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軍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鎮歷史風貌保護芻議
——以蘇北地區為例
呂海軍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自從黨的十八大會議召開結束后,“城鎮化”一詞多次出現在鄉鎮建設中,而隨后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更是提出了新型城鎮在建設中要與生態文明相融合。生態文明的新型鄉鎮即是要建設符合當地地域特點、民族特色、歷史自然軌跡的具有自己城鎮風格的新型城鎮。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城鎮的歷史風貌無疑是最重要的落腳點,而要想對城鎮的歷史風貌進行建設必須要保護好地區的歷史風貌。
新型城鎮化;歷史風貌;保護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過去的城鎮面臨著兩個極端的發展情況,即過于城市邊緣化、鄉村城市化。在建設中一些傳統民宅、歷史的老建筑等等被大部分拆除,歷史的風貌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質,這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保護。歷史風貌是一座城鎮的標志甚至是象征,對其加以保護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本文以蘇北地區的城鎮建設為例,敘述其當地歷史風貌的保護現狀,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對其歷史風貌的保護提出筆者自己的相關建議。
(一)蘇北地區的歷史風貌現狀
歷史風貌是籠統概念,其不僅僅包括單一的建筑景觀,還包括城鎮本身的地域自然環境、人為開發的風貌以及當地的人文環境等等雜糅在一起的籠統表現,而其所表現出的形態讓人們自然而然的引起自身的思想情感,是既抽象,而具體的一個整體的感覺。蘇北地區地處于我國江蘇省,其地處于長江三角洲地帶,在地勢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蘇北的經濟相比較蘇南差距較大,而其是城鄉二元結構鄉鎮的典型代表。其由于經濟的落后,鄉鎮的主要生活形式與農村相差不多,形成鄉村型鄉鎮。蘇北地域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其歷史民間藝術亦是多種多樣,比如斗雞、淮海梆子、淮?;ü摹⒒磩〉鹊榷吉毦咛厣?,而且蘇北地區伸手齊魯文化與吳越文化的相互影響,其自身文化比較復雜。
蘇北地區的建筑是以八十年代為分界線,八十年代以前其主要特點是以院落式的住宅為主,其隨建筑工藝有所落后,但其呈現給人們更是古樸、厚重的感覺。八十年代以后,人們的建筑工藝得到很大進步,其建筑的房屋面積擴大亦是將傳統細節方面的工藝摒棄,但大多數特色仍舊沿襲傳統建筑的風格,比如其建筑的顏色以清灰、白色為主。在其近代的城鎮化的進程推動下,蘇北地區的一些房屋嚴重脫離了傳統建筑的軌道,其特意的造型,絢麗的房屋顏色與傳統的古樸感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蘇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亦是孕育了不一樣的地理風情,其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在南北交流中蘇北地區更是有了自己獨特的運河文化。其古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促使兩漢的文化發源于此,漢文化不僅為蘇北地區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而其漢文化中的禮儀等傳統美德亦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蘇北地區的人民。
(二)蘇北地區歷史風貌弊端
蘇北地區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生態環境如今正在遭受其城鎮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中。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的蘇北地區的鄉鎮在不斷改變著,其經濟或許有所改變,但其歷史風貌卻在不斷地破壞。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城市的土地擴展不斷減小農耕面積,其質樸濃郁的鄉土氣息遭到毀害;經濟的提升讓更多的百姓將自家獨具蘇北特色的房屋改造成現代化公寓洋樓,完全喪失了其地域的傳統色彩,另外,為了促使經濟的更好發展,其把寧靜的青石板道改造成了寬闊的公路,城鎮被越來越多的商家圍繞,更加喧囂;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也意味著處于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帶,導致了河流無治理,亂砍亂伐等毀壞地域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失去了地域原生態的特點;在城鎮的建設進程中,人們深受其外在現代化文化的影響,忽略自身的傳統文化,甚至一些傳統的工藝或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都受到嚴重威脅。為了保護其蘇北地區的歷史風貌,我們對其的保護勢在必行。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歷史風貌保護原則
