名作。七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擴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徐秀棠、高海庚、呂堯臣、汪寅仙等組成,專門從事紫砂壺造型設計。此時,傳統名作得以肯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海內外掀起紫砂熱的浪潮,首先是香港羅桂祥先生籌劃在亞洲第六屆藝術節舉辦“宜興陶器展”,要求展品壺底、蓋鈐制作者名款。紫砂廠挑選技術尖子建立“特藝班”,按其提供的歷史名作圖樣進行復制。1981年紫砂茗壺在此展覽中大展雄風,并開展學術講座,為羅桂祥先生百余伯紫砂藏品作鑒定,捐贈給香港市政局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館。此時,紫砂茗壺價值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代新秀脫穎而出,成為現代紫砂壺藝的中堅力量。紫砂茗壺經歷代藝人的創造和文士的推崇,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工藝特殊、裝飾多變、風格高雅、技藝精湛的集工藝和實用于一體的,具有民族風格的一枝奇葩。當今的紫砂茗壺,造型千姿百態,品種豐富多彩,真可謂一個洋洋大觀的壺藝世界。
現代紫砂陶藝也是從傳統中走來的,一是用紫砂五色土為原料,二是運用打泥片、鑲接成型的手工技藝,既有它的質地美,又有它的裝飾美,只不過是在造型中融進了新的理念,巧妙地聯系器物的里外空間,將重功能的傳統紫砂壺,蛻化出一種具有鮮活生命且能表現個人情感世界的純粹陶藝,顯示出渾沌而清明、抽象又具象的形體。此時,壺的使用特性不再是第一位了。
如今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世界。陶藝創作特別是在多元文化框架下的宜興紫砂,也應該百花競艷。所以,紫砂傳統是文化形態的延續、發展,在這基礎上可以做多種多樣的嘗試,人們完全可以用傳統題材和手法表達現代理念和情感。
現今,紫砂茶具有了更大發展,新品種不斷涌現,目前紫砂茶具品種已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增加到六百多種。例如,紫砂雙層保溫杯,就是深受歡迎的新產品。由于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所以燒成的雙層保溫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蘊,夏天不易變餿的特性。因是雙層結構,開水入杯不燙手,傳熱慢,保溫時間長。造型多種多樣,有瓜輪型的、蝶紋型的,還有梅花型、鵝蛋型、流線型等。藝人們采用傳統的篆刻手法,把繪畫和正、草、隸、籠、篆各種裝飾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為觀賞和實用巧妙結合的產品。
紫砂壺的創新設計應該提倡個性,因為現在紫砂作品的重復太多了,仿制和抄襲司空見慣,雖然這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和供求狀態,但是隨著知識產權的完善和文化藝術品位的提升,將會逐步改變。正如吳鳴所希望的,紫砂藝術的創作能夠超越家傳模式,擴展紫砂的傳承路徑,使之更具社會性,更具藝術活力。
[1]楊永善.陶瓷造型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李治元.中國茶壺大觀[M].臺灣長春樹書,1985.
[3]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詞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
[4]陳志偉.收藏辭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
[5]劉汝醴,吳山.宜興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J527
A
1005-5312(2015)29-0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