在對其地區的歷史風貌進行保護時,我們需要確立其保護原則。首先是與自然的充分交融。我們往往看到的是高樓林立處有一所古代建筑,其古建筑本身的歷史文化韻味被現代文化所覆蓋。所以在進行歷史風貌保護中要注重其物質本身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融合,這樣不但使物質本身更具氣韻,而且景色也會更加有古樸味道。其次是地區特點。一個地區向外界展示的最大亮點是該地區特有的人文情懷、民族特色、鄉土人情等等具有該地域特點的歷史風貌。而在進行城鎮化時,改造與建設中基于其自身特點要保留的理念,將其地域特色做到更好的展現而不是改造的面目全非。最后是可持續發展。歷史風貌中的組成部分絕大多數是不可再生的,其歷史風貌的本身的魅力就來自于其經過時間的洗禮而展現給人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將城鎮化進程中把握好歷史風貌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才能將歷史風貌永久保留,將這筆歷史文化財富永久傳承。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蘇北地區歷史風貌保護芻議
蘇北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帶,其地域極具特色,對其地區的歷史風貌進行保護時要根據其地域特點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保護。
自然環境的嚴格保護。自然環境是構成城鎮歷史風貌的主要元素,其鄉村更是與自然聯系緊密。蘇北地區地處水域,其河流、湖泊、濕地等不僅具有豐富的物產資源還有許多的野生物種。相關部門要下達相關條例對其進行原生態的保護,禁止人員進行環境破壞以及肆意占用土地進行工業生產。另外,蘇北地區具有大部分平原、山林地帶,而經濟的不發達,一些地區還處于半開放狀態。這就意味著對于該地區環境保護要貫徹落實,保護其生態的多樣性,物種的豐富性。
鄉土建筑的嚴格保護。歷史的鄉土建筑其本身的必可再生性質以及歷史文化的沉淀讓其獨具魅力。在城鎮化的背景下,蘇北地區的鄉土建筑應該在科學合理的保護下呈現給人們更具特色的景觀享受。蘇北地區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出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筑,比如寺廟祠堂、千年古樹、百年古井等等,這些歷史建筑都需要時刻的保護,政府相關部門時刻檢查,及時的對其保護維修,讓其發揮其更加獨特的藝術魅力。另外蘇北地區的許多村莊亦是其傳統文化的特色表現,比如沛縣劉邦故居、窯灣古鎮等等。諸如此類的歷史資源都需要進行重點保護,深度發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涵養,讓蘇北地區更具文化的吸引力。另外,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對于不符合城鎮文化或者其本身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而且無法維修的建筑要及時拆除,當然是嚴謹個人私自拆除破壞歷史建筑。而且在進行鄉土建筑的保護時要加強與周圍較現代的建筑相融合,這就需要相關人員的創新,做到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
民族文化的傳承。文化遺產是先輩無數智慧的結晶,傳統財富的保留,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每一個人民的責任與義務。蘇北地區具有很多極具特色的民族部落,要對其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并永久傳承。另外,蘇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斗狗、武術、黑陶藝等都需要傳承,并且發揚光大。
綜上所述,筆者對于新型城鎮背景下的歷史風貌進行相關敘述,并以蘇北地區為例,對其地區的特點進行研究,敘述其地域的額歷史風貌,點出弊端并敘述相關進行保護的必要原則和方法。歷史風貌的保護就如同其傳承一樣是每一個人民的責任,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把握住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
[1]張燕燕.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蘇北小城鎮歷史風貌保護研究——以東臺市安豐鎮為例[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4.
[2]張振鵬.新型城鎮化中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道[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
[3]陳倩倩.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以玉環縣楚門鎮為例[J].城規劃師,2013(07).
TU984.114
A
1005-5312(2015)29-0014-01